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平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文化语境主导下ESP语篇“包容性”的翻译对策
谢建平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从文化语境的视角,阐述了ESP语篇“包容性”形成的理据,并就ESP法律语篇、商务语篇外来语的引入与借用,以及ESP中式外来语的“机械式植入”等的表象进行了分析,指出对他民族语言主动、有效地接纳与吸收,不仅能丰富本民族语言,而且还能对外来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文章还从文化心理的“求同”、汉语及拼音的“活用”、新词的“繁用”、外来语的“仿用”以及外来语的“省用”等多维视角,重点探讨ESP语篇“包容性”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文化语境;ESP语篇的“包容性”;翻译对策
文化语境是功能语言学三大语境(另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境语境)类别之一。Halliday[1]认为语言是一整套讲话者可选择的系统,而文化语境则是决定这套可选择系统的环境和整个语言系统,即讲话者在该文化中所能说的话。文化语境(语篇体裁)是抽象的、概括性的概念,它所代表的是人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一种抽象化形式。文化语境包括语言使用社会的和言语交际个体的文化背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以下论述中缩略为ESP)主要包含科技英语、商业经济英语、社会用途英语三大类[2]。
一个民族的语言具有开放性品质,即对他民族语言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并为丰富本民族语言,对他民族语言主动、有效地接纳与吸收,从而达到本民族语言多元共存的境界。由于外来语都具有复杂、丰富的异域文化底蕴和内涵,而且它们本身产生新词和接受外来新词的能力也非常强,所以外来词的引入和接纳不仅成为英语新词汇最主要的来源,而且对促使本族语产生深刻的变革大有益处,这便是ESP语篇包容性形成的原因和理据。语言的包容性必然会因文化语境的制约而有所不同,一个思想开放、与时俱进的民族自然要比一个固步自封、恃才傲物的民族的语言包容性强。“文化语境的制约”包括整个言语活动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个体的文化修养、性格、情操、志趣、能力等条件,表现在对语言生成和交际的制约,包括动机和主题的建立、语义的明确确立和转换、风格方式(结构、文体和语体等)的选择和交际信息的滤、补等。ESP科技语篇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来语的接受和应用方面。
英语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语言。在英语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它都大量吸收来自不同民族的外来语,以丰富自身词汇,并使之在注入新的血液后蓬勃发展。无论是古英语时期(Old English)的古诺尔斯语,中古英语时期(Middle English)的法语和拉丁语词汇的大量涌入,还是现代英语时期(Modern English)的几十种外来语语汇的引用,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英语的包容性。据统计,英语中的外来词的数量约占总词量的二分之一,其中尤为法语词汇引入的最多,既有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如beef(牛肉)、mutton(羊肉)、pork(猪肉)、fine(美好的)、justice(审判)、army(军队)等等不胜枚举。根据文史记载,最早进入英语的汉语词汇是公元888年的“丝绸”(silk)。而此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silk”也开始派生出一些相应的词和词组,如“silky”、“silkily”等。随着贸易的发展,中国的“茶”(tea)、“瓷器”(china)等商品被引入西方。此后,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加强,英语中接纳的汉语词汇不断增加,并发展至今[4]。
(一)ESP法律语篇外来语的“接纳”
ESP法律语篇包容性的实质表明法律语言具有很大弹性,属于“弹性语言”。但是,弹性法律语言的使用并非越多越好,对包容性较大的语言必须遵守相应的约定性要求,即应当有条件地、在确定的文化语境中使用。在ESP法律语篇中,引入和接纳最多的是来自法语的外来词,这些词显得庄严而文雅,其次是书卷气浓厚的拉丁词和希腊词。此外,为了显示法律语言之神圣、权威及严谨,法律英语语篇还大量沿用了一些古体词,这些词汇构成了法律语篇特有的稳定性和保守性[5]。翻译此类词汇时,译者需要多做考证,避免望文生义。此类词汇分列如下:a)古体词:如wherefore(因此/何故),herewith(与此一道),hereinafter(在下文),thereto(此外,又),thence(从那里起,从那时起),aforesaid(如前所述)等等。b)法语、拉丁语及希腊语等:如alias(别名),bona fide(真正的),inter alia(特别),quasi(好像,唯)等等。
(二)ESP商务语篇外来语的“借用”
语言的包容性在ESP商务语篇中有着较好体现。随着西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的科技产品与商品不断涌入,ESP商务语篇中也随之“借用”了大量的外来语。商务广告语篇外来语的“借用”,既可表明商品的异国风味、提升消费者的新鲜感,又能大大增强商品的吸引力。例如,在颇具情调的西餐厅,推荐特色菜肴的广告:“Buy one entrée,get one free.”(“头菜”买一赠一);在倍受欢迎的中式餐厅,“Chinese Chaofan!Delicious Chaofan!”(中式炒饭!美味可口、色香味俱全!),此条广告中采用了中文拼音,将“炒饭”巧妙地音译为“Chaofan”,以此取替了英语的“fried rice”,使西方顾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更能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到中国的饮食文化。ESP商务语篇外来语的“借用”还有源自拉丁语、希腊语及法语,如“alias”(别名),“bona fide”(真正的),“careat emptor”(货物一经售出,卖主概不负责),“coup de theatre”(非常事件),源自德语的“swindler”(骗子),源自日语的“zen”(禅宗)和源自西班牙语的“renegade”(变节分子)等等。古体词的借用也是ESP商务语篇接纳外来语的一种方式,如“wherefore”(为什么),“aforesaid”(如前所述),“hereinafter”(在下文)等等。另外,从英语本身的其他类别的用语中也可进行“借用”,例如商务媒体英语从军事用语中借用了“flagship”(头等大事),从赌博业中它借用了“showdown”(摊牌),从体育中借用了“knockout”(击败)等。翻译此类外来词语时,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多做考证,避免望文生义。
(三)ESP中式外来语的“机械式植入”
除以上ESP法律及商务语篇对外来语的“接纳”与“借用”外,中式外来语的“机械式植入”从另一视角也表明了ESP语篇的“包容性”。中式外来语的“机械式植入”主要是指“用机械式的汉语词序及语法转换”的“中式英语”,是由汉语语法及英语字母混合而成的“Chinglish”。早在公元前后,中国人便开始向海外移民,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逐渐增加,特别是二战期间中国移民人数开始猛增。在这些涌入西方国家的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很低,为了尽快地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一些中式“文盲英语”便油然而生,例如“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you me you me”(彼此彼此)等。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数外国人并不讨厌这类“中式英语”,而是持包容和接纳的态度。也许受此鼓励,又有一部分中国人开始按汉语的词序和语法把汉语中的一些俏皮话“机械植入”到英语中,有意造成词序、语法的错位,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例如“No wind,no waves”(无风不起浪),“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If you want money,I have no.If you want life,I have one.”(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等,令人看后捧腹大笑、忍俊不住。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ESP公示语中也出现了此类英语,例如“No noising”(不准喧哗),“Question authority”(问讯台),“Deformed man toilet”(残疾人厕所),“Airline pulp”(航空餐)等。以上这些公示语的地道英语应该是“Quiet,please”,“Information booth”,“Handicapped restroom”,“Food served aboard airlines”,这类英语竟然也被许多老外接收与包容。一些新闻报刊也对“中式英语”开始关注,新华社报道称“中国式俏皮话”丰富了英语——而这是一种创新的中式英语”。英国《卫报》的报道认为,越来越多的“老外”觉得中国式英语“错得韵味十足”,为字母语言添加了幽默的、充满异国情调的“调味剂”等等。当然,本文并非提倡使用此类“中式英语”,仅借以上现象以示西方语言及其民族对外来语的态度,一种正面、善意、包容和接纳的态度。
由上可见,随着时代发展和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读者对待异质文化接受的态度也不断地发生转变,过去那些被认为不可接受或难以接受的东西,现在更多地以宽容和认可的态度去接纳,并且将其逐渐吸纳为已有文化的一部分。如今的读者将不会满足于缺少原语文化个性的译本,而渴望那些能原汁原味地保留异域文化的译本。所以,在ESP语篇翻译时,译者首先要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意识,同时需采取相应的翻译对策,才能原汁原味地展示原语的文化内涵。
(一)文化心理的“求同”
儒学造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求同”,“通而同之”、“求大同存小异”。所以汉民族文化心理具有吸收消化外物以丰富发展自己的宽容性和灵活性。汉语总是不自觉地按汉民族文化心理和习惯来吸收和改造外来语,使之成为符合本民族规范的词语。其他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具有同样的文化心理。所以,在ESP语篇翻译中,尊重并尽量“求同”原语的文化心理是翻译成功的关键。
1.“趋吉”的文化心理
在英国的一些小酒店里,人们常可以看到“Cock and Pie”的字样。“Pie”实系“magpie”喜鹊的简称。“Cock”翘首恭候来客,喜鹊喳喳笑迎佳宾,喻示酒店生意兴隆,好运常在。还有些商标创意采用了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民间图案,如“鱼”与“余”谐意,“莲”与“年”谐音,故用“鱼戏莲”来表达“年年有余”。所以在ESP语篇汉译英时,需凸显汉民族的求安、向善、祈福的“趋吉求利”心理。例如2008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翻译,一开始“福娃”被意译成“happy baby/babies”,其深邃的文化内涵没能完全表达出来;而后又被译成“friendliness”,但也欠妥,因为“friendliness”意思是“友谊”、“友善”,难以展现汉民族“吉祥”的文化心理。最后才改译为汉语拼音“Fuwa”,这样不仅使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感到亲切友好,而且使他们更能直观地触摸到汉民族的特有文化。一年一度的美国TOEFL考试也被译为“托福”,祈求吉祥幸运的“福气”。又如,汉语常用“宁、灵、福、安、泰、利”等吉祥的字眼来翻译外来语中的医药名称,如“eloidine”译为“可乐宁”(降压药),“mil-ton”译为“眠尔通”(安定药),“reserpine”译为“利血平”(抗高血压药)等。再如,日本的汽车品牌“丰田”,其日语的发音用英语拼写为“TOYODA”,但该家族出于迷信心理,有意将其改为“TOYOTA”,因为日文的片假名拼写时前者笔画为10,后者为8,按日本风俗,8是吉祥数字。中文将其译为“丰田”,完全符合了中日民族“趋吉求利”的文化心理。
2.“禁忌”的文化心理
“禁忌”(taboo)一词是由Captain James Cook于1771年介绍到英语中的。它的原意是“神圣”、“不许触摸”。“禁忌”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语言“禁忌”也存在于各种社会和文化中,“趋吉避凶”是中西文化共有“互通性”的普遍心理。汉语中常用“毒、杀、灭、敌”等字眼来翻译外来词中毒药的名称,如“DDVP”译为“敌敌畏”、“dipterex”译为“敌白虫”。又如英语中“black”(黑)这个单词的使用也具“忌讳”,它往往与“罪孽”、“邪恶”、“肮脏”等有关,所以“blacklist”需译为“污点”、“blackguard”译为“恶棍”、“blacklist”译为“黑名单”等。为了避开的联想,具有褒义的“黑马”也只能译为“dark house”,而不是“black house”。另外,中文还有数字的“禁忌”,中文数字“4”的谐音与“死”相近、“3”与“4”也与“散、丧”和“去”相近,所以在ESP语篇翻译中还要切忌数字谐音的“禁忌”。
(二)汉语及拼音的“活用”
大约在17世纪到20世纪初期,汉语与英语开始有了接触。这一时期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主要与当地当时的贸易、传统风俗和饮食等有关,而这些汉语借词却具有深层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所以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这些相当大部分的汉语借词在英语中都出现了“文化空缺”。当难以进行准确完整的翻译时,灵活运用汉语及拼音,将其直接“植入”到英语中便成了汉语与英语吸收外来词的最佳翻译方式。
1.汉语的直接“植入”
汉语的直接“植入”是指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直接“植入”到汉语中。外语中有一部分词汇或短语是根据中国普通话(由于历史原因,相当一部分是由中国北方方言和南国八大方言),用汉语中发音与之相近的词,并按照汉语词的音节直接“植入”过来的。该“植入法”是汉语接纳外来语常用的方法,其中有些译音的汉字不再具有原来的词义,只是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例如,“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直接译为与原文发音近似的“丁克”,此汉字原本是根据英文发音杜撰而成,没有任何含义,但在其反复使用中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只要一提及“丁克”便指“有双薪收入而没有小孩的夫妇”。又如“Gestapo”是德国法西斯国家秘密警察组织,根据近似的汉字语音译成了“盖世太保”,“盖世”使人联想到权力的范围,“太保”原本是中国古代掌权的官职名,如“少保”、“太傅”、“太子太保”等,所以此译语“盖世太保”极具形象地再现了原语暗含的“威严和权力”之意。使用此译法的还有ESP科技用语:“cartoon”译为“卡通”、“shock”译为“休克”、“tank”译为“坦克”、“hertz”译为“赫兹”、“engine”译为“引擎”、“system”译为“系统”;另外,此“植入法”还用于ESP其他用语的翻译:“cigar”译为“雪茄”、“Coca Cola”译为“可口可乐”、“salad”译为“色拉”、“Shampo”译为“香波”、“sofa”译为“沙发”、“model”译为“模特”、“Utopia”译为“乌托邦”等。
2.汉语拼音的直接“植入”
汉语拼音的直接“植入”是指运用与某汉语的拼音直接将其“植入”到英语中。此方法简单明了又别具特色,还可将那些汉语词的文化内涵展示出来。例如,众所周知的豆腐,刚开始曾被翻译为英语“beancurd”,而后更多的是用汉语拼音“TOFU”来替代,不少外国人点菜时都会用正确地拼音说“TOFU”,他们在品尝到烹调各异的美味豆腐的同时,不仅知道豆腐的营养丰富、有益于健康,而且还能感受到异域风格的餐饮文化。富有中国文化特色食品还有“驴打滚”,“狗不理”,“馒头”,“饺子”,“汤圆”等,这些食品也是运用汉语拼音被直接译为“Ludagur”、“Gobelive”、“Mantou”,“Jiaozi”,“Tangyuan”等。另外,还有一些颇具中国文化习俗的文化词如“风水”、“太极”、“功夫”、“叩头”等也都被译为了“fengshui”、“tai chi”、“kung fu”、“kowtow”等。可见运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的直接“植入”,即能填补ESP翻译中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空缺,又能达到传播汉民族文化精髓的目的。
(三)新词的“繁用”
新词的频繁运用也是语言包容性的一种。因为人类社会、文化和科技活动日新月异,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ESP环境语篇也因此出现了许多具有新概念的新词,例如,desertification(沙漠化)、teratogens(致畸剂)、ecodevelopment(生态发展)、landfill(填埋场)、eutrophication(富营氧化)、ISO(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缩写)、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难降解有机污染物)、agroforestry(农业林学)等等。这些有关环境的新词通常采取了“组词法”、“缀合法”、“复合法”、“首字母缩略、缩合法”等构词方式。由于此新词的引入导致了ESP环境语篇的翻译难度,要求译者不仅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深入了解导致这些新词所产生的文化语境和语言语境。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切近的方式对其进行翻译。请看下面2个译例:
例1:Annex I Parties that are Party to the Kyoto Protocol will thereby further strengthen the emissions reductions initiated by the Kyoto Protocol.
译文:附录I国家中,属于《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的都将进一步加强该议定书提出的碳减排。
例2: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译文:We have continued with the large-scale endeavor to return to farmland to forest and expand afforestation,and made vigorous effort to increase forest carbon sink.
评析:上面两个例子中都含有新近出现或新引入的环境学术语。例1中提到的《京都议定书》有其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由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议定的有关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此协议于2005年2月正式生效。例1和例2中的两个带下划线的名词都与温室气体排放(专业语言语境)有关,所以例1中的“emissions reduction”译为“碳减排”。例2中的“碳汇”这个新概念出自《京都议定书》,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碳汇”则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碳汇”对应的英文是“carbon sink”,这个是有来源的公认术语,因此译者需弄清此新词的语言语境,需要查阅资料给出正确的译名,切忌望文生义地随意翻译。
(四)外来语的“仿用”
外来语的“仿用”也是ESP“包容性”翻译中重要对策之一。ESP语篇翻译应注意使用目的语读者的民族语言,愈地道愈纯正愈好,这样才能使译语达到与原语同样的效果。例如:日本的三菱汽车公司(Mitsubishi)向美国市场倾销产品时,创制了下列广告: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熟悉美国历史的人一见这则广告,立即会想起《美国独立宣言》中“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则广告词仿用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句,既道出了该车的优越性能,又以否定句式加强了广告的语气,使三菱汽车在美国成功地打开销路。而三菱公司在打开中国市场时却巧妙地仿用了中国古谚语为广告词“古有千里马,今有三菱车”,此仿用译法中的对偶的修辞手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使中国消费者倍感亲切和熟悉。又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汉译英也运用了“仿用法”,译成英文中的习语“Justice has long arms”。再如,“今日的风采,昨夜的绿世界”(绿世界系列晚霜广告)的译文:“Give me green world/Or give me yesterday”。此例采用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亨利(Patrick Henry)的演讲名句“Give me liberty.Or give me death”是当时鼓舞人们斗志的战斗号角。“绿世界”的这则广告仿译中,成功地保留了被“访用”名句的句式和重复修辞手法。此外,有些“仿用”还能形象地体现随特定的文化语境所产生的特殊意义。例如,由于超生而不报户口的汉语“黑孩子”仿译为英文中地道的说法“off-the-book babies”,该英语词专指没在户口本上登记的孩子。
(五)外来语的“省用”
为了称说方便,人们在说话时总是趋向于使用比较简洁省力的表达方式,“省力原则”在对外来语的翻译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缩略语就是其中主要方式之一。缩略语的“省力原则”就是通过提取词或词组中的特征要素压缩而成,使事物称谓中的成分进行有规律的节缩或者省略。英语中的缩略词语可以用任何方法缩短,如通过一些字母部件将某些词绘制在一起,形成了紧密结构,凝固成一个能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在ESP语篇翻译中,接受并采用了外来语的“省力原则”,从而使译语达到明了简洁的“省力”效果。
1.缩合词的“省用”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英语词各取一部分(有些则是完整的单词)混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词,这便是缩合词,其意义一般也是几个词义的缩合。在英译汉时,汉语中多为“意译”词,但有时也出现“音意合译”词。例如:
采用“意译”的词语有:“avionics(aviation electronics)”译为“航空电子学”、“altiport(altitude airport)”译为“高海拔机场”、“ballute(balloon parachute)”译为“气球降落伞”、“travelogue(travel catalogue)”译为“旅行纪录片”、“holography(holo graphy)”译为“全息摄影术”、“videophone(video phone)”译为“可视电话”等。
采用“音意合译”的词语有:“lidar(light radar)”译为“激光雷达”、“motel(Motorcar hotel)”译为“汽车旅馆”、“hijack(high jack)”译为“劫机”、“smog(smoke fog)”译为“烟雾”、“pop-singer(popular song singer)”译为“流行歌曲演唱家”等。
2.头字语的“省用”
为达到简洁省力的语言效果,有时将两个及两个以上英语单词的头一个字母汇集在一起缩略成“头字语”。随着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频繁交往和合作,这些英语的“头字语”已经被许多国家所接受,该方式常用在ESP语篇的英译汉中。例如,ESP新闻报刊翻译中就经常采用“头字语省用法”,请看以下的中文译文:
译文1:否则,一旦布什看到CNN(Cable News Network)或者福克斯的节目,他肯定会大怒……。(YEN 2002/10/30 A12)
译文2:而中国移动则宜布其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网络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后室称……。(NCN 2002/10/30 C57)
译文3:近日,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的一份调查报告表示,从国际空间站上的窗牌零件到月球岩石被盗,去年以来NASA已经多次被承包商和自己的雇员欺骗。(GZD2002/11/01 A15)
译文4:我担心写信给您的事会被美国联郑调查局(FBI,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知道,闹不好FBI还会把我当成恐怖分子对我展开调查。(YEN 2002110J30 A13)[6]
评析:显然,译文1中运用“CNN”头字语要比译为“美国有线新闻网”简洁得多,译文2中GPRS的运用也要比译为“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省力得多。翻译时,某词语第一次在语篇中出现时需要使用完整的翻译方法,但当此词再一次出现时则需使用“头字语缩略法”,如译文3中的“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和译文4中的“美国联郑调查局(FBI)”便是如此。
“头字语”还可用在其他的ESP语篇的翻译中,例如,科技航空语篇中的VOR(very high-frequency omni-directional range,甚高频全向信标)、VSI(vertical speed indicator,升降速度表)、PFD(primary flight display,主飞行显示)、FMC(flight management computer,飞行管理计算机)及ILS(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仪表着陆系统或盲降系统)等;其他科技语篇中的NOS(network operating system,网络操作系统)、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智能交通系统)、NMD(national missile defense,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等。
综上所述,文化语境视域下的ESP语篇“包容性”的形成有着自身的原因,其表象的形成是复杂的、多维的,而且此现象对ESP语篇翻译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译者在考虑译文准确性的同时,还需注重其文化的“包容性”,只有这样才能精确地再现原文的风格和内涵。
[1]Halliday M A K.Language a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81-86.
[2]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216-219.
[3]Halliday M A K,Ruqaiya H.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316-325.
[4]谢建平.功能语境与专门用途英语语篇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6-119.
[5]杨建军.法律语言的特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23-127.
[6]王 瑾,黄国文.接触语言学视角中的翻译:广州报章翻译现象分析[J].中国翻译,2006(5):23-27.
[7]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J].外语学刊,1999(3):78-86.
[8]尚媛媛.语境层次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28-32.
[9]程 维.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新闻编译[J]上海翻译,2010(3):27-32.
[10]谢建平.试论民族心理与商标语言创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62-64.
On Translation Solutions of ESP Discourse“lnclusion”Oriented by Culture Context
XIE Jian-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tex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otivation which led to the form of ESP discourse“inclusion”and analyz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Loanwords-introduction or borrowing in the legal text&business text as well as Chinese Loanwords“Mechanical translation”of ESP text .It points out that it's not only can enrich a native language but also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foreign cultures to accept and absorb the languages of other nationalities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ESP discourse-“inclusion”transl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solutions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the“seeking common ground”of culture-psychology,“flexible application”of Chinese and pinyin,“frequent application”of neologisms,“imitating application”of loanwords and“concise application”etc.
cultural context;ESP discourse“inclusion”;translation solutions
H059
A
(责任编辑:任中峰)
1673-3851(2014)06-0504-06
2014-09-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YY008);浙江省重点英语专业建设项目
谢建平(1956-),女,湖南湘潭人,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语义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