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虹,沈翠珍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最主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1]。由高血压引起的脑卒中、心肌梗死、慢性肾衰竭等并发症,不仅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且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于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穴位敷贴疗法将经络穴位与中药外治有机结合,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2],是我国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多项研究证实穴位敷贴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3-6],且该法是二级、三级医院心系疾病使用频率最高的中医护理技术[7]。本文仅就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穴位敷贴在降低高血压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头痛”、“肝风”及“肝阳”等范畴。眩晕俗称“头晕”、“头昏”等,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乃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内经》认为眩晕产生多由于肝风上扰及髓海不足所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灵柩·海论》曰:“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说明肝经厥阴病、肾阴肾阳及气血亏虚会引起眩晕耳鸣。后世医家朱丹溪又提出无痰不作眩以及无火不晕之说,对眩晕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不断深化。对头痛的阐述,则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肾阴亏虚,不涵肝木,则肝风易气,而随其厥阴经脉上扰清空,以致头痛。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无以上荣于脑,则头痛随之而起;另一方面水湿停积,而化为痰饮,阻于中焦,则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痰涎随风火上攻,则头痛亦可发生。此外,各种原因产生了瘀血之病理性产物反之又能成为一种病因,其阻于脑部经脉,则可导致头痛[8]。《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高血压证候可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四类,其发展过程由实而虚,始则表现为阳亢,继而阴虚阳亢,再而阴虚,最后阴阳两虚。
穴位敷贴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米饭、枣泥等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敷贴穴位或患处,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其中将药物敷贴于神阙穴,称为敷脐疗法,敷贴于涌泉穴则称为足心疗法[10]。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或丸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穴位敷贴,如清代医家吴师机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穴位敷贴方案中适当添加协助走窜和促皮吸收的药物可增强疗效,主要包括天然透皮促进剂,如冰片、白芥子、肉桂、细辛、麝香、牛膝等,和化学合成透皮剂,如桉油、枫香油、亚油酸、月桂氮卓酮、丙二醇、乙醇等,均广泛应用于透皮制剂的制作工艺中,可通过不同原理改变皮肤的理化性质和药物在皮肤和介质的分配,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同时,穴位敷贴方案还需选用适当的溶剂以调和药物,如醋、酒、油、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蒜汁和清水等。穴位敷贴疗法可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胃肠道灭活、肝脏首过和血药浓度谷峰现象,维持较长且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11],提高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12],并能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13],且价格便宜,因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益和经济效益。
3.1 穴位敷贴的降压机制
3.1.1 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 穴位作为脏腑气血汇集之处,对于药物具有储存和放大作用,而经络具有联系脏腑、沟通表里,贯穿上下,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的作用,外与皮肤肌腠相连,内与五脏六腑相接。将药物贴敷于穴位,既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以发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阴阳平衡的作用,药物有效成分也可通过皮肤肌腠的透皮吸收到达五脏六腑或吸收入血,发挥降压作用。因此,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两者可能产生相互激发和协调作用,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而使药物的外治效果优良[14]。
3.1.2 降低细小动脉外周阻力 殷之放等[15,16]研究穴位敷贴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认为穴位敷贴可降低细小动脉外周阻力,外周阻力降低,减轻了心脏后负荷,使每搏心输出量和每分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但同时也不能排除穴位敷贴可使大中动脉顺应性增加的可能性。
3.2 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的常用方法
3.2.1 吴茱萸敷贴涌泉穴 吴茱萸敷贴涌泉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高血压穴位敷贴方案,即足心疗法,可适用于各证型高血压患者。该法可引火下行、平冲降逆而降低血压,醋则是最常用的调和介质,能与多种吴茱萸生物碱结合成盐,增强吴茱萸有效成分的溶出及其活血解毒作用,同时能以其酸收之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而增强疗效,并制约吴茱萸大热的燥性[17],部分研究还采用姜汁或蜂蜜调和,并配以川芎、冰片、白芥子等引经之物以促进吴茱萸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妥玉珍等[18]取吴茱萸研末用醋调和后敷贴于双侧涌泉穴,每穴用药3g,每次6h~8h,7 d为1个疗程,共4 个疗程,降压总有效率达83.87%。张泽等[19]将吴茱萸用食醋、生姜汁、清水调和后,置于3cm×3cm的小胶布中央并贴敷双侧涌泉穴,每日1次,共敷贴4周,在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同时能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总有效率可达93.33%。强建新[20]将吴茱萸和肉桂各150g捣烂如泥,用生姜汁调成膏状后敷贴于双侧涌泉穴,每日治疗1 次,每次30min,每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可降低并稳定高血压患者治疗后、治疗3个月后及治疗1年后的血压,具有良好的远期效益。
3.2.2 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的敷贴部位为神阙穴,该穴不适合针刺治疗,却特别适用于穴位敷贴。大部分中药均可经神阙穴透皮吸收入血,且该穴多与其他降压穴位配伍使用,适用于各证型高血压患者。神阙穴即人体脐部,属于任脉腧穴,通过任督冲带血脉而统属全身经络,既为先天之本源,又为后天之根蒂,是生命之根[21]。在现代医学中,脐部皮肤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最易穿透弥散[22],且药物粘合后能与脐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可使角质层含水量由5%~15%增至50%,皮温从32℃增至37℃,促进药物有效成分吸收[23]。刘兴颖等[24]将附子、三棱、川芎和白芥子研末炮制后敷贴于神阙、内关、太冲、三阴交和肝俞,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血压水平、每分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峻等[25]将等份吴茱萸和白芥子研末用醋调成糊状后,用代温灸膏敷贴神阙穴和双侧涌泉穴,每次持续8h~12h,每周3次,共干预1年,降压总有效率可达95.05%。
3.2.3 辨证穴位敷贴 部分研究者结合中医证型对高血压穴位敷贴的穴位或中药进行了辨证。于海青等[14]和王晶[26]研究在敷贴相同中药基础上进行穴位辨证。于海青将吴茱萸、川芎用醋调和后贴敷主穴双侧涌泉穴,同时肝火亢盛证配肝俞、痰湿壅盛证配太冲、阴阳两虚证配肾俞,每日8h~10h,10d为1个疗程,连用6个疗程,降压总有效率为95.29%。王晶则肝火亢盛证取曲池、风池、合谷和太冲穴,阴虚阳亢证取曲池、合谷、三阴交和足三里,痰湿壅盛证取曲池、合谷、丰隆和太溪穴,阴阳两虚证取曲池、足三里、气海和涌泉穴,均采用生大黄2g、生石决明5g、牛膝5g和冰片0.5g,穴位敷贴,每日1次,次日对侧再贴,每次6h,2周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干预后患者血压波动在(120~140)/(80~90)mmHg,降压总有效率达95.75%。罗发生等[27]则在敷贴相同穴位基础上进行中药辨证,肝火亢盛证采用天麻、菊花、牛膝、水蛭和磁石,痰湿壅盛证采用白芥子、半夏、莱菔子、白术和牡蛎,阴阳两虚证采用党参、丹参、川芎、黄芪和当归配伍贴敷神阙穴,每次5g,每次6h~12h,隔日1次,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降压和证候改善总有效率可达95.29%。吴茱萸加珍珠母调和后贴敷风池和涌泉穴能平肝潜阳,对肝阳上亢证高血压有效;贴敷百会和肾俞能补肾益精,用于降低阴阳两虚证高血压;痰湿壅盛证高血压则敷贴内关、中脘以和中降逆祛痰;阴阳两虚证高血压可用此方贴敷百会和脾俞穴以补益气血[28]。莱菔子、茺蔚子、夏枯草、石决明、钩藤和杜仲用水煎提取后加蜂蜜调匀贴敷三阴交、太冲和内关[29],或天麻10g、钩藤10g贴敷神阙和涌泉穴,均可降低肝火亢盛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30]。郑琼莉多年经验方三子养阴汤(沙苑子15 g,女贞子20g,决明子15g,枸杞子15g,生地20g,菊花15g,白芥子10g,细辛3g)用醋调和后贴敷内关、曲池、三阴交和涌泉穴对阴阳两虚证高血压有效[31]。
穴位敷贴作为一种取材简便、方便实用、疗效可靠、价格低廉、安全无害的中医外治法,能够有效降低和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目前关于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①研究样本量过少、严谨性和科学性欠缺、缺乏远期疗效对照以及对靶器官损害的评估。②敷贴用药和选穴未与辨证分型紧密结合,时间、频率和疗程标准参差不齐。相同中药在不同研究中其配比剂量和用药剂量均不一致;穴位敷贴时间从半小时到数天不等,同样的中药敷贴同样的穴位,在不同的研究中其敷贴时间不尽相同。③穴位敷贴与针刺、内服西药和中药的疗效尚无深入的比较研究。④穴位敷贴的制作工艺有待提高。中药透皮吸收能力差和敷贴所致的皮肤过敏是有待解决的关键点和难点。因此,未来有必要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对穴位、中药、敷贴时间、频率和疗程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大样本量研究,探索穴位敷贴降低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并评价其安全性,以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穴位敷贴执行标准,为穴位敷贴在临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使穴位敷贴能真正为高血压患者带来福音。
[1]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5):42-93.
[2] 吴少霞,刘真真,李丽霞.吴茱萸加醋外敷涌泉穴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3):34-35.
[3] 赵会芬.中药敷贴涌泉穴防治社区中老年人临界高血压1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9):121-122.
[4] 莫鸿辉,王艳红,利丹.温胆片结合穴位敷贴治疗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病35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0,42(8):112-113.
[5] 商翠莲,李敏.吴茱萸贴敷神阙穴治疗高血压6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3,12(2):44.
[6] 林治萍,刘淑茹.复方吴茱萸穴位外敷对高血压病的保健治疗[J].职业与健康,2007,23(18):1638.
[7] 张广清,林美珍,邓丽丽,等.广东省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3):80-83.
[8] 张问渠.心脑血管病中医诊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79-82.
[9]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10] 谭兴贵,廖泉清.中国民间特色疗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1-44.
[11] 陈红梅,陈民.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老年人高血压病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4):190-191.
[12] 胥云,庄桂霞.中药现代经皮给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与发展前景[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2):6-7.
[13] 杜玲,颜芳.中药穴位贴敷干预高血压的效果分析[J].山西中医,2011,27(10):44-45.
[14] 于海青,赵千英.高血压病中药穴位贴敷120 例[J].光明中医,2011,26(6):1184-1185.
[15] 殷之放,汪司右.针刺与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比较[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5):9-11.
[16] 殷之放,汪司右.针刺加穴位贴敷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病临床初探[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2):16-17.
[17] 肖小惠.吴茱萸穴位外敷治疗高血压病小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2):64.
[18] 妥玉珍,张美卉子.中药贴敷疗法治疗对临界高血压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11(5):42.
[19] 张泽,陈民.穴位贴敷联合降压药物改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5):531-533.
[20] 强建新.中药敷贴疗法治疗高血压随机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0):33-34.
[21] 刘玮,冯琪,李良田.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57 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12,36(12):1114-1115.
[22] 李东晓,高洪春,王翠兰.平肝降压片治疗高血压病44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1,16(2):31-32.
[23] 张小斌,陈书存.降压稳贴片的制备及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2):156-158.
[24] 刘兴颖,聂茸.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12):120-121.
[25] 张峻,朱俭锋.穴位敷贴治疗社区原发性高血压101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4):22-23.
[26] 王晶.穴位贴敷法治疗眩晕病的观察与护理[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8):1694
[27] 罗发生,李功辉,李奇林,等.辨证分型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108-112.
[28] 陈绍月.穴位贴敷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6):147.
[29] 马春.中药贴敷穴位防治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154-155.
[30] 黄世香.加用穴位敷贴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2,35(4):23-24.
[31] 刘俊丽,郑琼丽,祝炜.穴位贴敷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