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路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魏了翁渠阳诗简论
戴路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魏了翁的诗作渠阳诗现存百余首,最能体现魏了翁的创作特色,在晚宋理宗朝诗坛自成一体。首先,诗人命意曲折、用事宏奥、下字奇古,营造出渊深典重的文本世界。这与他的阅读经历、谪居心态、酬唱活动密切相关。其次,诗人克服了远迁带来的不安,在地域空间的呈现上,保持了闲适的风格,建构了足以栖身的精神家园。第三,面对生日、岁时、星象和灾异,诗人秉持敬畏,在生命的吟咏中流露出悲忧沉郁的基调。
魏了翁;渠阳诗;文本世界;地域空间;生命吟咏
晚宋鸿儒魏了翁在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岁末被贬谪到靖州,居住近六年,直到绍定四年(1231)秋天才离开。靖州古称渠阳,魏了翁在此地的创作通常被称为渠阳诗。在魏氏《鹤山集》的全集系统之外,《渠阳诗》曾经单行传世,亦有魏了翁门人王德文的注本,题名《注鹤山先生渠阳诗》,但现存版本难以体现渠阳诗的全貌。如果检阅四部丛刊本《鹤山全集》卷五、卷六与卷十一,参考张京华校点的《湖湘文库》版《渠阳集》,再查验缪荃孙《魏文靖公年谱》、蔡方鹿《魏了翁评传》及彭东焕《魏了翁年谱》,可以判定现存渠阳诗的数量在一百首左右。谪迁靖州是魏了翁人生履历中的重要转折点,而渠阳诗无论在典故语汇的择取、黜陟心态的表现还是人生体验的传达上,都具有不同于魏氏其他创作阶段的显著特征。同时,作为一种书写范型,渠阳诗又最能体现魏诗在“击壤体”和“江湖体”之外“自成一家”的特色,其在晚宋诗坛的价值,值得深入发掘。
在文学史上,贬谪往往是诗人风格转换的契机,谪居期间的地域环境、生活阅历和知识修养会在诗歌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使这一时期成为诗人创作生涯中相对独立而又特色鲜明的阶段。例如,潮阳之于韩愈,夷陵之于欧阳修,岭南之于苏轼,黔南之于黄庭坚。对于魏了翁而言,据蔡方鹿《评传》,其人生经历可分为居家求学、入仕办学、谪居授徒和复官督师四个时期。魏了翁的文集最初分别命名为《渠阳集》《朝京集》《自庵类稿》等,也可反映其不同的人生阶段。在谪居渠阳的六年中,魏了翁在治经、讲学和创作上收获颇丰。远离政事让他潜心典籍、著书立说,学术造诣臻于极致。鹤山书院的创立,师友切磋的兴盛,让魏了翁的教育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在诗歌创作上,贬谪前复杂的政争使魏了翁的心态变得曲折微妙,其语言风格也由前期的明白晓畅走向谪居后的渊深宏奥。充足的阅读体验让诗人能够从经典文本中汲取养料,诗歌与学问的结合更加紧密,从而使魏诗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厚重感。另一方面,无论是居官蜀中还是任职朝廷,魏了翁都没有像在靖州那样直面人生困境,集中书写时空变迁带来的复杂感受。因而,渠阳诗包含的精神内蕴和人文世界,也比魏氏其他时期的诗作更为丰富。总之,贬谪靖州虽然让魏了翁的仕宦生涯遭遇挫折,但却促成了他创作风格的转变,造就了内蕴丰厚的渠阳诗。而这种从特定时空来把握魏氏诗歌的研究方式,容易被研究者忽视。魏了翁往往以“理学诗人”的角色出现在诸多的文学史叙述之中,这种整体观照的眼光通常会遮蔽其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和流变性。而在为数不多的探讨魏诗的专著中,分类研究仍占主流,鲜有按创作阶段进行细致考察之作①。渠阳诗的研究有望弥补这一缺憾。
一
魏了翁门人王德文曾为渠阳诗作注,是现存不多的“宋人注宋诗”中的一种。王德文在跋文中指出:“昔孙莘老谓‘老杜诗无两字无来历’,德文于先生之诗亦云。”他作注的初衷正在于魏诗“用事宏奥,揽者不能尽知”[1]。对于王注魏诗,吕午(1179—1255)称赞“其赵次公之于坡仙欤!”[2](102)王德文之所以能够像赵次公、任渊、李壁一样去揭示典故的奥秘,正因为渠阳诗与东坡诗、山谷诗、荆公诗一样富含语言密码。所谓“以才学为诗”或者“以书为本,以事为料”的风格,在渠阳诗中得到充分体现。事实上,魏了翁在为荆公诗的李壁注作序时,就特别强调诗人“牢笼搜揽,消释贯融”的“秘密藏”。而魏氏本人在渠阳作诗时,也尽力营造这种富含密码的文本世界。
以《次韵永平令江叔文鹤山书院落成诗》为例。“王相随胫回荆山,昭质依然未经琢”两句,用“荆山玉”之典,既关合位于荆楚之地的靖州,又委婉表达出谪臣的愤懑心态。和氏泣玉,在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而魏了翁的不平,也是针对“欺世盗名”“朋邪谤国”的罪名。在同一时期所作的《满江红·和虞婿惠生日》一词中,魏了翁也有“纵燕巾滥宝,楚山囚玉”之语,足见此典与魏氏处境的契合。接下来,从“因思胥靡逢殷宗,精神动悟声气从”开始,魏了翁又用傅说之事,突出了殷高宗的圣明和傅说的贤能,反衬出自身不被宋理宗重用的尴尬处境。“砺舟霖雨到梅糵”一句,将《尚书·说命》中“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及“若作酒醴,尔惟曲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等语浓缩成一句。此外,“世无我知将自知,不待雷风问诸史”,出自《尚书·金縢》“天大雷电以风”,“二公及王乃问诸史”;魏了翁暗用周公被流言中伤之事以喻自身境况。以上典故来源广泛,出入于经史诸子之间,体现出诗人“以书为本,以事为料”的创作习尚。同时,诗人在使事用典时又能巧妙切合自身处境,曲折表达隐衷,使诗歌整体上呈现出渊深宏奥的风格。
这种风格,又可以从此诗与《靖州鹤山书院记》的对比中体现出来。据彭东焕《年谱》,诗和记都是在宝庆二年(1226)为鹤山书院落成而作。在这篇记中,魏了翁以“天”和“亲”喻君,认为不能片面追求优游逸乐,而应在诚敬的基础上事君报国。虽然文章开头强调“静虑澄神”“安土乐天”,但愤郁不平之气,仗节强谏之志,充盈全篇。围绕鹤山书院的落成,同样是借题发挥,魏了翁的诗歌因为典故的巧用显得婉曲渊奥,而他的记文却盛气外溢,博辩无碍。这固然建立在诗与记的文体差异之上,但也少不了魏氏的有意经营。在记文中,魏了翁运用大量排比句式阐发“显谏”“尽言”“取之自彼”“致之自己”等道理,其言志刺时的意味明显。以至于魏了翁在《答林知录观过》中特别强调,《鹤山书院记》中“古今无未定之天”的说法“何暇怨尤?”“故不敢以诗人‘梦梦’之说为然”。“梦梦”为《诗经》中讽刺天子之语,魏了翁虽极力回避,但记文的直言谏诤一览便知。相比之下,前述诗歌的风格就要委婉得多,除了“主文而谲谏”的传统外,更在于魏了翁对语言材料的刻意加工,对“秘密藏”的精心营造。
用语的生僻,使事的博奥,命意的深折,还体现于其他的渠阳诗中。如“梅华鹤羽白,茶华鹤头红。拱揖鹤山翁,如授宗人同”(《次韵李肩吾读易亭山茶梅》)。梅和山茶拱揖鹤翁的场面,是对张耒《病起登叠嶂楼》中拟人手法的深化:“多少山茶梅子树,未开齐待主人来。”“授宗人同”语出《尚书·顾命》,本为周康王祀典中的一项,魏了翁借以形容人花共处的场景。“宗人”切合“鹤羽”“鹤头”与“鹤山翁”,“授同”则显示出人与花之间动静合节、相处融洽。魏了翁将上古的祭祀场面移植于当下的自然环境之中,体现出一个览书穷理的学者观照世界的独特方式,也赋予草木花卉厚重的精神气质。于是,张耒诗中“齐待主人来”的活泼景致,在魏了翁笔下,变为揖逊周旋的雍容,其比拟因为“典刑”而更显新颖。在此诗之后,魏了翁又作《再赋》,以“观物弗之察,吾欲问黄熊”作结,“黄熊”的用法极为少见。魏了翁在句下自注:“二氏疏《礼》。”意谓注释《礼记》的黄氏和熊氏。晚宋人卫湜作《礼记集说》,卷首《集说名氏》有“北齐熊氏安生”、本朝的“黄氏敏求”、“黄氏裳”、“黄氏榦”等。宝庆元年(1225),魏了翁曾为此书作序,因此,他对书中集录的“黄氏”、“熊氏”较为熟悉。在“吾欲问黄熊”一句中,魏了翁借注家的姓氏代指“礼学”,将对花观物的终点归于人事之仪则,所谓“功夫到华卉,未至浇淳风”,通过复礼来回归醇厚古风。可见,“黄熊”的用法极为生僻,诗人的命意又较为曲折,这些都是渠阳诗宏奥风格的体现。
魏了翁在经史诸子之中广泛搜集语言材料,除了“语典”“事典”外,尤其注重单字的择取。宋人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在评判用字优劣时,常常将出处作为重要标准。如周紫芝《竹坡诗话》评“樱桃欲绽红”“梅葩初坠素”曰:“殊不知‘绽’、‘葩’二字,是世间第一等恶字,岂可令入诗来。”而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却针锋相对:
然则“红绽雨肥梅”,不应见杜子美诗。“诗正而葩”,不应见韩退之《进学解》。“天葩无根常见日”,不应见欧阳永叔长篇。况古今诗人,亦多有之,岂可如此论诗耶?[3](671)
周必大认为“绽”“葩”并非“恶字”,正在于其渊源有自,前人多已使用。此处,甄别良莠的审美问题,与考察生成演变的语源学问题结合起来。如果某字根植于前代典籍、出入于古人笔端,它就有资格成为诗家语料,进而获得“典雅”“有力”的好评。在“宋调”演变过程中,诗人取字用语的范围往往遍及经史百家,他们通过“陌生化”手法为诗歌注入新鲜元素,营造出厚重的人文境界。这在渠阳诗中也得到体现。魏了翁喜好从群书中搜罗字词,并通过诗中自注的方式点明出处。如《先立春一日电雷雪交作程叔运赋诗次韵》中“自从日驭行牵牛”“卧制四海由衣裯”,魏氏自注:“牛裯二字,叔运欲易之,为引《下泉》《采葛》例姑勿易。”又如《抚州崇仁县玉清观道士……来问字》中“谓书小伎姑舍旃”,魏氏在“伎”字下自注:“艺也。扬子《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再如《次李肩吾送安恕父回长沙韵》:“自出修门已及几。”自注:“几,期也。见《毛诗》《左传》。”魏了翁对“牛”“裯”二字的选用,与《二老堂诗话》的立场一样,旨在追本溯源,“酌雅以富言”,避免“恶字”。同时,他用“伎”代“艺”,用“几”代“期”,也是刻意避熟求生,达到“宁僻勿俗”的表达效果。
吕午在为魏诗作跋时指出:“《渠阳诗集》大氐根以义理,而广引诸书发明之,与连篇累牍不出风云月露者异矣。”[2](102)在使事用典、造语用字上,魏了翁以经史百家为根基,着意求深、求僻,藉此婉述隐衷。这种诗风在魏了翁谪居靖州期间尤为突出。而在此之前,魏诗的语言表达颇为晓畅。如他在蜀中的诗作,“野迥山色枯,木落天宇空”(《约眉之寓公饮郡圃梅下分韵得动字》),“断霞明空白日静,过雨穿林乱云湿”(《约许侍郎奕诸公酒半宋正仲德之至自都城》),风格明丽。即使用典,魏诗也并不生僻,如“岂无咏絮谢家集,亦有闭户袁安眠”(《次韵虞果州刚简泛雪》)、“卫玠珠玉侧,李膺神仙舟”(《再和浣花韵呈李彭州塈李参政壁》)等。而渠阳诗之所以走向深折渊奥,与魏了翁在靖州的处境密切相关。
从读书经历上看,魏了翁到靖州后,拥有相对安宁的环境和足够的闲暇,“黜陟理乱不通于中州,得以毕诚尽力于所当事”(《答长沙李县丞元宗》),“取诸经及三《礼》,自义疏以来重加辑比”(《答范殿撰子长》),在学问上日益精进。他的经学著作《周易集义》《九经要义》等,都是在靖州期间完成。魏了翁终日潜心于典籍,创作时自然能够禀经酌雅、搜揽熔铸,将诗歌语言导向渊奥典重的一途。
从谪居心态上看,虽然远离权力中心,但魏了翁对朝廷政争仍然不能释怀,反而以更深沉隐微的方式表达一种不苟合于当政者的独立姿态。魏了翁离开靖州时曾作诗云“笑看海上两蜗角,闲秃山中千兔毫”(《次韵知常德袁尊固监丞送别四诗》之三)。“蜗角”是南宋诗文中形容政治斗争的常用比喻。魏了翁的“笑看”,既是抽身而出的超脱,又是置身其间的反抗;反抗的方式就是用“千兔毫”著书作文,体现在诗歌表达上,就成为一种敛锋藏锐、隐晦深折的言说方式。因此,渠阳诗的语言风格又可看成是诗人经历政争后微妙心态的折射。
从师友互动的角度看,渠阳诗包含了一种设置密码、期待破解、切磋要义的表达策略。以《读易亭》诗为例。魏了翁在给真德秀的信中介绍过靖州士人读《易》的状况:“是间士人近忽来商量读《易》不下二三十人,每卦分作两三日看。”“一月余间,读者听者人人自谓有益,旁近郡亦有来者。”(《答真侍郎》)而围绕《读易亭》一诗展开的酬唱可视为这种读书活动的延伸。魏了翁在诗末云:“付与人间子云识。”《注鹤山先生渠阳诗》保留了魏氏的自注:“言此一诗之义后世必有识之者。”虽声称“后世”,但他的意图却是在当世寻求知音,期望同道之人领悟和引申诗中的微言大义。魏了翁将此诗寄给王遂,“遂尝和之,漫塘(刘宰)所击节也”。魏诗通过咏梅来表达“藏用”之理,全诗的重点在“敛”“息”“囿”:“三时收功还朔易,百川敛盈归海密”、“达者常观消处息”、“囿形辟阖浑不知”。而王遂的和诗则重在“长”“生”,将梅花的盛凋推广至万物之理,从“变易”趋于“不易”:“阴消未尽阳已长,止息中间即生息”、“霜冰驯致阅阴凝,雷雨满盈观草茁。”“千葩百卉从兹始,天下之动贞夫一”。从主题上看,魏诗的“隐”走向了王诗的“显”;从酬唱的过程看,原诗语词和典故的意义得到深化,其承载的义理也变得更加丰富。总之,吟唱者设置议题,酬答者加以发挥引申;吟唱者有意隐藏观点,酬答者尽力破解密码。由此反观渠阳诗的语言风格,可看出魏了翁的表达策略。他在选择典故、设计语词时,将读者的行为选择纳入考虑范围。“如果把其他至少一位同样具有目的行为倾向的行为者对决定的期待列入对自己行为效果的计算范围,那么,目的行为模式也就发展成为策略行为模式。”[4](83)如果把靖州时期的师友酬唱看成一种诗意化的读书论学的形式,那么正是这种形式本身,影响了主持者魏了翁的语言表达,塑造了渠阳诗的独特风貌。
二
对魏了翁而言,靖州既意味着六载的人生周期、特殊的创作阶段,又是栖身而居的生存空间和精神家园。除了语言风格和知识背景,渠阳诗向读者呈现的,还有诗人生命的宽度。因此,在文本世界之外,渠阳诗的空间维度值得关注:渠阳作为一个地域空间,如何被诗歌所呈现;诗人在呈现和建构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这些又涉及到诗人自身的立场和视角。
贬谪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品秩下降”和“地域迁改”[5](3),这对逐臣造成的心理冲击是直接的。作为“位移”主体的逐臣,被动接受了“移入场”,自然会产生排斥感和消极情绪。魏了翁到靖州后,常以“囚山”“远屏”等词描述自身处境,以“荒裔”“穷裔”“荆鄙”“蛮荆”等语称呼贬居之地。如果以他者的眼光来打量周遭环境,再投射以负面情绪,那么靖州的地域风物必然以一种异己的、极端的方式出现在诗人笔下,成为险山恶水:“黔巫之南溪水兹,山粗石恶不可治”(《丁大监文伯得余近作读之疾愈以诗见贻》)、“前村虎啸晚风起,跕鸢酸嘶雁将子”(《次韵永平令江叔文鹤山书院落成诗》)、“顽云压溪鸢跕翅,很石横空马沟血”(《送吴门叶元老归浮光》)。正如魏了翁在《答湖广陈总领允迪》中所言:“五溪天下穷处,靖又五溪之穷,逐客又其穷者”,在身处逆境的逐客眼中,“移入场”不可避免地充满违和感。
但是,魏了翁又能适时调整心态,克服地域变迁带来的不安:“某居夷已两载余,士风民俗,久益宜之”(《答长沙李县丞元宗》)、“主人心安乐,华竹有和气,则何地而不适其适也”(《答苏伯起振文》)。因此,渠阳风物又会以闲适的面貌出现,替代“跕鸢”“顽云”等凄楚意象。例如,表现田园风物的有:“洞烟溪月晚来村,白酒青鱼旋捭豚”、“前村风日熟新秔,尚记来时带雨耕”(《王常博寄示沌路七诗李肩吾用韵为予寿因次韵》);吟咏当地史迹的有:“侍郎山下寻仙李,柱史亭前记老程”(《次韵樊武仲致政见贻》);呈现安恬意境的有“小市寒城净如水”(《兄子高斯得赴廷对》)、“卧听前江风雨声,自嗟身是如天福”(《湖北提刑林寺丞岳赴召以书索诗》)。总之,在“处陋邦如乐国”的心境下,魏了翁能够入乡随俗,在描写地域环境时,风格由奇险转为闲适。
魏了翁心境的调整,主要在于自我修持,“饭疏饮水,若无一可以婴怀”(《答林衢州略》)。而他呈现地域风物时表现出的闲适风味,也和他谪居期间的涵咏功夫密切相关,接近“学者之诗”的平淡渊永。居靖期间,他常以“味”论诗:“《食菜》诗甚佳,适居不欠此味”(《答樊致政庚》)、“静寿杰作,义味渊永,又以觇深造自得之趣”(《答袁衢州甫》)。这种趣味浸染到渠阳山水上,便出现了上述闲适意境。
渠阳诗在呈现地域环境时,因为诗人心态的不同而面貌各异。然而,诗中山川意象的差异,充其量只是色彩的区别,其空间属性并未受到多大的改变。真正的改变在于方位差别的泯除和心理空间的建构,“天空地迥讬吾庐,何处山川不裕如”(《次韵九华叶宾见思鹤山书院诗》),“纳纳乾坤元许阔,何须头上自安盆”(《王常博寄示沌路七诗……》)。当位置、距离、方向等物理空间的坐标被抽空时,世界向诗人敞开的就是一片广阔澄明的境地。于是,在诗人眼中,地无南北,物无远近,山林川谷浑然一体。在这幅图景之中,靖州的一切生物都显得圆融无碍,“风轻沙暖鸥忘机,天开日烜鱼逃筌”(《张永平鎋作亭于渠河之右……》)。充满“跕鸢”“酸鸿”的贬所变为“鸢飞鱼跃”的自由境地。“吾庐”所在的渠阳,成为诗人栖居的精神家园。“春风沂泗俨在此,居人莫作渠阳看”,从容自得的圣贤气象,弥漫于此地,扎根于此地。
魏了翁能够在诗中建构这样的心理空间,除了“民胞物与”的情怀,还有诸多现实因素。首先,靖州的生活条件相对优裕。魏了翁自言“物价甚贱,极便羁旅”(《答丁大监黼》),“视(苏)文忠公之靡丽又加一等”(《跋赵安庆所藏东坡帖》),“皆异时逐客之所罕有”(《答任总干》)。其次,鹤山书院的建成,吸引了众多参学者,魏了翁与他们交往丰富。外方异俗引起的排斥感被师友日常交往的秩序感所替代。正如王德文所言:“鹤山先生六载渠阳,授道著书之余,日与骚人墨客以诗相倡酬。从容暇豫,俨然有‘春风沂泗’气象。”[1]第三,魏了翁与其他地域保持了充分的信息交流和人员往来,这使他的日常生活空间成为覆盖广泛的“弹性网络”,也就消除了“远屏”带来的隔绝感。谪居期间,魏了翁的蜀中亲人多次往返,《宋史》本传也称“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6](12968),他的交往范围并不限于靖州。同时,成熟的通信网络,让魏了翁能够与各地友人及时交流。他常忙于“应酬书问”,这些来信中有通报时事的,如“犹有潭、鄂、洪、袁间朋友近书,能言流殍寇贼之害”(《答昌化潘知军子顺》);有请求魏氏作序写记的,也有探讨道德学问、诗文技艺的。这种跨区域的交流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界限,也改变了魏了翁的地域认知。“居人莫作渠阳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交往网络的支撑。
三
如果说地域空间的呈现主要涉及的是诗人与世界的关系,那么,伴随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宕,诗人则需直面人生困境。“莫省我辰之安在,有惭皇览之揆初”,“老冉冉兮将至,拊事忧伤”(《答靖州士人生日》)。这种迷惘和悲忧,并不像上述地域隔阂那样很快得到消融,而是贯穿魏氏居靖的始终。这便是渠阳诗呈现的生命维度。
通常情况下,如果自然时间的流逝伴随着学问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功业的巩固,它就不会对个体产生很大的压迫感。相反,贬客逐臣的生命轨迹发生了偏移,政治理想得不到施展,就会对自然时间过度敏感,光阴的绵延成为负面因素。在时间的坐标中,生辰、年岁正闰、星象、天气等具有显著的指示意义。魏了翁对自然时间和个体生命的慨叹,也主要是围绕这些进行。
魏了翁在靖州度过了六个生日,围绕生日展开了一系列诗词酬唱,其中以他和李从周的唱和最多。在这些生日诗中,老病穷愁的哀叹比比皆是,“气血渐衰多病后,创夷转甚数年初”(次肩吾庆生日韵己丑》之二),“为己工夫浑间断,满头岁月浪推迁”(《次肩吾庆生日韵戊子》)。尤其是标示时间的数量词频频出现,加深了魏了翁的生命感受。生日诗以数记龄本来自然,但年复一年地记数,无疑含有“虚度光阴”的隐忧。如“尚记联车入界头,廉安门外麦三秋”(《肩吾生日三絶句》)、“谩阅人间五十年,年来道远思悠然”(《次肩吾庆生日韵戊子》)、“边城恰匝三寒暑,初度联翩四倡酬”(《肩吾生日》)等。如果再结合启文和书信中“阅四十九年之序,久乃知非”(《答靖州士人生日》)、“止《离骚》之国,三阅流年”、“今朝五十初过二,正哦苏子之诗;明年半百又加三,徒重白公之叹”(《生日谢守倅以下惠诗词》)、“粤从违异,五阅荆火”(《答江西提刑叶大卿宰》)等数字,就更能看出魏了翁对于生命流逝的惋惜。正如尚永亮所言:“作为人的生命流程和生命状态的一种符号,这些数量词凝聚着贬谪诗人生命磨难的长度和深度。因而,当它们频频出现在作品之中时,唤起的必然是与其生命沉沦相同步的悲伤感受。”[5](373)
除生日外,魏了翁对“闰年”也较为敏感。如在《送程叔运高不妄西归》中,魏了翁写道:“跕鸢伴羁酸,再见渠阳闰。吾心固晓然,其奈无以训。”这种感叹也见于其书信和启文中,“某囚山以来,坐见再闰”(《答湖广陈总领允迪》)、“百年强半,叶黄州再闰之时”(《答靖州时官士人惠生日启》)。魏了翁所说的“再闰”,分别是宝庆三年(1227)的闰五月和绍定三年(1230)的闰二月。他借用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之意,以突出谪居时间的漫长。
此外,星象与灾异,作为时间象征,也常常触发魏了翁的悲吟。在《春秋》中,彗星、雷震、霖雨等常常作为年月的要事被记载。谪居期间,魏了翁潜心治经,对阴阳变易、凶咎灾异等事颇为熟悉,能够从自然天象中获取生命体验。例如,前引《肩吾生日》中的迟暮之叹,就是从星象开始的,“谁遣青龙日夜流,记经星纪已降娄”。此诗可与其词作《满江红·和虞婿惠生日》参看,“月上南箕,还认得、去年星历。知谁把、一天星象,荡摩朝昔。若使平生浑自弃,如今老大何嗟及。”又如,面对雷雪交作的天象,友人程掌以“朝”韵赋诗,魏了翁接连次韵两首,在异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命运的悲忧。他在诗题中点明“先立春一日”,以及诗中自注:“春秋鲁隐九年及近世绍兴三十年正月,有此异。”毋宁说,自然时间以一种激烈的方式唤起了魏了翁的存在感。
面对生命的隐忧,魏了翁虽注重情绪的节制,但始终保持敬畏感。他认同“怨诽而不乱”的传统,认为“处伦类之变,当以《三百篇》为正”,因为《诗经》中的“不遇者”都能做到“优柔肫切,怨而不过于怒,忧而不敢疏也”(《答叶子冥》)。因此,他赞赏黄庭坚黔州以后之诗“虑澹气夷,无一毫憔悴陨获之态”、“乐不至淫,怨不及怼也”(《黄太史文集序》),而对白居易过于悲哀的心态并不满意。然而,作为儒者,魏了翁对时间和生命保持了基本的敬畏,这就决定了他终究不能像佛道两家那样,通过否定生命来实现超越和解脱。这在魏了翁对待苏轼的态度上得到充分体现。他时常言及苏轼被贬之事:“春风吹屧上黄冈,独倚斜阳看武昌”(《题苏文忠与邓安惠西山唱和》);“恍如赤壁伴元修”(《将入靖州界适值肩吾生日为诗以寿之》),将随其入靖的李从周比为黄州期间跟从苏轼的巢谷(元修)。但是,他对苏轼谪居期间过于超脱的姿态提出了批评:“东坡在黄、在惠、在儋,不患不伟,患其伤于太豪,便欠畏威敬恕之意。”(《答叶子冥》)。秉持着对天命的敬畏,魏了翁直面人生困境,节制而不消泯悲哀,承担而不回避重负,并不追求苏轼式的解脱和豪旷。因而,悲忧沉郁的基调始终存在,为渠阳诗增添了生命的厚度。
方岳在为王德文所注魏诗作跋时写道:“前辈诗多矣,周卿独为鹤山故;鹤山诗亦多矣,周卿独为其在渠阳时故。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鹤山以之;他山有石,可以攻玉,周卿以之。”[7](328)谪居靖州是魏了翁人生历程中的重要阶段,渠阳诗的文本建构、空间呈现和生命吟咏,在魏了翁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中极具代表性,也为以“江湖体”和“击壤体”为主流的晚宋诗坛注入了新的元素。同时,渠阳诗隐含的贬谪心态和人文性格,也为研究理宗朝的士大夫文化、透视晚宋文学生态提供了较好的范本。
注释:
① 如张文利《魏了翁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三章《魏了翁的诗作》按照思想内容、艺术风貌、理趣来分析魏了翁诗歌;又如丁力玮《魏了翁诗歌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三至五章分别为魏了翁的抒情诗、理学诗、祝寿诗。
[1] [宋]王德文.注鹤山先生渠阳诗[M].铁琴铜剑楼丛书本.
[2] [宋]吕午.跋渠阳诗注[A].全宋文(第315册)[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3] [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M].[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 中华书局,2004.
[4]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 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 宋史(卷437)[M].北京: 中华书局,1977.
[7] [宋]方岳.王周卿注鹤山诗[A].全宋文(第342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A brief discussion on Wei Liaoweng’s Quyang Poem
DAI lu
(T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The poems that Wei Liaoweng wrote during his exile in Jingzhou are called “Quyang Poem”,with 100 ones existing,which is a shining example of Wei’s characteristics,showing a style of its own among the circle of poets at the time of Lizong period of South Song dynasty.First,the poet adopts ancient anecdotes and archaic words,with veiled and roundabout expressions,shaping a textual world,profound and elegant.Tha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reading experience,disgraced mentality,and respondent activities.Second,on the aspect of regional writing,the poet displays a free and easy style without anxiety for migration,constructing a spiritual garden on which men may dwell.Third,on the aspect of eulogizing nature and life,in facing birthdays,New Year days,astral phenomena and calamities,the poet reveals a feeling of sorrow and the saturnine style,with the awesome emotion.
Wei Liaoweng; Quyuan Poem; textual world; regional space; ode to life
I207.22
A
1672-3104(2014)03-0202-06
[编辑: 胡兴华]
2014-01-13;
2014-03-20
戴路(1986-),男,重庆合川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