■周一沁王芳君张乘风
(1.2.3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隐性与必然
——虚拟空间的产生原因分析
■周一沁1王芳君2张乘风2
(1.2.3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本文主要探讨室内空间类型中,虚拟空间产生的原因。室内设计师在根据用户需求分割空间时,会提到一些空间的类型,譬如开敞空间、共享空间、下沉空间、地台空间、母子空间等,这些列举的空间大多都是在关注和研究“显性”的功能表现,用于何种用途显而易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的需求提高,常常伴随着室内空间类型的改变,这就出现了,虚拟空间。
1.1 虚拟空间的定义
居住在室内空间中的人们,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室内设计的表现手段来感受到设计者创造出的能使我们在各种感官上、精神上被感知到的心理空间,这些表现手段所塑造的形象是以“实”的部分来展现,间接地暗示、呼应、象征性地表达出“虚”的部分,相对实空间来说,这些“虚”空间不易被人们所感知,主要依赖于个人主观想象。
1.2 虚拟空间的形态呈现
因为虚拟空间不是通过“实”的部分展现,所以它与其他空间并没有具体的分割形态,没有较强的界线感,仅仅是通过一些表现方法来达到“心理空间”的目的。塑造虚拟空间的手段有很多,一般室内空间主要通过隔断、绿化、灯光、色彩、陈设品、家具、材料等物件来形成,同样,这些设计手段往往也会成为室内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众受教程度的提高,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对于室内空间布置的想法也越来越多,不再执着追求于一定是四周都有墙的空间才叫室内,才能住人、生活和交流,人们开始变化着一些方式来满足自己对于空间的另类功能要求、心理需求、美学要求等。一般情况下,营造虚拟空间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2.1 按立面来分:
①隔断、屏风来划分区域:隔而不断,若隐若现,增添室内趣味性和空间弹性
②用植物或水体来划分区域:活化空间,同时令人赏心悦目
③光色变幻来划分区域:使聚焦或使低调的作用,造就独特氛围的区域
2.2 按顶面来分:
①顶面造型的塑造与变化
②用纱帘、帷幔等物质工具:营造特定氛围区域
③顶面布光,形成立面光圈的区域:给人以心理暗示
2.3 按地面来分:
①地材拼接和质感的限定
②通过地坪标高的空间限定:形成地面落差
其实虚拟空间从很早之前就已经存在于空间中,只是目前才被人们拿出来特定分析,这离不开人们对于空间在功能、心理、哲学、精神、美学等方面的模糊,这些概念的模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个性意识、生活态度、对理想的追求不断变化的。大时代背景下的量变造成小空间内的质变,人们对生活追求的质变引起大空间里的量变,显性的与隐性的变化互不影响,但却互相关联,值得探究。
3.1 功能需求模糊性的表现
住宅的功能多样性离不开人们对于生活追求的多变性,室内住宅的基础功能应具备就餐、起居、睡眠、娱乐、休息等功能,但若非要说明某个区域是必须实现什么功能,没有特定的根据。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样,单独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也不是永远确定的,针对一种功能进行空间设计是很简单,但是随着不同功能的叠加,相对应的空间设计也会越复杂,考虑的细节也会越多。
如:瑞典裔加拿大籍设计师Carl Fredrik Svenstedt设计的这套作品中,处于对同一空间要实现多个功能需求,采用了虚拟空间的处理手法。图1中整个空间没有以封闭的墙来划分区域,完全靠地坪标高、地材拼接、铺设地毯的方式来限定功能分区,将就餐、会谈、修身、赏景4个功能融于一个空间内;图2中为将主人套房的休息区域与沐浴区域划分开来,采用地坪抬高的手法,起了51厘米的台面;图3的手法与图2的一样;图4采用顶面布光,形成纵面光圈,划出欣赏窗外风景的休息区域。
室内空间的功能已经多用途化,所以功能很难定义,这也是其功能模糊性的所在,现代人们不满足于一种只有单独功能、没有变化余地的空间,这使得设计师们开始尝试采用虚拟空间的做法,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同时又可以使同一区域具备不同独立功能的使用需求,提高整个空间的利用率。
3.2 心理需求模糊性的要求
在最初建立空间时,人的最低要求是可以用于停留;随着五个面的建起,人的第二要求开始出现,可以开始利用;伴随光线和空气的流通,人的第三要求显现,这不失为一个居住的环境;随着空间的依次增多,人们开始赋予每个空间责任;到空间多达一定程度时,人们开始考虑原有已安排的空间满意不满意的问题,开始选择性的重新布置或淘汰。诺伯格 舒尔茨曾总结过“人对空间感兴趣,其根源在于存在”,即人们通过对空间中物质存在的东西进行各种器官的感受,来产生对空间的感情。
■图1-4 Carl Fredrik Svenstedt在法国维尔拉设计建造的案例■图5-6 成都1982红酒音乐生活馆设计■图7-10 Nacho Polo设计翻新的19世纪公寓
人对空间的心理需要是致使虚拟空间建立的原因之一,也是阐述虚拟空间概念的基础,对于处在空间中的人们来说,舒适不舒适、满意不满意、适合不适合、安静还是吵闹等情绪是最需要衡量的条件,这些模糊的变量可以让空间变化得丰富起来。随着物质的满足、精神需求的提高,人们内心最底层的情绪开始逐渐显露出来,优越性、唯我性、独立性、特殊性、私密性等,这种心理表现出的是人对空间的掌控,即人的领域性行为,这种行为特性恰恰是人们对相对独立的、具有安全感的、静谧的环境的心理趋向。
新冶组设计团队设计的成都1982红酒音乐生活馆,是公共空间的一个案例。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咖啡馆、清吧、文艺小资书吧等场所,容易表露人们情绪、疏解心情的地方会采用虚拟空间的手法,整个大厅内并没有什么墙面的围合,只是通过顶部点光投射,形成立面光环境虚拟区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在范围内的感觉,满足心理的模糊程度,达到心理的私密性,独立性。西班牙马德里的室内设计师Nacho Polo设计,用来唤醒19世纪回忆的这幢公寓,是家居空间的一个案例。一个居室内采用多种虚拟空间的手法,在家装案例里实属不多见。图7中当人坐进右侧的球形椅,会产生一种被包裹的安全感,心理上达到与外界暂时隔绝;图8中采用顶部灯源、地面椅子、侧面镜子结合的方式,当灯光一打开,结合玻璃的反射效应,营造一种寂静的氛围,当人们心情烦躁激动时,坐在此处的椅子上,能感受到虚拟空间带来的平静、安宁。图9在角落里铺设小块地毯,结合Y型椅,在拐角处形成虚空间,让人们坐在此处时不会觉得突兀和尴尬,达到安心的效果。图10采用顶面垂悬帷幔的方式,在床的一头形成单独的空间。这个空间很私密、内敛,尤其做在卧室的床上,只有当主人内心感到真正忧伤、悲痛等负面情绪时才会用到,这是人心脆弱的一面。
虚拟空间不易为人们感知,空间体验依赖于主观想象,即人们对于自己心理的模糊而使得空间发生变化,造成空间上相对的模糊。居住者通过空间中具体的物质设计来形成自我的心理空间,对实际存在的部分产生象征性的、暗示性的内容。
3.3 在哲学模糊性上的体现
哲学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是辩证存在的,构成室内空间整体的虚与实也是一样,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运用于空间中亦是如此,虚拟空间本身存在于实空间内,没有明显的界限。所谓空间哲学的模糊性即表现为实空间=唯物存在,虚空间=唯心存在。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观念、意志、情感等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从人的根本出发,与虚拟空间的内容相同。
哲学上“无中生有”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空间在设计的处理方式上的表现即为“虚拟空间”,无中生有,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假虚实互变。使空间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外之喜。“无”代表的是空间上的“空无”而非虚无,是有意义和作用的;“生”就是通过视觉接受后的主观印象,即心理上的完形过程。虚拟空间是一种体验的“美妙”延续,通过无形的空间产生有形的空间,老子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对设计师而言,将设计中的“虚拟空间”变成一种意境,实到“虚,“虚”又成实。巧妙组合室内设计中 “虚”与“实”的流动,可以让观赏者的想象神游到虚旷之中。
3.4 国人美学观的模糊性存在
中国人传统的性格中就带有“半半歌”的倾向(崇尚居半城半廓,酒半醉,月半圆,花半开等)。亦此亦彼,亦合亦分,亦全亦缺,亦同亦异,亦有亦无,亦真亦假,亦动亦静,这种民族心理素质,体现了对立事物融合为中介的审美趣昧。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从园林到建筑、从八卦到风水等,都能找到人们为了追逐朦胧美而建筑的手段。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因为思维能力存在的整体性和平行性的狭隘,丰富虚拟空间可以使人们产生更广阔的虚像思维,把观念内容象征地、间接地予以暗示,让人很好地意会:“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
虽然人们常说“虚”的空间是产生想象力的源泉,是情感的栖身之地。但是反过来想,不正是因为人们在功能、心理、精神、哲理、美学等方面上存在的隐性的模糊性,才使得“虚”空间开始被重视、研究吗?这种关系是互相影响的,也是必然存在的。我想,这种模糊性在今后的发展中会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也更长远化,伴随着模糊性的发展,我相信室内虚拟空间的变化也会随之更加丰富,新鲜,这种在设计中被看作是一种超越空间限制的途径,在与其它空间类型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完善的室内空间。这是令人值得期待的一件事!
(责任编辑:贺 辉)
[1]王彩华,宋连天.模糊论方法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张绮曼,郑曙肠.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徐争.浅议“无中生有”的虚拟空间[J].安徽:科教文汇杂志社,2007,12:(230).
[4]彭曲云,范伟.空间尺度的创新表达[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03):62-63.
[5]孙昕,雷亚芳.浅析室内设计中空间的模糊性与精确化[J].陕西: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04):180-181.
[6]范伟,彭曲云.形态创新的空间表达[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04):22-23.
Recessively and Necessity: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Virtual Space
Zhou Yiqin1& Wang fangjun2& Zhang Chengfeng2
“虚”空间作为空间类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于整体空间中,而是与其它空间相互融合的,其营造的效果往往出人意料。本文主要分析了“虚”空间的产生的原因,从人们对于生存空间在功能、心理、哲理、美学这四个方面上存在的模糊性进行分析。将这些模糊性与“虚”空间的本质结合,探讨其存在的意义,为目前室内设计发展的理论性研究做一些扩充。
虚拟空间 ;模糊性;空间功能;人类心理
"Virtual" space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spatial types, is not isolated in the whole space, but merging with other space, its effect is often created by unexpected and compelling. This article mainly anlyzes the cause of resulting in "virtual" space from the four aspects exist on these vagueness: people for living space in the functional, psychological, philosophical, aesthetic. Combine the ambiguity of the nature "virtual" space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do some expansion for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study of interior design development
"Virtual" Space ;Space Function ;Human Psychology ;Fuzziness
TS664.01;TU238
A
1006-8260(2014)04-0022-02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编号:PA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