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云
众所周知,校园文学社团在促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学生观察思考及合作探究能力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唯“高考”是瞻的今天,校园文学社团却生存艰难。首先文学社的活动开展得不到时间的保证。学生课内外的时间被高考科目瓜分殆尽,学生在题海中载沉载浮,艰难度日。其次,得不到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高考压力剧增的今天,“文学社”这种看似与高考无直接勾连的学习活动,自然受到冷遇。最后,教师和学生因超负荷的工作和学习,已不能投注更多的精力和兴趣在文学社团的建设上。诸多因素致使现在很多学校的文学社形同虚设。
现实是艰难的,但作为语文老师却不应屈从于这种现实,应清醒地认识到当语文的教学目的只剩下“高考”时,语文教学其实已经死了。那么如何突破这一现实的桎梏,让学生有乐趣地学语文,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而不是应考的机器呢?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尝试,笔者认为文学小社团的建立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文学小社团”的概念及其优点
“文学小社团”是相对于传统的学校文学社团而言的一种社团组织。所谓“文学小社团”即语文教师在自己所任班级中组建的文学社团,相较于校文学社团而言,它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规模小,沟通便捷,活动的针对性和延展性强
2.宗旨更小而明确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确定宗旨。例如我把自己两个班的学生组建了“太阳雨”文学社,其宗旨是:快乐学习,清醒生活,真诚写作。
3.各种章程和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更简约灵活,落实的实效性更强
4.社团活动更易开展,受时间、场地限制少,并且可以避免校领导的干涉
文学小社团在促进语文教学上存在以下优点:
1.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自由写作的需求,以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尤怕写作。这个写作,特指应试作文。应试作文的命题、审题、文体要求、立意、点题、字数等,无异于观音施加于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咒,学生到了谈“作文”色变的地步。但一旦让学生写随笔,不做强制性要求,其作品就摆脱应试文的板滞、死气,显得真实、灵动、多样。
写作的本质不是一种技能而是心灵的书写,只有在具有强烈的表达诉求的驱使下,才能写出有灵魂的“活”的作品。
文学小社团把写作活动融入学习生活,学生所见、所思、所感,点点滴滴,随心成文。这些作品经过老师的审核,熔铸了生活的真实和写作的真诚的作品就可以入选社刊。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编排精美、墨香飘溢的社刊上呈现出来,会获得巨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学生对写作的抵触情绪,增强写作兴趣,建立起对写作的自信。
2.能有机地把语文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紧密结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校文学社团面对的对象是全校师生,因而社团活动和社刊建设很难和具体的语文教学需求一致,文学小社团却可以做到。
首先在阅读教学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使课内、课外成为有机整体。例如,在进行诗歌单元教学时,老师可以选择一节课,让学生开办一次小型的诗歌朗诵会。因社团成员都是自己的学生,教师可把活动组织权完全交给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老师可对活动的设想、参赛学生的朗诵给以及时的指导,使得社团活动得到有效地开展,反过来这也促进诗歌的课堂教学效益。又如在教学《项脊轩志》时,建议学生模仿其感人至深的扣“生活琐事”进行细节刻画的写作手法,周末回家观察体悟,模仿写作,择优入刊。这样通过社团活动,语文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由课堂教学内容衍生成文学小社团的活动,反之,社团活动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其次在写作教学上,文学小社团对语文学习的作用除了上述优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即可通过社刊选文活动,促使学生更用心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切实提升写作能力。
学生怕写作文,更怕修改作文。但可以利用“社刊”的诱惑力,促使学生对自己的作文积极修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把那些优点和瑕疵并存的作文挑选出来,对学生进行面批,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反复修改,最终通过老师审核,可以选入社刊。因渴望文章被选上,学生在修改过程中就会更积极主动,并在修改过程中渐渐摸索出写作规律,体味到写作的乐趣。这种感知的获得比那些机械的写作理论更具有实践指导性。
3.真正引领学生深入生活内核,做生活的“有心人”
语文教学一直强调学生要学会观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但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哪些值得思考?该怎样思考?这些都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做“生活的有心人”也就成了空口号。
小社团活动则可以把观察对象明确化,并在“课堂”这个阵地,师生进行交流探讨,进而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例如《陈情表》的情感核心是“孝”,在教授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周末回家关注农村目前特有的“儿子住高楼,父母蜗矮房”的现象,把自己的观察和体悟思考写下来,周一进校交流。学生以前对这种情形熟视无睹,但在学了《陈情表》后再去看去思考,很多学生的心灵受到很大冲击。课堂交流时,学生真情流露,不但有对当前人们“孝”心消减的不满和思考,更有对自己以及自己父母的反思。又例如,在溧阳这个山明水秀的地方,清明是踏青的好时节,更是农村妇女辛苦采茶的时节。要求学生清明在家关注采茶时节的乡村生活和采茶人的苦与乐,并形成文字。不少学生的文章描写细致传神,很好的传达了在这个并不富裕的江南小镇,那些小小村落的带有茶的“苦”与“香”的生活。
其实春花秋月夏风冬雪都有可写之处。在高强度学习压力下,学生周末基本成为“宅”族,要么学习、要么看电视、要么上网,怠于走出家门。社团的活动则迫使学生走出家门,时日久了,学生逐渐恢复眼的清明、思的敏锐、心的柔软。真正在生活之河中畅游的人才有可能有独有的这个“我”。
4.让学生增进了解、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增强班级凝聚力
社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以有帮无、团结合作。例如在社刊建设上,能写的多写,家有电脑打字快的就负责输入、编排,擅长图文设计的就主动承担美编的职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心灵交融、思想碰撞、增进情感,大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二、开展“文学小社团”的条件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高中文学“小”社团的建设对学生的成长及语文教学有诸多好处。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并开展社团活动呢?我通过几年的摸索,认为要做好文学“小”社团建设,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教师语文学习理念应该能成为“文学小社团”的核心思想
在当前的高考重压下,很多语文老师身不由己,逐渐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语文教学的文学味淡化,以大量的习题来操练解题能力,抢占课外时间。高耗低效的状态,使语文的教与学都成了痛苦的事。教师应勇于从“应试”桎梏中跳出来,把“人”放在首位,教学上勇于放手,给以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空间,去看、去听、去思、去表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种“放手”不是“无约束”的自由,而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应时刻了解学生的状况,在每个活动专题的设定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身先士卒,起好示范和引导作用,把自己对社会、人生、历史的观察认识以及活动中的思考体悟与学生分享。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感染和引导学生。在日益丰富的社团活动中,拓展视野,加强思考的力度,丰富心灵。
例如中秋节,让学生回家真正用心观察父母的生活,体悟他们的人生和他们的感情。我同样参与这个活动并把感受形成文字《读你》。课堂上,师生交流感受并共同品读文章,学生真情涌动,对父母的人生、对父母的爱有了深入认识。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师生共同经历人生,共同成长。
2.把办好每一期的社刊作为师生共同奋斗的目标
在高考重压下,学生课余时间被压榨的所剩无几。办好社刊需要有时间的保证。从征稿、选稿、编辑、校勘、图文设计到最后的打印装订,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师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期刊作为学生社团活动的阶段性的成果展现,是每个社员共同的期待。能够处理好现实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办好文质兼美的社刊,是文学小社团是否成功的标志。
处理好教学现状和社团需求之间的矛盾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的措施:
①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语文学习”时间。教师不应该迷信习题、迷信时间,应精减练习,该学生更多的自由阅读和写作空间。②把社团活动的主权大胆下放给学生,教师起宏观调控的作用。社团活动的原则,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在自主报名的基础上,教师挑选合适人才分工。在社团活动推进中,教师在宏观上把好“舵”,根据教学需求,确定活动主题,具体实施交给学生。③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传统的社团期刊的征稿、收集、编排,是个繁复过程。但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教师建立一个社团QQ群,学生充分利用周末在家的时间去看、去思、去写,并输入电脑,汇总到教师这里。我组建的“太阳雨”文学小社团,其期刊《太阳雨》就是按这种方式运转,效果很好。
3.期刊栏目的灵动性,期刊的电子稿的共享性
这种做法对于农村尤为重要。因为它打破传统期刊主要栏目固定的局面,使得文稿征集的范围更大,学生可以更灵活地自由写作。教师在学生自由投稿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内容主旨分类设定栏目名称。这样让更多的学生有投稿并刊印出来的机会。从而帮助更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获得成就感,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并且每期电子稿转发给每位成员,进行共享、留存。这种做法,学生特别喜欢,他们称之为“青春的印记”。
文学小社团建设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将是每个成员青春成长的印记。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以及“那时”的自己,这些都将在文字中被记载、被留存。若干年后,回想旧日时光,原来青春之河,你我相携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