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璎,陈海婴
(辽宁省沈阳市妇婴医院,沈阳 110011)
出生缺陷防治是目前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产前筛查通过经济、简便和无创伤的检测方法,发现怀有先天缺陷胎儿的高危孕妇[1],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异常胎儿的出生率。电话随访利用信息化工具在患者和护士之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可以促进和维护患者的健康[2],进一步完善整体护理。我院对2013年7~9月做孕早期产前筛查的2 421例妇女进行出院电话随访,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3年7~9月在我院做孕早期产前筛查的2 421例妇女,年龄22~39岁,其中2 336人小于35岁,孕周均为11~13周。按产前血清学筛查结果分类,21-3体高风险29人(1.20 %),年龄高风险75人(3.10 %),MOM值高风险488人(20.16 %),MOM值低风险1 829人(75.55 %)。
1.2 方法
1.2.1 成立患者随访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担任组长,科护士长担任副组长,遗传室医师1名,本科护士2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生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参与随访工作的护士要求具有20年以上工作经历,掌握唐氏筛查相关疾病的全面知识[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1.2.2 建立患者随访档案 产前筛查患者在门诊就诊期间,建立随访档案,包括基本资料:姓名、年龄、出生时间、抽血日期、联系电话,化验结果由遗传室填写。在患者分娩后1~6个月随访,每月随访一次,随访护士在随访后填写分娩日期、分娩结果,并详细了解引产原因,填写随访日期。
1.2.3 电话随访内容 ①分娩结局,包括:分娩方式,妊娠周数,婴儿健康情况,婴儿体质量,部分终止妊娠的患者询问原因,标记,并做好健康宣教;②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针对病情进行手术切口护理、饮食以及活动和休息安排指导,告知预防便秘和会阴护理的方法;③母乳喂养情况:乳量是否充足、乳头有无皲裂,如乳量不足则帮助分析是否与饮食、休息或情绪有关,如有乳头皲裂是否与含接姿势不正确有关,分别给予饮食指导、心理疏导并指导正确的母乳喂养和正确的含接姿势。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的分娩结局,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母乳喂养情况,电话随访满意度,其中对随访服务的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满意率= (很满意+比较满意人数)/总人数。
2.1 分娩结局 2 421例患者中,出现20例不良妊娠结局。29例21-3体高风险孕妇中,均分娩出健康婴儿;75例年龄高风险孕妇中,1例脊柱裂,1例早产; 488例MOM值高风险孕妇中,1例自然流产,5例早产,2例死胎,2例神经管畸形(无脑儿、脊柱裂),3例终止妊娠;1 829例MOM值低风险孕妇中,5例其他畸形患儿(多指、唇腭裂、断肢畸形、肾缺如、小头畸形)。
2.2 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2 421例患者中,可正确进行自我保健2 231例(92.15%),可正确护理伤口及会阴2 223例(91.82%),掌握产褥期知识2 400例(99.13%)。
2.3 母乳喂养情况 2 421例患者中,能正确哺乳2 382例(98.67%),母乳喂养2 100例(86.99%),了解产褥期相关知识2 350例(97.35%)。
2.4 患者满意度情况 很满意1 220例,比较满意1 040例,一般161例,不满意0例,很不满意0例。满意率为93.35%。
21-3体高风险人群和年龄高风险人群需做进一步产前诊断,如羊水诊断,脐血诊断或绒毛诊断以排除染色体异常,MOM值高风险的人群可能发生流产、早产、胎儿宫内受限、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而MOM值低风险的人群需要结合三维彩超。有效提高产前筛查的整体质量,需要从产前筛查涉及的临床信息采集和咨询、标本采集转运、实验室检测、风险计算、结局随访和数据统计等多个环节入手来做好各自的质量保证工作。电话随访是一种既方便快捷又经济的健康教育形式,有利于护理知识的普及,提高出院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其术后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服务拓展至家庭和社区的有效途径[4]。在我院的产前筛查随访系统中,通过有效的电话随访方式,不仅能对血清学产前筛查患者的出生缺陷发病率做出准确的统计,还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情况,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解决出院康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改善了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 环,蒋 青.孕妇血清标志物在产前筛查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7):882-883.
[2]俞桃英.护士对出院患者实施电话随访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46-247.
[3]边旭明,蒋宇林.重视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的质量控制和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2):81-83.
[4]曾章芬.电话随访出院子宫切除患者及护理指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5):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