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文夏令营的课程设置策略
——以第八届全菲华校中学生中文夏令营为例

2014-01-21 19:03刘志敏
关键词:华文夏令营华裔

彭 娟,刘志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中文系,湖南 长沙 410205)

海外中文夏令营的课程设置策略
——以第八届全菲华校中学生中文夏令营为例

彭 娟,刘志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中文系,湖南 长沙 410205)

海外中文夏令营是针对海外华裔的短期华文教育形式,作为“走出去”的汉语培养和文化交流方式,有效的课程设置才能保证中文夏令营的良好成效。“全菲华校中学生中文夏令营”是海外短期华文教育中成熟有效的品牌项目,以此为例,在国内前期准备阶段和海外实际教学阶段,充分与完备、灵活与机动、整体与平衡是课程设置的原则,因材施教、灵活多变的设置策略有助于夏令营活动的开展。

海外;短期;华文教育;菲律宾华校;中文夏令营;课程设置;策略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华文教育越来越重视。但生长在海外的华裔青少年,对中国比较陌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比较淡薄,对中文的学习意识不浓、兴趣不高,针对这一现象,各种寓教于乐的短期华文教育形式应运而生。短期华文教育模式是基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教学理念,以海外华人为教学对象,教学周期在5-7周,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范式。其特点是短时性、强化性和速成性。[1]中文夏令营是常见形式。目前,中文夏令营主要有“走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前者由国侨办或省市侨办为主,依托华文教育基地开展,如以“中国寻根之旅”为品牌的各种夏令营;后一种形式由各国华侨华人或华教组织自行与国侨办或各省市侨办接洽,依托海外华文教育资源开展,如海外华校学生中文夏令营等。在海外举行的中文夏令营免去了学生离乡背井的障碍与困难,为有心学习与掌握华语文学与文化的对象提供了便利,也顺应着国家的开放姿态和海外华文教育的迫切需求,因此日益受到欢迎,影响逐渐扩大。

海外短期的中文夏令营的课程设置分为国内前期准备阶段和国外实际教学阶段,由于夏令营的短期与速成特点,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有效衔接。“全菲华校中学生中文夏令营”是由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与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菲律宾华校联合会与菲律宾晋江总会在菲律宾联合创办的海外华文教育的品牌项目。它始于2006年,到2012年已连续举办了7届,已形成成熟有效的运作方式。笔者作为教师团的领队老师,参与了今年4月10日到5月2日的第八届全菲华校中学生夏令营,其间夏令营课程的设置经历了多次调整,在这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些许经验,不妨以此为例来探讨海外短期中文夏令营的课程设置策略,将有助于这项活动持续、广泛、科学、深入的开展。

一、在国内进行前期准备时的课程设置策略

在国内进行的课程预设要关联教学团队的配合、教学内容的初步安排、中菲方的前期沟通、教学材料的准备,课程预设要尽可能的充分与完备。

首先,整个教师团队在行前由陌生到尽量熟悉,彼此磨合和理解,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成员的专业特长,确定教学科目,以期互相配合、整体统一。教师团承担着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体认中国文化,照顾和管理学生等多重职责,华语教师除具备语言教学能力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以及基本的外语水平和外事应变能力。[2]尤其是领队老师,需要有兼顾全盘的能力,促成整个团队的协同合作。夏令营的教学团队通常由承办方选配,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派专人负责团队的培训和管理。纵观历届“全菲华校中学生中文夏令营”的教师团队,一般由六至七位老师组成,选派的各位老师均学有所长,大致形成了汉语、书法、绘画、手工、舞蹈、武术、音乐等课程格局,语言技能课与文化艺术课程并重。前三届由福建省组织,如第一届选派的老师来自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及职业技术学院;第四届由天津承办,选派的是天津华夏未来少儿艺术中心的老师;第五届选派的是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老师;第六届选派的是辽宁师范大学教师;第七届选派的是首都师大二附中的老师。第八届由湖南省海外交流中心承办,选派的是来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一师一附小以及长沙市小杜鹃艺术团的六位教师。在尽量凸显各位老师的专长、做到量体裁衣的基础上,作为团队还应以集体备课等形式互相交流教学内容,实现各学科教学内容的穿插配合。在课程制定上,尽量体现出这种交互与整体性。

其次,尽可能地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充分的实施方案。教师团应与菲方进行有效沟通,充分了解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确定教学内容,准备所需教学教辅材料。中文夏令营活动,通俗地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中文,开开心心参加夏令营;让家长满意,愿意送孩子来夏令营。每届“全菲华校中学生中文夏令营”的活动时长为4周左右,参营的营员大概是13-19岁的青少年,以初中生、高中生为主,学生人数少则40人左右,多则120人左右,每年参营人数不定。因为多来自华校,以华裔为主,基本上具备一定的中文基础,不同于零起点的学生,在语言技能和文化课程设计中,可以引入较深层次的文化比较内容。但行前所能了解到的信息总是比较有限,不到现场难以想见其营员的素质与水平,所以在课程预设上必须有针对中文基础较好和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的两手准备,有难易不同的教学预案。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地方特色与民俗文化。中国文化的多元与丰富充满魅力,作为承办方的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在历次承办过程中,均能打出文化牌和地方牌,以汉语和文化作为结缘方式,促进海外华裔学生对祖籍国的认同,激发其自豪感。在往届的夏令营活动中,如第一届夏令营课程设置了“领袖才干”专题和团队训练,第四届天津的老师们设计了天津特色的面塑等传统手工艺,而此次第八届夏令营的授课老师也将湖南花鼓戏等风味独特的艺术形式带给学生们。将传统文化的底蕴、现代中国的朝气展现给海外华裔青少年,是我们当仁不让的责任。多元而开放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更能吸引海外炎黄子孙,传递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作为走出去的文化交流方式,许多必备的文化用品和教辅材料,海外难以具备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必须要充分预备,以备不时之需,例如,优质的墨汁和宣纸,国画颜料,京剧脸谱,剪纸材料,手工编制材料,武术器材,特色的民族服装。但另一方面,因为教师团队的人员有限,以及托运的条件限制,又必须以精简为原则;菲方已非第一次举行如此的夏令营,历届材料多有剩余,若能更有效地实现信息对接,则事半功倍。

二、在海外教学实际中的课程设置与调整策略

在行前准备时,我们即使对教学考虑得再细致充分,也必须根据夏令营举办方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进行课程设置与调整。

课程设置的依据与目标是:对于参营的海外华校、华裔青少年与家长进行沟通、有效调查,最大限度地实现与海外华文教育的接轨,并使夏令营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符合主办方、营员和家长的普遍要求,满足华人社会的期待。例如,我们在分班测验时是采用一对一的口语问答,这样能一并了解了华裔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语言背景。66名学生基本上都来自于华裔家庭,双华裔家庭的属少数,多是父母一方为华人。他们的母语大多是闽南话, 其次为英语;在家庭中的主要交际语是闽南语,然后是英语和菲语;主要的社交语言是英语和菲语,与家人朋友交流时闽南语、英语、菲语三者混用。[3]不少学生从幼稚园到中学,学中文学了10多年(每天2小时),华校中无论是拼音、词汇、写作还是朗诵,都有熟悉的流程和考试制度,但听说读写能力仍然较弱。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表示学汉语、参加中文夏令营都是基于父母的安排。动机和兴趣缺乏,语用环境的缺失,意味着中文夏令营需要在这方面用心安排。

夏令营的课程设置须适应侨情的差异和华教发展的地区差异。海外华文教育势头迅猛,但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国家和地区、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华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4]。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菲律宾的华文教育也存在着“亲台”和“亲大陆”倾向,台湾历来重视在菲律宾的华文教育,菲律宾华校联合会是由台湾在菲人员于1993年组建[5],许多华校受台湾影响,仍使用繁体字和注音字母,会给我们在教学上带来一定的不便。但华人社会对于华教的拳拳希望是相通的。正如来自台湾的菲华校联常务理事华明英女士在开营仪式上的寄语:“通过夏令营为华裔青少年们提供说华语的机会,加强对第二故乡的了解,让大家学会用成熟的心、坚毅的臂膀、真诚的态度,面对今后的命运。”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连续多年出资从中国聘请一百多位教育专家到菲律宾华校进行督导,并多次举行研习班,提升华教水平;重视华裔青少年的华文教育,对华教多方捐助支持,表彰学习优异的华人子女,奖励华校优秀校长和模范教师,推动华教发展[6-7]。菲华校联和晋总的很多老师都是不拿薪水,甚至牺牲假期来承担夏令营的活动。中文夏令营应该以大中华的文化气魄来感召华裔青少年,让他们理解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厚,和而不同的丰富,理解每一种文化符号所代表的中国特质。

依据海外的实际情况,具体的课程设置在前期预设的基础上需做出灵活机动的调整。

首先,教学内容上注重实用性与交际性,构建生活情境;注重互动性、游戏型教学方式。[8]多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辅助,使用视频、音频、图片、实物展示等手段,设计各种游戏活动,寓教于乐地开展师生互动。让学生多练多动,尽量减少老师枯燥的、专业术语类的讲解,多用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教学语言避免生僻的词语。[9]并在夏令营活动中引入竞赛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在暑假中参加中华文化夏令营是属于兴趣班性质的,很多学生最初不愿意来参加夏令营,有的是父母代其报名,有的是学校的老师鼓励来的,还有少部分学生是因为中文课不及格,必须要来补习,所以往往欠缺主动学习的热情。另外,来自国内的外派教师在短期内要与学生互相认识、建立感情,往往在教学和生活中,对待学生比较柔和。这样一来,学生容易放松,欠缺学习效率。而且,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本来就很有不服输的心态,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好的氛围能带来更好的效果,而不好的氛围会招致不良效应。如能在各科目的教学中引入竞赛机制,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日常教学中,在班级内部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教学,让学生竞争性学习,公平奖惩。在教学之外,竞赛机制也能在组织夏令营活动、营造夏令营的整体氛围时,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比赛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通过武术操比赛向学生设置任务,强调时间表和进阶步骤,学生们在课外自主组合、创意排练,共同克服了困难,增进了友谊,也带给大家很多惊喜。还有精心组织夏令营先生和夏令营小姐的才艺比拼,让学生自由展现自己的才艺,并在才艺环节之外,融入中华文化知识问答,促进学生对于夏令营期间所学的中华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其次,在课程的时间分配上,上下午的教学板块中,理论课与活动课程交相衔接,动静交织。晚上和周末的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例如影视文化欣赏、中华文化知识竞赛,以丰富的主题策划活动拉近营员和师生的感情,如说说心里话、团队游戏、篮球友谊赛、参观游览等等。在教学板块中,个别课程不拘于45分钟的课时安排,需要延长到1小时左右,这主要是针对于舞蹈、武术、书法、手工课程,这些课程操作性很强,步骤比较复杂,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全菲华校中学生中文夏令营是由菲华校联和晋江总会联合举办,而菲律宾华裔多以福建晋江籍为主,晋江又是武术之乡,所以武术在夏令营教学中历来是重头戏。武术课程整队热身、动作分解、分组演练等环节,都需要个别指导与反复练习,45分钟的时间很难出效果。民族舞蹈和古典舞在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很受欢迎,其手眼身法、举手投足间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锐感。在菲律宾华校中,中正、崇德等学校规模较大,开设了书法、武术课程,但是像音乐、国画课程,学生平时接触太少,有些华校甚至没有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所以对学生们来说这是很有新鲜感。分班教学时,同一门课程的课时需注意两班的前后衔接。尤其是书法绘画课程,因为材料需要提前分发,如墨汁、毛毡、笔盘等的分配十分耗时,所以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长保证,另外,墨汁容易干涸,如果两班课时排得太开,会浪费不少墨汁,而墨汁在海外仅在唐人街有售,补给是比较麻烦的。

海外中文夏令营活动的速成性特点,决定了所有的课程设置需要围绕闭营仪式上的节目汇报演出进行。这种节目表演意识贯穿在课程设置中,不仅需要各学科教师突出专业特色,更需要整体平衡与互相协调。夏令营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平衡的,有的学生综合能力很强,各科目都能上手,都可能有表演的机会;但是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在诸多科目中也许连一个擅长的项目都没有,这时候,需要整体兼顾,争取让更多的学生有表演和展示的机会,需尽量避免同一学生重复出现在过多的展示环节。另外,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节目排演时,尤其需要注意互相融合,切忌各自为政。如果缺乏整体性考虑,就会带来各自拉锯,争夺营员中的好苗子的拉锯局面,只保证了自己节目的好彩头,而给其他节目的表演带来压力。例如,在学生的表演中,将武术、舞蹈、手工、书法等门类进行整体融合,排演汇报演出时的开场秀,就能起到1+1大于2的效果,也能营造出热闹欢腾的气氛。

综上可见,充分与完备、灵活与机动、整体与平衡是海外短期中文夏令营的课程设置的原则。以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沉浸在母语之外的语言环境中,以快乐学习的方式为海外华裔青少年提供一个学习中华语言文化、了解中国的机会。这种因材施教、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策略值得我们探索!

[1] 翟绍辉.短期华文教学模式与菲律宾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培养——以菲律宾“中华文化大乐园”为分析对象[J].河南农业,2013,(1)(下):12-14.

[2] 李嘉郁.对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的若干建议与构想[J].八桂侨刊,2010,(2):55-58.

[3] 匡腊英, 张 娜.菲律宾华裔青少年语言使用调查研究及华文教育对策[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12):133-136.

[4] 赵 阳.第二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主题报告摘要:抓住机遇,凝聚力量,共谋发展[Z].第二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纪要,2011.

[5] 王燕燕.台湾在菲律宾发展华文教育述论[J].台湾研究集刊,1998, (3):72-77.

[6] 蓝小玲.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与改革[J].世界汉语教学,1999,(2): 106-109.

[7] 贾俊英.浅析90年代以来的菲律宾华文教育[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220.

[8] 盛 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56-262.

[9] 夏日光,郭 奕.跨文化视阈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以海外孔子学院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9-153.

Curriculum Design Strategies for Overseas Chinese Summer Camp——A case in the 8th Chinese Summer Camp of Philippine Chine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NG Juan, LIU Zhi-min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 Hunan, China)

Overseas Chinese Summer Camp is a short-term Chinese educational form for ethnic Chinese, as a “going out”way of Chinese training and cultural exchange, effective curriculum could ensure good results of Chinese camp. Chinese Summer Camp of Philippine Chine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 mature and effective brand item of overseas Chinese shortterm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during preparation stage in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actual teaching stage, full and complete,fl exibility and mobility, the overall balance is the principle of curriculum design. Individualized and fl exible design policies contribute to summer camp activities.

overseas; short-term; Chinese education; Philippine Chinese middle schools; Chinese Summer Camp; curriculum design; strategies

G712.3

A

1673-9272(2014)01-0189-04

2013-08-01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院级课题(编号:XYS12S07);湖南省海外交流协会“海外华文教育推广”项目。

彭 娟(1980-),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2011年-2012年曾在泰国担任外派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

[本文编校:罗 列]

猜你喜欢
华文夏令营华裔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
五味夏令营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难忘的夏令营之旅
难忘的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