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山 关旭
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各大媒体报刊和新闻网站我们已经很难找到描述医患之间和谐美好的词句了,取而代之的是频频出现的伤医杀医,打砸医院,在医院烧纸摆横幅等事件,这些恶性事件在整个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也正在赤裸裸的昭示着在中国医患矛盾不断升级的不争事实。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逐年增加正在严重的影响并制约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关于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说法有很多。但无论怎样,最后都会涉及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医患诚信度的严重缺失。诚信度的缺失给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甚至是整个国家重重一击。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医患彼此之间诚信缺失如此严重,整个社会又会为之付出多大的代价,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个详细地阐述。
医患之间诚信度的缺失绝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元多方面的,其中有社会的责任,医生的责任,患者的责任,媒体的责任,以及其它各个领域带来的不良影响。
1.医疗体制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医院已经逐渐被定位为服务行业,政府对医院的补助越来越低,只占医院收入的一小部分,医院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用自己的劳动和服务来换取收入。实际上就是把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当成产品出售给患者,而患者付出钱,得到相应的医疗服务,在某种意义上,医患之间变成了一种买与卖的关系。此外,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保障覆盖面小以及医疗费用上涨快也是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重要原因[1]。
2.医院重程序服务轻人文关怀:据有关调查,医患关系紧张,以至引发医疗纠纷,40%以上原因与医务人员缺乏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有关。医生面对患者,只注重医疗程序,注重患者躯体上疾病的治疗,仅仅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忽视与患者沟通和患者的心理感受[2]。因此,一旦出现治疗效果不尽人意时,患者就认定是医生的问题。医方服务缺少人文关怀,同时加之患方不能充分理解医生,这是导致医患关系缺乏诚信的一个主要因素。
3.医生工作压力大,收入低:面临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觉得力不从心。尤其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加剧,每天医生都冒着可能挨骂、挨打的风险进行工作,这也导致很多医生心情压抑,缺乏归属感[3]。据介绍,大型医院医生门诊日接待量都在40人以上,远高于平均每个医生接诊4.5个患者的全国水平。在这种长期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再要求医生多一些人文关怀和亲情服务,或许有些苛责。
医疗工作是一个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行业,但并不像国外发达国家,“三高”的同时能带来很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收入。医务工作者的个人收入与其所负担的医疗风险并不成比例。加上财政转移支付越来越少,医院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也不得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医患双方由于经济利益“冲突”而彼此丧失诚信与信任,导致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4.患者对疗效预期高,对医疗过程参与意识强:国外有资料表明医疗确诊率仅有70%左右,急重症抢救成功率在70%~80%左右。由于个体差异大,即使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有些人身上,也可能向复杂性转变,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始终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这是医学的无奈。有些患者及其家属不理解,对医疗期望值过高,当心中存在不满时便辱骂、侵犯医务人员,这是很不理性的极端做法,更是对医师基本人格的不尊重。
目前,通讯咨询的高度流通使患者能够及时通过网络、媒体等多个途径了解到疾病相关的知识,患者也希望更多地了解治疗方案、用药及愈后的情况。这种患者对医疗过程参与意识的增强,如果医方处理不当,某种程度上也容易激化医患矛盾。
5.媒体的错误导向:目前,医院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新闻媒体更是愿意对医疗纠纷和事故进行报道,同时明显地带有感情色彩,不管纠纷是何起因,报道总是倾向于对患者的同情和对医生的蔑视。媒体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整个社会对医生更加失去信任。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和事故的报道是存在局限性的,尤其是很多医院又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对于媒体的负面追踪报道多采取回避的态度,较少直面媒体的危机报道。由于得不到医院的信息来源,媒体则根椐各种小道消息或患者单方面的观点进行报道,使得“失衡报道”的现象时有发生。
患者不信任医生,医生防备着患者,这是整个医疗行业中常见的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医生与患者,其实本应是携手并肩共同抵抗疾病的战友,但如今却发展成为彼此相互猜疑失去信任,甚至形成了阶级对立的局面。面对这一事实,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甚至是整个社会都正在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
1.医疗成本增加:随着近几年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纠纷的剧增,尤其是自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之后,根据“举证责任倒置”要求,在遭遇医疗纠纷的时候,医生必须要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是“无罪”的。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医疗风险,逐渐减少了主观诊断,更加依赖于各种仪器的客观检查结果,逐一排除所有可能病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再也不是某个医生的问题了,现在已经发展为整个行业的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一做法也成为近年医疗费用上升的一个主因。很多患者都将这一切的原因归咎为医生是为了寻找利益的最大化。但当患者在贬低医生职业操守的时候,是否也曾冷静的思考过,这一问题的背后也与自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每个患者对医生能够多一份信任,多一份理解,也许结果并不是这样。
2.医院配备安检:近日,很多三甲医院都安装了安检设备,安排安检人员对入院的患者及家属进行安检工作。作为一名医生确实非常希望能有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在医疗场所实施安检,初衷无疑是为了保护医护人员。试想一下,如果连医生自己都没有安全感,他们又怎么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从这一点上说,实施安检既保护了医生,也有利于患者。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只是突发恶性事件之后的应急之举,绝不是缓解医患矛盾、保护医务工作人员的“良方”。
安检进医院,或许可以暂时为医护人员筑起一道保护屏障,但长远来看,也有其负面效应:一方面,安装安检设施,必然要增加医院的花销与投入,这些费用不管是来自政府还是医院,最终或多或少患者都会为之买单;另一方面,医疗场所戒备森严,无形中也在给医生和患者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彼此都要相互提防。这一想法非但无助医患之间建立信任,相反,在这样的紧张氛围下,彼此会更加猜疑防备。事实证明,多少血案也恰是因此而起。
3.医疗程序更为复杂:面对目前的医疗环境,整个医疗行业变的人人自危,医生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要用于保护自己、防范患者、避免医疗纠纷,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医疗文件和复杂的医疗程序。因此,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过程中,需要签署各种各样的医疗知情同意书,手术知情同意书、麻醉知情同意书、各种检查的知情同意书,甚至需要有律师见证下签署文件。面对这些复杂的医疗程序和医疗文件,甚至有律师见证下签署文书,很多患者开始出现厌倦感、不安感,甚至是恐慌感,认为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医生在推脱责任、规避风险,尤其是当医生不能以一种正确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只将其看成是一种不得不执行的医疗程序,患者更是对此举充满负面情绪[4]。因此,一旦真的出现问题,患者更是变本加厉,所有的不满情绪和抱怨一并算到医生身上。而此时此刻的各种知情同意书显得格外苍白无力,毫无作用。
4.第三方调解是否是“免费午餐”:各个医院都设有医疗纠纷调解办公室,设有录像录音,但各种纠纷不断。目前医疗领域出现了第三方调解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为医疗纠纷的调查、评估和解决提供技术、法律咨询服务。配有专职调解员,以及医学、药学和法律等领域专家。无可否认,这一机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部分医疗纠纷,但是否能从根本上有效控制医患纠纷的发生,仍然还是一个未知数。况且第三方调解是义务的吗?这一机构最后的费用又由谁来买单?其实,任何纠纷只有在法庭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才能做到真正公平与公正。
医者仁心,医护人员被称作“白衣天使”,肩负救死扶伤之责。无论何时,都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医生与患者面对的共同敌人是病魔,若医患冲突继续不断加剧,医患双方甚至是整个社会,都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诚然,现在确有医生开大处方、收红包,但这毕竟只是少数人的不良行为,上不了台面也不被允许,不能因此将所有医生污名化;看病难看病贵是不争的事实,但医护人员不应为此承担主要责任,更不能因此成为发泄口、替罪羊。尤其是对有些病症,人类尚无法全面认识,亦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能指望进了医院看医生,就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目前,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在心理上并没有尊医,因为他们对生命没有尊重,所以自然也就不会尊敬医生。加之很多医疗机构或领导为了政绩,在处理医疗纠纷时,无论是何起因,都会给患者或家属“满意的答案”,正是这一举动更加助长了一种刁民文化,大闹大得,小闹小得,不闹不得。然而,面对这些种种现状和事实,我们要呼吁整个社会都应当尊重生命,尊重医生,回归理性,不然到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同时,也希望所有人能够重视法律对于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要做到懂法、知法、守法、敬法、畏法,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真正的缓和医患矛盾,增加彼此的信任度。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坦诚相待,未来一定会是更加美好。
[1] 黄永柏,任守双.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原因及回归路径.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3,2(2):86-88.
[2] 李殿富,张铁山.医患沟通的障碍.中国医院管理,2005,25(9):55-56.
[3] 杨平.青年医生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对策的探讨.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3,2(1):39-40.
[4] 李婷,陈瑛罡.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医患沟通.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3,2(4):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