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腮腺少见类型良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2014-01-22 11:37芮毅军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4年5期
关键词:涎腺嗜酸腮腺

芮毅军

(安阳市肿瘤医院,河南安阳455000)

几种腮腺少见类型良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芮毅军

(安阳市肿瘤医院,河南安阳455000)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

涎腺肿瘤是体表常见肿瘤,在我国约占人体肿瘤的2.3%[1]。腮腺作为其中最大的涎腺,较易发生肿瘤,在涎腺的不同解剖部位中,腮腺肿瘤的发生率约占80%[2]。腮腺良性肿瘤中主要是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近年来后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国内外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认识较为完善,而对少见类型腮腺良性肿瘤的报道较少。作者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的286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共同提高对少见类型腮腺良性肿瘤的认知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腮腺肿瘤病例共286例,男168例,女118例;年龄22~75岁,中位年龄50岁。病理类型:良性肿瘤212例(74.1%),恶性肿瘤74例(25.9%)。腮腺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 111例(38.8%),腺淋巴瘤88例(30.8%),其他少见类型13例(4.5%),包括基底细胞腺瘤8例(2.8%),脂肪瘤2例(0.7%)以及嗜酸细胞腺瘤、管状腺瘤和淋巴上皮病变各1例(0.3%)。

1.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212例良性肿瘤均实施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恶性肿瘤中68例实施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及全腮腺切除术,6例因肿瘤侵犯面神经而未保留面神经,另有5例同时实施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分化较差或恐因保留面神经影响切除效果的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术后随访时间为1~5 a。

2 结果

本组286例手术患者切口绝大多数一期愈合,少数二期愈合。出现永久性面瘫6例,暂时性面瘫18例(在术后3~6个月恢复);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3例;发生涎瘘10例,经局部穿刺抽液后加压包扎以及口服抑制唾液分泌药物后痊愈。212例良性肿瘤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复发,恶性肿瘤有13例在1~3 a内出现原位复发或颈部淋巴结转移。

3 讨论

腮腺肿瘤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各病理类型构成比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良性肿瘤,占所有腮腺上皮性肿瘤的60%~80%;腺淋巴瘤在腮腺肿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有资料认为腺淋巴瘤发病率超过多形性腺瘤,位居腮腺肿瘤的第1位,而且还有资料显示基底细胞腺瘤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但未改变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在腮腺肿瘤中的主要构成比例。除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外,其他类型肿瘤在腮腺良性肿瘤的比例较低,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总结本组病例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对几种腮腺少见类型良性肿瘤逐个进行阐述。

3.1 基底细胞腺瘤基底细胞腺瘤是1991年WHO涎腺肿瘤分类中腺瘤的一种,是由单一的基底样细胞构成并有清晰的基底细胞层,有清晰的基底膜样结构,而缺乏间质或软骨样基质[3],又称基底样单形性腺瘤,约占所有涎腺上皮性肿瘤的2%,本组统计约占腮腺肿瘤的2.8%。80.0%以上基底细胞腺瘤位于腮腺[4],另一常见部位为上唇小涎腺,最常见于60岁以上女性[5]。临床表现同涎腺其他良性腺瘤相似,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肿物多呈无痛性增大,表面光滑,可活动。一般体积不大,直径多为2~3 cm,无面神经麻痹症状。赵洪波等[6]总结的MRI特征为中老年患者,如腮腺浅叶内单发结节或肿瘤,边缘光整锐利,形态规则,T2WI呈低信号(与腮腺相比),有低信号完整包膜,内有出血囊变,实性成分明显强化。靳金龙等[7]总结的CT征象为中老年女性,腮腺浅叶近包膜下单发类圆形、边界清晰的结节,包膜完整,直径较小,瘤体常囊变,CT增强表现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辅助检查方面缺乏特异性诊断手段,确切诊断依赖病理。光镜下基底细胞腺瘤分为4种类型:实质型、小梁型、管状型和膜性型,其中以实质型最为常见。肿瘤细胞具有形态一致、规则的特点,诊断要点一是肿瘤上皮团和周围的结缔组织界限清楚,另外上皮团的周边细胞排列呈栅栏状。治疗原则为手术,由于部分肿瘤包膜不完整或包膜内有瘤细胞侵入,手术时需将肿瘤连同周围部分腺体一并切除,术后很少出现复发。

3.2 嗜酸细胞腺瘤嗜酸细胞腺瘤为少见肿瘤,约占所有涎腺上皮性肿瘤的0.1%~1%,本组统计约占腮腺肿瘤的0.3%。嗜酸细胞腺瘤是老年性疾病,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临床表现同涎腺其他良性腺瘤相似,呈无痛、缓慢生长、单个或呈分叶状、稍硬的活动性肿块,表面光滑,无面神经功能障碍。CT和MRI难以确认,99m锝扫描检查可见瘤体浓聚而呈“热结节”,和腺淋巴瘤类似而无法鉴别,确切诊断依赖病理。光镜下可见肿瘤有较单一的嗜酸细胞组成,嗜酸细胞的特点是大的上皮细胞包含有明显的嗜酸性颗粒细胞质。国内张伟等[8]和钟凡等[9]各报道1例腮腺嗜酸细胞腺瘤合并腺淋巴瘤的病例,2种病变组织学特点相似,被认为具有相同的组织学起源,两者需要鉴别。腮腺嗜酸细胞腺瘤治疗原则为手术,因其可呈多灶性生长或在肿瘤周围腺体中有多个肿瘤样嗜酸细胞组成的结节,因此宜作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次全切除或全切除。

3.3 管状腺瘤管状腺瘤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良性肿瘤,WHO新分类中将其单列。本组统计约占腮腺肿瘤的0.3%,国内文献仅见个案报道。好发年龄在60~80岁,发生部位常见于上唇等小涎腺,大涎腺则罕见。肿瘤生长缓慢,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体积一般较小,直径多在2 cm以内,单个或呈分叶状、多结节,界限清楚。临床同样缺乏特异性诊断手段,依靠病理确诊。光镜下可见单层的细胞条索排列呈腺管状结构并相互吻合,间质疏松,富含血管。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实施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术后极少复发。

3.4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临床较少见,Guiral等[10]统计不足腮腺良性肿瘤的3%,本组统计约占腮腺肿瘤的0.3%。林焕新等[11]提出致病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涉及遗传因素、性激素、免疫因素及病毒感染。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单侧或双侧涎腺累及。首发症状为局部肿块,呈椭圆形或结节状,边界较清楚,质地中等,多数不合并口干、眼干及其他结缔组织疾病的全身症状,临床误诊率较高,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光镜下特征为涎腺腺泡萎缩,导管上皮增生,形成上皮肌上皮岛,上皮细胞短梭形,核梭形,核仁不明显,染色质均匀,无异形性,上皮岛染色淡,周围有完整基底膜,部分上皮岛可见残留导管腔,间质中大量成熟淋巴细胞,有时见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11]。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未形成统一意见,多数采用手术或者手术联合放疗的方法。

3.5 脂肪瘤虽然脂肪瘤是一种常见良性肿瘤,但涎腺脂肪瘤临床上很少见,研究资料表明涎腺脂肪瘤95%发生于腮腺区。Baker等[12]报道腮腺脂肪瘤只占腮腺肿瘤的1.2%,本组统计约占腮腺肿瘤的0.7%。肿瘤生长缓慢,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面神经麻痹症状。CT表现为典型的低密度肿物影;MRI提示类圆型高信号影,T1WI、T2WI及FLAIR呈高信号,STIRF呈低信号。肉眼查肿瘤位于腮腺被膜内部,排除腮腺周围脂肪瘤。光镜下见肿物具完整纤维包膜,由成熟脂肪组织构成,纤细的纤维结缔组织将其分隔呈小叶结构。治疗原则为手术,实施保留面神经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术后不易复发。

[1] 吴奇光.口腔组织病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8.

[2]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5.

[3] Takeshita T,Tanaka H,Harasawa A,et al.CT and MR findings of basal cell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J].Radiat Med,2004,22(4):260-264.

[4] Seifert G,Sobin LH.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alivary Gland Tumors.A commentary on thesecond edition[J].Cancer,1992,70(2):379-385.

[5] Jang M,Park D,Lee SR,et al.Basal cell adenoma in the parotid gland:CT and MR findings[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4,25(4):631-635.

[6] 赵洪波,王胜裕,蒯新平,等.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MR特点[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11):1652-1654.

[7] 靳金龙,吴志贤,周晟,等.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征象[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7):147-149.

[8] 张伟,于文娟.同侧腮腺同时发生嗜酸细胞腺瘤合并Warthin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24(5):567-569.

[9] 钟凡,关崧华,邓书海,等.腮腺嗜酸细胞腺瘤合并Warthin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0,8(4):376-378.

[10]Guiral H,Risco J,Razquin S,et al.Mikulicz disease as the beginning of AIDS[J].An Otorrinolaringol Ibero Am,1994,21(3):281 -287.

[11]林焕新,饶慧兰,张恩罴,等.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附15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癌症,1998,17(2):126-128.

[12]Baker SF,Jensen JL,Correll RW.Lipomas of the parotid gland[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1981,52(2):167-171.

10.3969/j.issn.1673-5412.2014.05.030

R739.8

B

1673-5412(2014)05-0436-03

2013-11-27)

芮毅军(1968-),男,学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外科临床工作。F-mail:ryj19680530@sina.com

猜你喜欢
涎腺嗜酸腮腺
涎腺导管癌中FAM 83H 的表达及意义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急性腹痛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涎腺超声评分联合血清学指标诊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SPECT双探头前、后位显像分别测量腮腺功能的比较研究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人β—防御素—2在涎腺肿瘤及涎腺炎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