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有国
高一至高三,高中语文教师是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的呢?通常情况下,会在高一高二时下大力气认真讲解课本上的文言文,临近高三,还会引领学生回归课本,继续夯实基础;迈入高三,以练习册或卷子为依托,学生一篇又一篇地做文言文训练题,老师一篇又一篇地讲文言文训练题,而老师讲完一篇,学生扔一篇,就这样反复着“练讲扔”的动作,直至高考。
我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在高一高二时的做法,其基本思路是正确的,虽也有不足之处,但无可厚非。但是,到了高三,一天天一年年地重复着“练讲扔”的老路,实为不妥。其弊端有五。
第一,我们以练习册或卷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文言文训练,所做的文言文大都是从没见过的。这样的题可能是近两年刚刚出现的,大多是各地高中联合模考或各地名校校内考试时老师创作的题。我把这样的刚刚出现的题叫做“生题”,它就像一块块刚刚被开垦出来的土地,里面难免会有几根杂草(文字方面的错误)。除了这个文字方面的错误外,这样的生题在题型设计与分值设置上,或许也不对本省高考的路子。
第二,因为它是生题,我们这些高三语文教师的备课量是极大的。教师弄清一篇从未见过的文言文,得花上一个小时,要想彻底弄清一篇从未见过的文言文,至少得两个小时。篇篇如此,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悲哀。而更大的悲哀是,教师要讲解一篇这样的文言文时,用尽心思,极力准备,最终却仍未获得教学的快乐,仍未达到教学的完美。
第三,还是因为它是生题,我们的课堂或许会沉闷。练习册或卷子上的这些题基本上是枯燥的,让学生看了只会头疼。文言文本已让一部分学生无奈,而现在又用这样的题如此折磨他们,他们会干什么呢?只会是:一部分“沉沦”,一部分“坚守”,剩下的“叛逃”。
第四,做这样的题,这样地做题,收效甚微。学生做,老师讲,下课。做了,讲了,似乎就已完成了学与教的任务,过后学生再也不看,老师再也不提。那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收获了什么呢?仅仅是一点儿实战能力吧!
第五,长此以往,我们这些高三语文教师会更加没有尊严。面临着高考,学生在学习上有着极强的功利心。而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上的这种通常做法,不会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在进步,只会让他们感到学习语文是在浪费时间。这不但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会使他们更加轻视语文学科。
那么,身为高三语文教师,我们有没有办法来革除这些弊端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下面我把自己高三文言文训练八环节的教学方法介绍给各位同仁。
第一环:选,即教师选题。教师精选文言文训练题,尽量挑选那些自己见过的或讲过的篇目,尽量挑选那些讲述引人故事的篇目,尽量挑选那些能够表现一定道理的篇目。
第二环:改,即教师修改。教师修改试题,使之与本省高考试题模式完全吻合,教师也要修正试题中出现的错误。
第三环:做,即学生做题。教师必须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紧张起来”,以严肃的态度,在规定时间内,认认真真地独立做完训练题。
第四环:圈,即教师圈词。对于一篇文言文来说,在这一环,教师的讲解正式开始了。学生标出文言文行号,教师逐行点出该行内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词语。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一环,它是八环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课前如果没有充分备课,绝对不会圈出那些重要词语。
第五环:译,即教师翻译。在上一环节过后,正常的学生应该是急切地想知道那些圈出来的词是什么意思,此时,教师就可慢慢读出自己在课前修正过的这篇文言文的翻译了。
第六环:解,即教师解题。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稍加解释。
第七环:论,即教师论人。文言文中主要人物的言行有什么样的意义?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可以让学生讨论一番,而后让学生发言,最后教师补充与总结。这对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益处很大。
第八环:背,即学生背词。课上教师圈词语,读翻译,学生在卷子上做了笔记,如果下课后学生将已经讲过的卷子扔了或束之高阁,那么我们就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了。此时,语文老师祭出听写的法宝了。讲完一篇,听写一篇;听写一次,批阅一次。就是那些圈出来的词语,就是老师要读的词语,学生在听写本上写出这个词并在其后写出该词的意思。
我坚信,如果按照这八个环节来对高三学生进行文言文训练,其对文言文的兴趣一定会与日俱增,其在文言文方面的能力一定会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