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2014-01-22 16:17杨琳娜李俊龙王文巧樊力青
种子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先玉奥利斑病

杨琳娜,李俊龙,王文巧,樊力青

(黎城县农业委员会,山西 长治 047600)

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尤其是随着近几年玉米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攀升,激发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播种面积占到各地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保障玉米的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关系到农民增收。

2011年以来,受夏秋季降水异常偏多等因素的影响,玉米大斑病在山西省大面积发生,2013年发病面积达53.3万hm2,对正在发展中的玉米产业造成严重影响。就黎城县种植品种先玉335来说,该品种的品质和产量表现都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其孕穗、抽穗期却和雨季基本吻合,加上为追求高产,种植密度加大,导致玉米大斑病发病率达到60%以上,一般地块减产15%~20%,严重地块减产40%以上,因此,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已是迫在眉睫。

1 发病规律

玉米大斑病属流行性病害,其流行程度除了与玉米品种抗病能力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条件下利于病害发展。在春玉米区,玉米拔节到抽穗期间,如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孕穗、抽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块易发病。

2 发病原因

2.1 大量病残株遗留田间是导致玉米大斑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玉米大斑病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株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病残株组织内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玉米主产区大多以机械收获为主,玉米收获后直接将秸秆粉碎还于田中,致使大量的病残株遗留,为病害的大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2.2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病害发生的轻重

近几年,7—8月雨量大、雨日多,雨后田间湿度大(大于90%),温度较低(在 18~24℃之间),是诱发玉米大斑病的主要原因。

2.3 品种抗病性低是导致病害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品种布局上,黎城县以先玉335、先玉508等为主推品种,在推广的其他品种中,高抗大斑病的品种也很少,加上农民传统上从不在玉米上施药防病,这就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埋下了隐患。从调查看出:先玉335有高产、耐密、中熟、适应性好、出籽率高、适于机播等优点,但也存在早衰明显、抗逆性差、抗病虫性差等缺点。同一块地,种植先玉335和先玉508,大斑病发病就重,而奥利10号、农福5号等其他品种就不发病或发病轻。

2.4 耕作制度与栽培条件影响病菌的繁衍发育

栽培管理技术直接影响玉米的抗病性和田间的小气候,进而影响病菌的繁衍发育。玉米种植尚欠科学栽培,传统的种植模式、粗放的管理方式,为玉米大斑病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2.4.1 不能合理密植

在种植密度上,很多农户为了追求高产,不顾客观实际,随意增大留苗数量,这样做的后果,一是造成玉米生长中后期田间郁闭、通风透光差,利于病害流行;二是会引起供肥不足、植株抗病力降低等问题。

2.4.2 连作现象突出

随着玉米播种面积不断扩大,许多地块很难进行合理的轮作,连续重茬种植达5年以上。多年连作促使土壤中大斑病病菌的不断累积,为其加重流行留下隐患。

2.4.3 施肥不合理导致植株抗病性降低

据田间多点调查,多数田块有机肥施用量严重不足,仅以磷肥、尿素作为基肥施入,追肥仅施用尿素,磷钾肥不足,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株长势差。玉米孕穗、抽穗期间,因氮肥不足发病较重。

2.5 农户防治意识差

多数农户疏于田间管理,在防治上存在轻视病害的思想,对玉米大斑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存在麻痹思想,往往是在病害发生流行后才施药防治,错过了最佳防治时间。

3 防治对策

3.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高产、优质、抗病的杂交品种,是防治大斑病的根本措施。目前在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主推的抗病品种主要有大穗型品种农福5号、潞鑫1号、奥利13、奥利23号等;匀穗型品种农福8号、奥利10号、奥利18号、奥利66号等。要及时调整品种布局,避免先玉335系列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引起的大斑病暴发所带来的生产风险。

3.2 改进耕作制度,加强栽培管理

3.2.1 适期早播

早播可以使玉米提早抽雄,错过夏季7~8月份的多雨天气,对玉米避病和增产有明显作用。黎城县的玉米适播期为4月20日—5月1日。

3.2.2 科学施肥,合理灌溉

玉米是喜肥水作物。大斑病菌为弱寄生菌,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下降,易被侵染发病。应加强肥水管理,增强玉米抗病性。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施足底肥基础上,及时进行追肥,尤其是避免拔节和抽穗期脱肥,保证植株健壮生长。合理灌溉,不要大水漫灌,低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3.2.3 清除田间病残体

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残株病叶,最好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这是减少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此外,根据大斑病在植株上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蔓延的发病特点,可采取大面积早期摘除底部病叶的措施,以压低田间初期菌量,改变田间小气候,推迟病害发生流行。

3.2.4 合理密植或间作套种

在种植形式上,变等行距为宽、窄行种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于舒怡研究的《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一文中得出结论,玉米大斑病流行过程中的病情严重程度依次为免耕>平播>常规>宽窄行。姜开梅研究发现,玉米和马铃薯等矮秆作物间作种植对玉米大斑病有控制作用,既可改变单一品种种植的空间格局,延缓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速度,又可提高作物对光照、温度的利用效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作物布局上,可有计划地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减少病菌在田间积累,如:玉米-大豆、玉米-小麦轮作。黎城县平播玉米合理的种植密度为大穗型品种45000~48000株/hm2,匀穗型品种57000~60000 株/hm2。

3.3 药剂防治

由于玉米大斑病传播快,且一般在玉米抽雄后发病,给防治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化学防治可适当前移,即在玉米喇叭口期两次喷施25%丙环唑,防效可达77.57%。这种方法操作性强、易推广、防治成本较低,每667m2不超过10元,可使玉米增产50kg/667m2以上。

总之,玉米大斑病是影响玉米大面积生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预防、控制好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对玉米丰产有重要意义。应因地制宜地把优化耕作栽培制度、合理作物布局与必要的化学控制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户科学种植、管理和综合防治的能力,使玉米大斑病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内,确保玉米增产增收。

猜你喜欢
先玉奥利斑病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化控剂对不同玉米品种倒伏性及产量影响
猪一样的室友
黄南州同仁地区玉米不同品种试验比较分析
会宁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期试验研究
Supreme的潮牌故事——奥利奥联名饼干一块卖出7000美元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试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6个青贮玉米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