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人深省 值得追问
——《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构建研究》评析

2014-01-21 20:31成凤明
关键词:湘西民族资源

成凤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期刊社,湖南 长沙 410004)

发人深省 值得追问
——《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构建研究》评析

成凤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期刊社,湖南 长沙 410004)

2013年10月,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了刘艳芳的新作——《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构建研究》,读后感受深刻,特对此书谈一点体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消费心态的日益成熟,旅游正逐渐成为新世纪的潮流与风尚。作为旅游要素的目的地,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大湘西,以其俊秀的自然风貌与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是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地区。刘艳芳先生,作为一个地道的湘西学者,在全面了解大湘西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当地民族旅游文化研究的误区寻找新的突破点,力图为大湘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又是一种社会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为了科学地探讨大湘西旅游的未来发展,作者直击旅游的灵魂——文化,既忠于历史,又紧贴现实,联系具体事例,真正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揭露风景背后的深刻意蕴,呈现出一幅立体式的“丰”字形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空间架构图。全书共六章,分别从大湘西旅游文化史、旅游文化资源、旅游文化带的构建、发展战略和市场策略等五方面,对大湘西旅游文化带进行了较全面的剖析。通过对本书的研读,我以为有下面三个核心特质值得提及。

第一,从历史角度勘透大湘西旅游文化。旅游文化,一个发展至今的民族风尚,有现实的折射,但更多的是历史的累积。本书致力于既透过静态角度描绘实体的旅游文化资源的分布,又从动态角度揭露其发展历史的源远流长。为了实现这一点,作者跳出研究处在特定时间节点的旅游文化,而尝试以其整个发展过程为背景来考察。根据不同时期大湘西旅游文化的发展特点,作者将其划分为四个典型的历史时期:形成期、勃兴期 、发展期、转型期。在此变化过程中,大湘西旅游文化先后经历了原始时期的土著文化阶段、先秦时期的“楚化”阶段、秦汉时期的“蛮化”阶段、唐宋以来的“汉化”阶段……直至过渡到近代的“宗教化”和现代的“大众化”阶段,最终在大湘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土家、苗、侗土著文化为底流,楚文化为主流,巴文化为干流,汉文化为显流的多元一体的旅游文化”。至此,大湘西旅游文化各支流汇合成了一条完整的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地向前涌进。

“一个民族或国度的文化系统只有在其生命的运动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护与自我更新,求得延续与变异,稳定与动态的统一,方能生生不已,昌盛繁荣;反之,则有可能衰弱甚至灭亡。”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分支,旅游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生命线。探寻旅游文化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是求得延续与变异的基础。为此,作者不局限于自己所处的特定时代,从而摆脱了自身的狭隘立场,把自己移送到历史的另一端去研究大湘西旅游文化,并进一步描绘它,说明它、一步一步地追随它所历经的一系列变化,直至到达今日所处的状况。历史的考察将赋予读者以感受力,这种新获得的感受力将帮助我们客观地认识与分析,对自己的某种激情与偏向构成制衡,从而避免因自身知识结构与阅历有限,而对大湘西旅游文化的理解陷入武断的过度简化。

第二,从空间维度架构大湘西旅游文化带。旅游文化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它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而是区域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不具备普适性。因此,研究旅游文化不应只停留在关注它的历史、问题及个案上,更要尝试构筑适应不同需要的多元结构,从微观层面具体地分析特定区域的旅游布局模式,作者对于“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将大湘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按一定的空间层序体系,并通过轴、点、线、圈的有机结合,书中对于“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作出了一个极佳的设想 ——“丰”字形的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从而达到了经济学上所定义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作者对于“丰”字形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的阐释是本书最核心的研究成果。“其整体布局是以张家界为龙头,以吉首为中心,以怀化为次中心,以名山、名水、名人、名城、名镇、名寨等为结点,采取点轴模式,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骨架,形成由点带线,由线成圈的构建模式。”在此,我想围绕这一设想就作者的写作思路作简要评价。首先,通过列举大湘西所具备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人力优势、资源优势,作者充分论述了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的构建条件。然后,在理性分析目前大湘西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误区的基础上,书中引申出两个问题:“一是,新的选择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二是,构建新模式是否可能?”作者提出的新模式既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区域旅游合作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质与大湘西的各项优势契合度较高,决定了构建新模式不仅可能,而且具有多重作用。在明确了新模式构建的可行性之后,作者接着回答了作为其实践延伸的技术性问题:“怎样构建大湘西旅游模式?”,着重强调“大湘西”意识、保护优先、文化体验、区域联动等具体措施。对于这一部分,作者紧扣“问题”展开论述,环环相扣、层次清晰。

第三,从战略高度规划大湘西旅游发展。旅游规划对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起着定位导向、调节控制作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出点子”,而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旅游资源的深层开发、旅游市场的有效挖掘、旅游产业的高效运营都离不开旅游规划。跳出给具体建议的惯例,作者从大湘西旅游文化带这一系统的核心——旅游文化出发,从战略层次探讨当地旅游发展的科学构想。

首先,提出大湘西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当地资源供需矛盾、人地矛盾的一个具有针对性的构想。旅游业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旅游的发展大多依靠当地的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本,旅游产业体系在观念、结构方面都缺乏创新及核心竞争力。当前只有少数地区注重旅游产品创新,其大多数创新也只是对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拓。这种现状促成了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一个显著问题: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日益扩张的旅游市场的需要,再加上重复建设及盲目、随意的粗放式开发更加剧了大湘西地区这一资源供需失衡的程度,至此,资源保护更成为当地旅游发展应考虑的关键因素。作者认为大湘西旅游文化的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构想的提出既有利于改善当地旅游开发的现状又考虑了其长远发展的需要,最终将促成旅游经济开发行为实现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三效合一”。

其次,大湘西旅游文化带品牌营销策略,是有效沟通消费者与市场,使旅游地价值与旅游者需求在双向互动中达到和谐的一种方法。旅游是一种预消费产品,消费者不能像传统消费那样直观地进行挑选然后消费。因此,在购买过程中,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形成显得至关重要。在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品牌建设已成为旅游地占领市场至高点的关键。随着湘西旅游业近几年的发展,当地初步形成了以吉首为中心,凤凰为龙头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格局。然而,在湘西民族文化的开发中,仍存在着零星开发、浅层开发、整体效应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强调整体规划,促进资源的整合,明确提出湘西州旅游要以“回归自然,重温历史,感受民俗,体验原始”为发展定位,打造“神秘大湘西”品牌。这种“大湘西”品牌,是新世纪发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旅游所需,也是构筑优势互补的大湘西旅游空间发展格局所求,它必将推动湘西旅游朝更优质的方向发展。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书中的一些观点需要进行不断补充与完善、对于旅游文化发展各方面的问题仍需不断深入,不断追问。首先要关注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比较性的精准研究;其次要探究大湘西地区出现过的三苗文化、百越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及汉文化的渊源及其对大湘西地区影响的时间段;最后要理解大湘西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定位、市场预期、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大湘西旅游文化产品市场的营销策略,只是在目前状态下的一种暂时选择。

总之,《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带研究》一书以民族文化旅游具有的时代内容和特点为划分依据,对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概述;以大湘西主要少数民族的旅游文化资源及其特征、价值为视角,对大湘西旅游文化资源的现状做了全面剖析;从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市场定位和形象塑造三方面,对其发展策略进行了具体阐述,最终实现了旅游文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作者采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启示后来的研究者:旅游及旅游文化处于不断发展的链条之中,既要承接历史,又要考虑当下,更要追问未来。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书中的一些观点需要进行不断补充与完善、对于旅游文化发展各方面的问题仍需不断深入,不断追问。但无论如何,让我感触最深、最值得敬佩的是蕴含在这本书背后的,作者对大湘西这片广袤土地的一颗无比赤诚的心。

2014-03-06

成凤明(1963-),男,湖南湘乡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社研究员,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湘西民族资源
我们的民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