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淑珍
习题是小学数学课最常用的训练方式之一,通过练习既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展智能、提升思维,又可以诊断教学实施状况。从教几年来,笔者听了不少教师的公开课,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缺少设计,整节课都是学生在不停地做练习;练习的形式单一,缺少生活化内容,尤其是计算教学;机械重复训练,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使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这些现象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教师对“习题”的认识不到位造成的。他们认为习题只是巩固学生知识、提高技能的一种手段,而忽视了习题在拓展思维、促进数学思考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习题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练习的背景与效益,深入地挖掘习题中隐含的思维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的数学思维价值,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思维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数学习题也蕴涵着数学思想。因此,教师要用足用好每一道练习题,认真钻研教材,理解习题内涵,明确每一道习题的作用和功能,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充分发挥习题的思维价值。
一、分层推进,深化有效训练的“点”
教材是死的,它给我们呈现的习题是不会说话的,而且是一道题一道题编排的。但是教师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挖掘每道题之间存在的联系,让每个练习的“点”串成“线”。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一课时,某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练习:
(1)分组练习:726÷6和847÷7,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比赛。
(2)引导学生观察商的位数,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两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你有什么发现?
初步得出:确定商有几位,看被除数的百位上的数,如果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大,商就是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商就是两位数。
(3)不通过计算,确定商是几位数:408÷2、840÷6、782÷6、389÷9,学生很快完成,而且正确率高。
(4)完善:404÷4的商是几位?由于学生刚才接触的都是被除数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者小的情况,学生判断时稍微犹豫了一下,但最后也能判断。这时教师顺势提出:对刚才的结论还需要完善吗?学生很快将“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和除数相等时,商也是三位数”补充到刚才的结论上。
(5)强化:□32÷4,如果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填几?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几?
这一组练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并发现其中所蕴藏的规律。很多教师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找到规律,但容易形成机械训练。这位教师只让学生计算两道不同的题目,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通过应用规律进一步完善规律,最后通过填数练习提升思维。这样的练习安排层层推进,每一层次的练习都有不同的要求,每一层次的练习都有知识的延伸,学生通过练习都能获得不同的知识经验。
二、前后沟通,连接知识联系的“线”
教材中的习题虽然看似每题都是独立的,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联系的。在安排练习时,教师一定要沟通习题的前后联系,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熟练”的程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计算》这一课后,教师为了沟通所学平面图形的联系安排了这样一道题目:长方形长20cm、宽11.4cm。有一个圆和正方形,他们的周长都和长方形相等,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三个图形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
在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一课中,又用到了圆的知识。这时教师为了沟通立体图形的体积存在的联系,先让学生再做一做这道题目,促使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然后出示了本节课要练习的习题:长方体、立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都相等,谁的体积最大?学生很快就利用六年级上册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了这道题目。
这样,以习题方式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使六年级上册学到的规律,延伸到六年级下册的学习当中,达到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目的,又把新知识融合到旧知识,完善了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拓展,深化思维训练的“面”
数学知识很多是以结论、概念、公式的方式展开的,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结论、概念就万事大吉了,而忽视了对数学结论进行拓展,以深化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后,学生已经知道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基本的练习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一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10厘米。在它的边上减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后,剩下的纸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题目初看很简单,但是学生会按所学公式求解,而且受求剩余量用减法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出现10×4=40(厘米);(3+2)×2=10(厘米);40-10=30(厘米)这样错误的答案。这就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想象、操作等探索各种不同的剪法,再进行讨论才能求出不同的答案。
这样设计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数形结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灵活性和周密性。
总之,要使数学习题达到优化,必须正确处理教材、例题、习题之间的关系。做到将习题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起来,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关注学生数学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走向实效。
(责编 罗 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