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庆国
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的临床疗效分析
曹庆国
目的探究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137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1例给予一般对症治疗,观察组76例给予耳石复位法治疗,治疗15 d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9%。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要明显优于一般对症治疗,并取得了较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耳石复位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一种外周前庭性疾病,以患者头部位置改变而出现旋转性眩晕与眼震,约占眩晕患者的17%~22%[1], 以往均以对症治疗为主, 随着其发病机制的明确, 耳石复位法开始应用于临床。现将在本院接受耳石复位法治疗的76例BPPV患者的治疗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4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BPPV的13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61例)给予一般对症治疗, 其中男24例,女37例;年龄26~68岁, 平均年龄(53.4±7.8)岁;病程2 d~12个月;右耳受累28例, 左耳受累32例, 双耳受累1例;后半规管受累47例(77.0%), 水平半规管受累10例(16.4%),混合半规管受累4例(6.6%)。观察组(76例)给予耳石复位法治疗, 其中男31例, 女45例;年龄28~66岁, 平均年龄(54.2±8.3)岁;病程1 d~13个月;右耳受累33例, 左耳受累39例, 双耳受累4例;后半规管受累58例(76.3%), 水平半规管受累13例(17.1%), 水平半规管受累5例(6.6%)。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变部位等基本资料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眩晕, 丁咯地尔、尼莫地平、银杏叶、三七皂贰等改善脑循环。观察组给予耳石复位法治疗, 不予药物治疗, 后半规管BPPV给予Epley手法:患者采取座位, 医生将患者头迅速后仰, 头下垂30°, 并将头转向患侧45°;然后将患者头部转向健侧90°;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转向健侧90°, 呈侧卧位, 头部与床面呈45°;然后缓慢坐起, 头略向前倾20°。双侧BPPV患者先治疗一侧, 第3天再行另一侧治疗。水平半规管BPPV给予Barbecue翻滚法:患者采取座位, 医生使患者迅速平卧,并将头转向健侧90°, 身体转向健侧180°, 鼻尖朝下, 头转90°;然后继续往健侧方向翻转, 使侧卧于患侧;缓慢坐起。在以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每个步骤应维持至旋转感消失或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对经复位治疗后仍有眩晕的患者,应重复操作, 尽量使患者无眩晕出现。两组患者均观察15 d。
1.3疗效评价标准[2]①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②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缓解, 但未消失;③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没有好转, 或加剧或转变为其他类型的BPPV。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痊愈59例(占77.6%), 其中54例经初次治疗后即无复发;有效9例(占11.8%);无效8例(占10.5%);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痊愈27例(44.3%), 有效12例(19.7%), 无效22例(36.1%), 总有效率63.9%。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研究显示, BPPV的发病机制为椭圆囊中的耳石脱落到半规管中, 然后随体位的变化耳石在半规管淋巴液中漂移,前庭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眩晕,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是耳石复位法,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 技术成熟, 效果确切, 费用低,且不需要特殊的检查和治疗仪器[3]。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 要明显优于一般对症治疗, 并取得了较高的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 余春.耳石复位法治疗6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1(22):79-83.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42):163-164.
[3] 耿宝剑.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2例临床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21):155-156.
2014-08-04]
122500 凌源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