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娟余贺杲马 亮
1.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社康办,广东深圳 518029;2.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社康办,广东深圳 518029;3.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口岸社康办,广东深圳 518000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逐渐降低,然而部分患者发病期间往往会伴随出现对多种并发症状,例如:偏瘫、意识障碍等[1]。因此,临床必须探讨有效的预防方式,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祖国医学对脑卒中的预防具有深入认识,提出通过辨证用药调理、穴位按压、运行干预等形式,达到“治未病”的目的[2]。本文对近两年社区内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2011年4月—2013年4月筛选社区内脑卒中高危人群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为53~71岁,平均年龄为(65.62±1.95)岁。观察组34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龄为55~72岁,平均年龄为(64.43±1.73)岁。对比分析两组人群的基本资料,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1 问卷调查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高危人群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婚姻状况、疾病史等。
1.2.2 建立健康档案 根据高危人群的调查问卷情况建立健康档案,了解其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同时,分析脑卒中高危影响因素,并进行详细记录。
1.2.3 确定干预方案 对照组行常规干预,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增加其对疾病的认识;根据其高危影响因素,进行对症护理;加强对基础疾病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治未病”干预,干预方法如下:①饮食干预。加强对患者的营养状况的观察,嘱咐患者多进食鱼类、豆类、大枣、木耳、山药等食物,改善气虚症状,尽量少食用动物内脏、空心菜等食物。遵循少吃多餐、营养搭配的原则,不仅能够避免高危人群出现便秘的症状,还可以降低肥胖的发生几率。②情志调养。情志不舒是导致脑卒中的高危影响因素之一,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下棋等方式转移注意力。③运动调养。每周定期参加有氧活动,严格控制运动强度,否则诱发心肌缺血症状。④生活习惯培养。中医学者认为,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⑤中医特色疗法。通过中医针灸、按摩等等方式,改善血液淤滞、气血不足症状。⑥药物调养。根据患者的体质以及疾病的诱发因素取中药物行中医辨证治疗,改善气血、脾胃功能受损等症状。前3个月每月随访1次,随后每3个月随访1次。计划随访时间1年。
表1 两组高危人群KAP变化情况
①观察两组高危人群的脑卒中高危因素控制情况;②记录两组高危人群的发病率、致残率。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文中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析表1中相关数据,两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G、SBP、DBP、BMI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经针对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G、SBP、DBP、BM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 两组高危人群脑卒中的发病情况[n(%)]
分析表2中相关数据,观察组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分别为14.74%、5.88%;对照组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分别为 26.47%、14.74%,观察组患者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致残率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学者指出,脑卒中患者往往会伴随出现多种并发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增加其经济负担。因此,临床必须加强对脑卒中预防措施的探讨,达到降低疾病发病率的目的[3]。
中医的“治未病”模式具有悠久历史,其“见微知著”、“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理论均阐述了疾病早期预防的重要性[4]。目前,“治未病”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等疾病的预防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5]。刘泰等学者认为,“治未病”模式具有针对性强、经济、有效的特点,可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以及高危影响因素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进而达到降低疾病的发病率的目的[6]。本社区通过对脑卒中高位人群的饮食调节、运动调节、中医特色治疗、药物调节等方式开展“治未病”,观察组高危因素的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疾病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与赖少兰研究结果相符,说明“治未病”模式在预防脑卒中的发病率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加强社区干预—治未病模式在脑卒中预防中的应用,能够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值得推广应用。
[1]赖少兰,袁茂华,王海丹.社区干预—治未病模式预防脑卒中研究[J].河南中医,2013(7):1051-1054.
[2]郑永亮.中风治未病理论的文献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3]尹李虎,王宏宇.中医“治未病”理论与血管疾病早期预防[A].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12:4.
[4]陈子睿,万沁清,王慧萍.“治未病”思想是防治缺血性卒中的精髓[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44-246.
[5]刘泰.试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脑中风“未病先治”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3):345-346.
[6]成杰辉.从“治未病”理论探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防治[J].新中医,200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