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丽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205)
大学英语教学的本土文化导入探析
段 丽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205)
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症”,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探讨本土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依据调查结果并综合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对本土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便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生态和谐发展。
本土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失语
随着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众多学者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进行大量的研究,但是诸多研究都把重点置于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对本土文化的导入研究甚少。L.Smith在提出“国际语言”概念时明确指出“英语作为本土意义上的国际语言,植根于英语使用者的本民族文化”。Smith的观点得到了Robert MeCrum、David Graddol、David Crystal)、Miehael Toolan)、Swerdlow等人的赞同和补充,他们认为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应当表达使用者自己的文化和观点[1]。我们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顺利地用目的语进行跨文化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的,如果仅能用英语谈及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而当论及本土文化时,出现“失语症”,这是跨文化交流的失败,也是我们英语教学的失败,将不利于世界文化生态的发展。本文拟就本土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一定调查研究,探讨本土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导入的内容,及导入的方式,以便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更好发展,培养具有双向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1.当前大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实际情况;
2.教师及学生对本土文化英语表达之观点;
3.分析本土文化导入大学英语的内容及方式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湖南大学、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非英语专业的278名本科学生及授公共英语课的38名教师。
研究采取测试卷、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进行。
本研究以《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为参考,设计了针对学生的测试卷测试其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测试卷第一部分为20道选择填空题,分别针对广义与狭义、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内容进行测试,涉及中国文化的风俗礼仪、价值伦理,文学艺术、历史人物等。每小题记4分,其中选择10题,填空10题。第二部分为表述题4题,表述题每小题记5分。测试卷共计100分。
课题组共发放测试卷278份,回收有效测试卷为257份,回收率为92.45% 。课题组同时发放了关于本土文化英语表达的问卷138份,其中教师38份,学生100份。并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访谈,主要是调查学生与教师的观点:本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情况,哪些方面的本土文化应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同时对教师的本土文化表达能力进行了调查。问卷回收了98份学生卷,回收率为98% ,38份教师卷,回收率为100%。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本土文化表达能力非常令人堪忧。在测试卷中,只有选择题得分较好,其他需要动手进行翻译表述的得分率均未超过3%。此种情况,说明学生已经习惯了四选一的这种语言考查形式,即使不懂,也能凭借理性判断,做题技巧外加运气获得较高分,而一旦需要用目的语表达本土文化就无从开口,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这种“失语”并非腹中无才,也非文化贫瘠,绝大多数学生能侃侃而谈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只是苦于无法用英语来表达而已,比方说《水浒传》书名的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译为“The Legend of SHUIHU”,有的直接以汉语拼音的形式表述,能准确翻译书名的寥寥无几。当然水浒传本身就存在几种英译本,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以下三种:《AllMen are Brothers》、《Water Margin》、《Outlaws of the Marsh》。在问卷中,接近60%的学生认为自己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程度很差。对教师而言,50%认为自己表达能力一般,认为较差的达到了10%。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70%以上都认为很有必把本土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这里原因有若干种,通过随机访谈,或者是因为做测试卷受挫从而认为有必要学习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或者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接触外籍人士,没法顺利进行交际而苦恼,或者是意识到交际是双向的,如果单纯论及英语国家的文化种种,无形中会形成文化的入侵,破坏文化发展的生态平衡,形成英语强势文化的新霸权主义,而中华文化的璀璨只有通过我们自身有意识的传播才能成为世界的财富。
同样达到70%以上的学生与教师都认为应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但是具体到哪些是属于精髓,哪些是特色文化,说法不一,有的说就是儒家文化,有的说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的说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俗。在对于以何种方式把本土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众说纷纭,歧义很大。
外语教学的目的并非是要让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外国语言文化学习,通过跨文化对话让学习者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做到母语文化与第二文化的互动[2]。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要学会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这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如何达到这种双向交际的目的。我们拟从教学构成要素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中本土文化的导入。一般说来,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构成的核心要素,同时教学活动中必须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及进行适当的教学评价,同时营造教学活动的一个教学大环境。
首先,Kramsch为代表的美国研究者提倡将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在课内兼容,随课堂外语教学同时融入[3]。依据教学活动的类型,教师依据教材进行的传授式教学活动是传统的也是主要的教学活动。这就对教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材中体现本土文化,而据李超等的统计[4],在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篇幅甚少,不管是全新版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还是新视野大学英语精读教材,其谈论本土文化的比例分别仅为6.25%和2.5%。,教材中本土文化的缺失势必造成跨文化交际教学目的失败。这就要求主流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恰当的增加本土文化的比例。
其次,本土文化融入教材的范畴。文化本身就是一难以界定的范畴,不同的学科会赋予其不同的内涵。霍夫斯特德的文化模式指出,文化是同一个环境中的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collective mental programming) 。[5]从语言教学角度出发,胡文仲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6]林汝昌提出文化导入分三层推进的文化教学思想:(1)讲授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知识;(2)较系统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3)导入更广泛的文化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哲学传统,即综合与概括一种文化的社会模式及其价值体系的文化表现形式[7]。那么从培养具有双向交际能力的人才这个角度出发,主要应增加交际文化的比例。尤其是反应东西方差异性、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把我们民族的精髓融入教材。如中国人强调集体,强调从整体上分析处理事物,强调天人合一,求同存异等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我国的历史传统,具有东方神韵的地理文化等,可从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制度文化)、和深层文化(观念文化)的角度逐渐导入,[8]并恰当的兼顾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具体融入内容可参考《中国文化概论》等概述中国文化的著作。
除了根据教材进行常规的教学导入之外,调查显示可采取多种学生与教师都认可、倡议的方式方法。桂诗春介绍过文化传授的几种方法:(1)文化旁白,即随时碰到随时讲授。(2)同化法,即辨认交际中的文化失误。(3)文化包,即对特定文化题材进行对比和讨论[9]。从交际角度出发,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的地方就是容易使交际失败的症结所在。依据探究式与自主合作式教学活动,我们通常可采取中西文化比较的专题研讨形式,要学生自主地探讨东西文化的差异。如就中西方的节日进行比较。西方的情人节相信每个大学生都了如指掌,甚至连DOVE巧克力的来源莱昂与芭莎的故事大概也不会陌生,那么中国的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相信西方人得知后仰望星空时同样会神往,那么如何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这两个节日之间有什么相似不似之处?让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内涵进行比较反思,在比较中鉴别,在反思中前行,深刻领略两种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性,同时保持跨文化交往过程中的文化主体地位,维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与参与者。那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本土文化导入,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行知识内化的过程。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意识,从思想层面引起其重视,从而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知识的获取与建构。其次要提升教师自身水平。据学者对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25.9%,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1.5%和60.1%。[10]这说明当前英语教师本身的状况还不令人满意。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意识到本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自身要加强本土文化英语表达的学习,学会从跨文化、从母语的正迁移角度进行文化的对比教学,,指导学生正确的表达母语文化,有效设计母语文化导入的教学活动。
改善教学大纲,从宏观上进行有效指导。教学大纲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教育部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数次提到了“文化”和“跨文化”。但是涉及文化的表述几乎都属于泛泛而谈的指导性意见,与听、说、读、写、译这些语言技能要求的精确表述相比缺乏明显的操作性。为了使本土文化有效的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需制定详细可行的大纲,使其具体化,具有实际操作性。可参照语言技能方面的细化标准进行改善。
把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作为水平测试的实质内容。多年来标准化的四、六级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停留在纸笔之上的语言技能考试,具有鲜明的去语境化的特点。[11]即使今年的四六级考试中具有“中国风”的元素,但也只是蜻蜓点水,捎带即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能力并不必然呈正向相关,语言能力相对高的并不意味着其文化能力也高。语言教学,理应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但仅只掌握语言技能,弱化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这与语言教学的目的相差甚远。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语言必须与文化结合,离开文化谈语言,语言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的四六级考试需要把本土文化纳入考试范畴,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本土文化,强化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的宽容和理解,使学生能用英语顺利地表达母语文化,从而避免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有效的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促进世界文化的生态和谐发展。
[1] 马冬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2] Kramsch.Context and Cultur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UP. 1993.
[3] 肖龙福,肖 笛, 李 岚,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46.
[4] 李 超,刘爱真.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改进[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2):120-121.
[5]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97.
[6] 廖丽琼.文化导人与语篇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6):121-122.
[7] 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J].外语界,2006,(4):1-6.
[8]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9] 刘长江.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外语界,2003,(4):14-18.
[10] 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4-11.
[11] 盛雪梅.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审思[J].中国外语,2008,(5):10-14.
On the Native Culture’s Introduc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UAN L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sha 410205, Hunan, China )
With som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troduction’s contents, methods concerning native culture’s introduc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Based on the investigated results and the component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ntroduction so as to help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world cultural ecology.
native cultur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ultural aphasia
G642.0
A
1673-9272(2014)02-0149-03
2014-02-15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本土文化导入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编号:12WLH06);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级教改课题:“大学英语教学的本土文化导入研究”(编号:J201128)。
段 丽(1974-),女,湖南隆回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
[本文编校:李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