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藏》校点疏误例释

2014-01-22 06:08刘祖国
关键词:俗字食肉中华

刘祖国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道教文献内容庞杂,卷帙浩繁,诡异神秘,深奥晦涩。《道藏》为道教经籍的总集,今所见《道藏》,由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联合于1988年影印出版,为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之合集,共收入各类道书1 476种,5 485卷。1996年起,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主持编修的《中华道藏》,以明代《道藏》为底本,增补阙佚,纠正讹谬,标点断句,重新分类,终于在2004年由华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继明代《正统道藏》之后,对道教经书首次进行的系统规范的整理重修,为使用道藏的人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阅读方便的权威版本。”[1]但因时间仓促,书出众手,在文字校勘、标点断句方面尚有个别疏误。笔者近来研读此书,每有疑问,即记入卡片,反复索解。今择取六例,提出一己之见,望方家见教。

1.天昌君黄衣兵士十万人,主收捕某宅中一百二十人殃怪,中外强徉十二刑杀来作病者消除之。(《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华》8/328a)①

按:“徉”字误,三家影印本《道藏》28/535c作 ,此即“ ”字,《中华字海》收录此字,义为中国古代对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称呼[2]。《中华字海》的解释放于此例似乎文义不达。

窃以为“ ”为“ ”之形讹。据叶贵良先生的研究,“ ”是“祥”的换旁俗字,“ ”从“灾祥”义引申出“妖怪”义,又从“妖怪”义引申出“鬼”义,“ ”泛指“鬼”。道经中“强 ”多见,“强 ”犹言烈鬼[3]。但其未论及“ ”字,《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 ”还有其他用例,“石仙君将一百二十人,治天下万民家中外亡强之鬼。”(《中华》8/332a)“犭”“歹”互讹例在其他文献中亦有所见,《随函录》“ 肠”即《杂阿含经》“狗肚(肠)”,其中“ ”为“狗”字之讹[4]。我们认为此例“ ”即“ ”之讹。

2.凡逋违之民,天曹夺筭削籍,三官遣考,召君史潜守门户,考逮人口,令招灾害。(《陆先生道门科略》,《中华》8/558c)

按:“三官遣考,召君史潜守门户”中间不应点断,“史”为“吏”之讹。

“考召”为符法名词,指考鬼召神之事[5]。《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七:“夫考召之法,出于正一之道,故有三五考召之箓。官将吏兵,本文备载。又按《金琐流珠》,作考召法师,须于明师受本经箓。自有三元五行将军,六甲七星玉女经图。又考召者,为考鬼召神之事,当发心助国安邦,救治百姓。”(《道藏》32/90b)刘仲宇先生认为,“考召”中的“考”就是拷问和考校,“召”就是召来鬼神,“考召”就是召来鬼神,对他们进行拷问和考校他们的功过[6]。据刘莉博士的最新研究,考召法术源于正一驱邪法术,“考”或“考召”的说法在汉天师时就已出现[7]。

“考召君吏”为专门负责考鬼召神之事的官吏,中古道书多见,《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进箓刺章》:“谨条行状,州郡县乡里姓名年纪,所迁请将军种数,所属天师主者,并保举人姓名如牒,谨遣功曹使者、考召君吏,考核肉人,审知情实,某应良选,及时当下。”(《道藏》32/209a)《输罚未备迁考章》:“愿上官典者特垂矜省,原某愆失,千罪万过,若有考召君吏为言功举迁,加官益秩,无令患恨,恩惟太上云云。”(《道藏》32/214c)《赤松子章历》卷三《青丝拔余章》:“起生玉女千二百人,玉历素女千二百人,天官地官水府官等各百二十人,并诸官考召君吏,同心并力,为弟子某度脱年命,住处平善,安定无他。”(《道藏》11/198c)卷五《三月一时言功章》:“臣及民所居乡里,监察考召君吏、道上二玄三元四始诸官君、四野五野七野平都君,田蚕六畜,倍加卫护。”(《道藏》11/213b-c)

古籍“史”“吏”常混同不别,如《史记·项羽本纪》:“陈婴者,故东阳令史。”裴骃《集解》引晋灼曰:“《汉仪注》云:令吏曰令史,丞吏曰丞史。”“史”“吏”混用的现象也见于敦煌道经写本,如P.2392号《本际经》第一:“千二百官君骑史,一时严装,往到其国。”其中的“骑史”,P.2827号作“骑吏”[3]。

3.二感父母为我冠带婚娶,积蓄赀财,造买基业,苟欲我多,不觉贪滥,与物求竞,动生怨怪,致有愆尤,或至无状,触忤天地,伤害人物,或外犯王法。(《洞玄灵宝五感文》,《中华》8/560c)

按:“怪”,《道藏》32/619a作“恡”,当以《道藏》本为是。

“恡”,“悋”之俗字,同“吝”。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所恡”注引《考声》:“恡,贪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弟十五》:“吝,恨惜也。《文选· 琴赋》注引《说文》‘贪惜也。从口,文声’。古文彣声。字亦作悋,俗作 、作恡。”柳宗元《与杨诲之第二书》“汤乃改过不恡”蒋之翘辑注:“恡,与吝同。”《潜夫论·贤难》“吮癰而无恡色”汪继培笺:“悋、恡,正俗字。”

文献用例屡见,汉刘向《说苑·尊贤》:“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恡,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三国志·魏志· 荀彧传》:“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恡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八观》:“若夫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恡啬,是慈而不仁者。”

4.然地上愚人,自署相仿,何可能有此百千万重将军。吏兵、管护者哉!从今以去故时为事,未复承用。(《老君音诵诫经》,《中华》8/566a)

按:“吏兵、管护者哉!”如此标点不符合规范,可改为“何可能有此百千万重将军、吏兵管护者哉!”其中,“百千万重将军”与“吏兵管护者”为并列关系。

另,宜在“从今以去”后加逗号,此处应有个短暂的停顿。“X以去”表示从某时之后的时间,相当于“……以后”[8]。据董志翘先生研究,“自(从)今以去(已去、去)”这种形式,产生于晋代前后,而且佛教文献中出现频率甚高,后来也逐渐出现于中土文献,但出现频率明显低于佛典[9]。

中古道经多有使用,《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中:“上应于斗度,下合乎地气。从今以去,江南为始,可得六十六岁,甲戌之间,祚之终矣。”(《道藏》18/755b)《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一:“自今以去,转此经处,若有疾病,官事口舌,宅中虚耗,闻此经诫,敕魔神咒。”(《道藏》6/5a)梁陶弘景《登真隐诀》卷下:“行之以去,使人不复病,辟水火五兵。”(《道藏》6/625c)“从今已去”可省称为“从今去”,《周氏冥通记》卷二:“前故相告食肉事,遂不能断耶。今旦何意往他人处食脯?从今去,勿复尔。”(《道藏》5/527b)还可进一步省称为“今去”,但用例较少,《周氏冥通记》卷三:“赵曰:‘近何意恒劳苦,损人精神,惛人耳眼,今去勿复遇辛苦。’”(《道藏》5/535a)

5.不欲人在已先病者,妬嫉也,嫉彼而胜我也。(《太上老君戒经》,《中华》8/579c)

按:“已”,《道藏》18/209b作“己”,“已”当为“己”之形误。“已”“己”形似易讹,曾良先生有详细阐发[10]。其实,“已”“己”互讹,在道经中亦多有体现,兹增广其例。

《真诰》卷五《甄命授第一》:“晋初有真人郭声子,在洛市中作卜师。时刘、石、张、臧四姓,并欲学道,常自叹云‘不遇明师。’明师出而已不觉,皆为试不过,皆无所得也。”按:“明师出而已不觉”之“已”,《学津讨源》本[11]、《道藏辑要·觜集一》[12]均作“己”,《道藏》20/518b 误作“巳”,《真诰校注》[13]误作“已”,当作“己”为是。

又,《真诰》卷十七《握真辅第一》:“传未得书上王生,所以尔者,欲以见东卿。东卿近来,仓卒不得启此,须后至乃呈。尊处己别有一本,不审可留此处本否?”按:“己”当为“已”,《道藏》20/593c、《道藏辑要·觜集又二》[12]、《学津讨源》[11]本皆作“已”,《真诰校注》[13]误作“己”,当据正。

6.八者,不得斗争言语,因醉淫色,假托大道,妄言鬼语,要结男女,饮酒食寅,天夺筭三百。(《女青鬼律》,《中华》8/604b)

按:“食寅”不辞,颇难索解。“寅”,《道藏》18/244c作“ ”,“ ”为“肉”之俗字[14]。“寅”的俗字有如下写法,魏《李文迁造象》作 ,魏《元朗墓志》作 ,魏《元融墓志》作[15],《集韵·平声·谆韵》作[16]。“寅”与“肉”的俗字形体近似,易相混。

另外,上文提及:“三者,不得持真入伪,奸乱圣明,饮酒食肉,呼嗟无道,夺筭千三百。”(《中华》8/604a)亦可辅证。不得“饮酒食肉”在道经尤其是戒律类文献中多见,《太上老君经律》:“第二十四戒者,不得饮酒食肉。”(《中华》8/582c)《玄都律文·章表律》:“狼戾之家更相请呼,饮酒食肉,男女合会,小大语笑,从心快意,吾之所禁。”(《中华》8/619b-c)《陆先生道门科略》:“其日天官地神咸会师治,对校文书,师民皆当清静肃然,不得饮酒食肉,諠哗言笑。”(《中华》8/556b)

综上,此例“寅”为“肉”之讹,“饮酒食肉”于意通达。

注释:

①若引文在《中华道藏》第20册第508页第1栏,本文用“20/508a”表示,“a、b、c”分别代指“1、2、3”栏,引用三家本《道藏》时标注格式亦同。《中华道藏》简称《中华》,三家联合影印本《道藏》称为《道藏》,以示区别。原书中用小字刻印的经文,本文用小五号字表示。

[1]杨琳.古典文献及其利用(增订本)[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66.

[2]冷玉龙, 韦一心.中华字海[Z].北京: 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社, 1994: 495.

[3]叶贵良.敦煌道经写本与词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7:445−447, 518.

[4]郑贤章.《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97.

[5]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道教大辞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4: 438.

[6]刘仲宇.道教法术[M].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2: 378.

[7]刘莉.道教“鬼律”初探[J].宗教学研究, 2011(3): 49.

[8]何亮.中古汉语时点时段表达研究[M].成都: 巴蜀书社,2007: 241.

[9]董志翘.古代文献中“今后”义的表达及其演变[J].中国语言学, 2008(1): 181.

[10]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M].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6: 166.

[11]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真诰[M].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39:63, 220.

[12]彭定求.道藏辑要[M].成都: 巴蜀书社, 1986: 65, 34.

[13]吉川忠夫, 麦谷邦夫, 朱越利译.真诰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175, 538.

[14]黄征.敦煌俗字典[Z].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340.

[15]秦公辑.碑别字新编[M].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153.

[16]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36.

猜你喜欢
俗字食肉中华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Meat-eating plant discovered in Canada加拿大发现食肉植物
文人笔记与俗字研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看看你是不是天生“食肉瘦” 解开DNA之谜&重回瘦身正轨!
入秋食肉
清水江文书疑难俗字例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