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国际化表达

2014-01-21 18:25季静
终身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舌尖纪录片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广受好评,使得中国文化产品如何更好地进行国际

传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整体,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趋势也必定会更深程度地与国际接轨。除了题材选择要更加多元以外,中国纪录片还需要采用故事化的叙事策略、模式化的制作方式以及市场化的营销模式,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国际化表达。

纪录片;创作;国际化表达

纪录片是一种具有跨文化、跨时空的传播属性的媒介形态,担负着纪录社会、国家形象传播、国际文化交流和历史文化解释权等重要使命,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1]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中国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按周计算平均每天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按此计算,2014年全年电视纪录片的播出量大约有6 000小时,是2013年的1倍之多。如此大体量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满足国内观众的需求,更应参与到全球文化产品的竞争中来,使纪录片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国际化表达”旨在搭建中国纪录片与世界观众之间的桥梁。如何赋予中国的社会现象以国际化的表达,这是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赢得国际观众认可的一门必修课。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

观察全球电影市场,我们会发现:那些在全球票房上表现优异的电影大片所讲述的是能被全世界观众普遍认同的现代人性的故事,呈现出来的是多元文化的符号,它们基本不会固守于内向的、单一的民族文化或区域文化,因为这样的文化不具备广泛性,不能被更多的人理解和认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更具有生命力。电影是这样,纪录片亦然。相较于国外纪录片而言,中国纪录片的题材选择显得有些不够多元。我们所擅长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如《故宫》《颐和园》《大国崛起》《梅兰芳》等存在较为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尽管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关注,但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较为疏离。而以《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透视春晚》《走向海洋》等为代表的反映中国当下人文地理、科技水平和社会生态的作品大受欢迎,昭示着多元化的题材选择在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进程中意义重大。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与题材选择不无相关。美食、旅游类纪录片在外国纪录片所占比重较大,对国外观众而言,这类题材并不陌生。而中国美食在海外独具魅力,对美食的喜爱与追求成为吸引国际观众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的重要因素。他们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解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从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里观察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从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文明与进步。《舌尖上的中国》更增强了国内外无数华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了民族的自信心,让世界看到了一个食物美好、人民智慧、国泰民安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表面上介绍美食,实际上反映的是当今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这也是该片能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好评的关键原因。

工程类纪录片在国际纪录片市场上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片种,虽然算不上是大众化的题材,但有比较稳定的受众,这类题材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多。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2008年发行的《伟大工程巡礼》系列纪录片有118集,介绍了包括北京“水立方”、上海“超级塔”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巨大工程,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好评。中国的工程类题材纪录片长期“缺位”,直到央视纪录片频道制作的《超级工程》播出,才让国内外观众看到中国人拍摄的中国的超级工程。这部纪录片以关注中国当下现实为指导原则,采用了能被国际观众所接受的叙事方式和画面语言进行拍摄与制作。该片英文版预告片在2012年戛纳电视节的官网上创造了中国纪录片的最高点击率,并受到了国际片商的追捧。

除了美食题材和工程类题材,中国纪录片的选择还远不止于此。纪录片《云之南》的导演菲尔·阿格兰说:“中国的纪录片有很多题材可以选择,因为中国现在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有必要把那些老年人的记忆重新发掘出来,讲述怀旧的故事,展示中国人的精神,分享他们真实的生活。”[2]中国纪录片要走向国际市场,需要主动迎合国际观众的审美趣味,选题要切实反映中国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态环境,关注个体的情感诉求和生存状态,在对人类共通情怀的阐释和传达中实现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表达。当然,在追求多元化题材的同时,也需注意保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不仅要通过纪录片向世界观众传递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要向世界展现中国当下的真实风貌和文化建设的成就,在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更要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故事化的叙事策略

故事片创作中的一些艺术元素如今被广泛地运用到纪录片中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电视行业的竞争日益严酷,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在生存的压力下不断求新求变,主动探索纪录片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多元化,在保持纪录片真实性的前提下,通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使得纪录片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观众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很难有一种题材或者类型的纪录片能被所有人喜爱,而人类对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餍足的,[3]这是由观众审美活动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因此故事化的叙事策略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如今,纪录片的故事化已经被普遍接受和认可,虽然“纪录片创作者和学界学者们众说纷纭,但总体来说,多趋于一种赞成的状态”[4]。

在故事化的叙事策略上,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纪录片可谓独树一帜。相对于BBC、NHK、国家历史频道纪录片,国家地理频道纪录片始终注重将科学严谨的理念和精美生动的影像、流畅通俗的叙事完美结合。[5]以《透视春晚》为例,这是一部50分钟的根据央视纪录片频道的5集纪录片《春晚》及其3 600多分钟素材浓缩精编而成的国际版,全片波澜起伏,多条线索密集交替,引人入胜。

(1)交叉叙事。所谓交叉叙事,是指在叙述中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交替讲述,以不断营造悬念,形成呼应,进而产生一种跳动的诗意。[6]在影像上多以交叉蒙太奇的方式呈现。中国大量的纪录片是依靠解说词来叙事,这不符合国际观众的收视兴趣。观察国际上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就会发现,它们是用影像本身来表达故事,而故事是依靠影像来讲述和驱动。纪录片中的故事不像其他影视作品那样可以预先设置,它往往是在意料不到中自然发展甚至突然出现的。因此,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一定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总能够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故事的源头甚至预见故事的发生。《透视春晚》将正在进行时的人物故事与过去时的历史影像穿插在春晚的筹备过程中,使得现实与回忆密集交叠,形成了一种交叉叙事的结构框架,即人物故事—历史影像—春晚筹备—人物故事—历史影像—春晚筹备……以此类推。这种交叉叙事的独特方式,将这些不同时空的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得人物故事的讲述时断时续从而形成悬念和呼应;同时又充分展示了春晚筹备的各个环节,让观众在了解春晚筹备的同时,关注人与春晚的故事。

(2)制造悬念。悬念是激发观众兴趣的重要因素,在纪录片讲述过程中合理地设置悬念,能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透视春晚》中一个重大的悬念就是总导演哈文能否圆满完成“春晚”执导任务,这是她职业生涯面临的最大挑战,不仅因为她没有任何“春晚”执导经验,更因为这是在备受瞩目的春晚三十年这个极具意义的时间节点上举办的一届“春晚”,不能有失误和瑕疵。华裔小伙胡启志通过电视选秀节目获得了参加“春晚”的机会,他从美国来大陆之前却对“春晚”一无所知,他能适应紧张的排练吗?当从美国赶来的父母出现在排练现场时,这嫌隙已久、久未联系的一家人会在年三十这个最应该一家团圆的日子和好如初吗?塔沟武术学校的孩子们付出巨大艰辛排练杂技剧《年夜饭》,这是一个罕见的高难度节目,这群孩子们能否成功完成表演?层出不穷、层层推进的情节悬念,随着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正式演出而揭开。50分钟的纪录片悬念迭起,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量。

模式化的制作方式

很多中国纪录片面临这样一个窘境:因为制作粗糙,画面不够精美,或者技术达不到国际标准而没法走出国门。一些国际片商不得不对中国纪录片进行改编加工后,再投入海外市场;有些片子则根本没有包装改动的余地,只能永远囿于国内。中国纪录片要走向国际,不仅要有多元化的选题、故事化的叙事,精美的制作也必不可少。模式化的制作方式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路径。

类型化、模式化是国际上大的纪录片制作机构普遍采取的方式。国外的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BBC等电视纪录片平台早已实现了工业流程化生产的模式。从调研、文案、拍摄,到剪辑、配乐和宣传推介,生产的各个环节互相独立又紧密衔接。除了西式风格的纪录片,日、韩等国在国际市场上推出的富有本国独特风格的纪录片,也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反响。反观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创作,面向大众的模式化制作方式刚刚启动,其行业规范、专业标准、制作流程等都处于摸索之中。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就尝试使用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犹如生产线上的流水作业一样,将纪录片一环接一环地生产、推播出来。先讨论选题,选题确定之后,进行实地调查和采访,然后着手拍摄和制作,最后进行有效的市场推广和播出。模式化的制作方式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市场化水平,缩短时间并节约成本,更能保证纪录片的精良品质。《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对于美食的表现多使用特写镜头,一集的镜头最多可达1 300多个,为观众送上了一场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目前,《舌尖上的中国》也开始学习西方电视纪录片的“季播”模式,将纪录片的生产规律化,按季度来播出,只要市场有需求,就会有下一季。早在今年1月15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广州举办首次主创见面会,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现场透露,有了第一季的良好口碑和品牌效应,第二季的发行价格已远超第一部,单片销售额达到了35万美元,创造了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高纪录,海外很多地区都在争抢首播权。目前,《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也在筹备之中。

市场化的营销模式

《2014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纪录片生产达到11 000小时,其中称得上纪录片产品的只有1 200小时。[7]这就意味着,将近90%的片子不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它们无法从作品转化成产品再成为商品。这些纪录片在完成播出之后,就再也没有产生价值。如何进行市场化营销是中国纪录片亟待解决的问题。

之前,中国纪录片采用的是传统的制播一体运作机制,由体制内电视台独立投入、独立制作、独立营销,这是一种封闭的自循环方式。在当今电视行业普遍面临人才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的压力之下,这套传统的运作机制显然不再适用。因此,对纪录片的市场化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保障纪录片的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有效实现,具体包括融资、制片管理、在投拍之前和摄制过程中进行市场预测和调查、进行多渠道发行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等等。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并不是按照市场的方式运作的,正在播出的第二季则是一次市场化运作的尝试。该片在立项之初就进行了项目招标;销售冠名播出权的收益达到8 000万元左右;[8]向腾讯网等互联网电视端出售网络版权;与电商合作,在节目播出的同时段,淘宝天猫商城开启“舌尖”美食同步开售;果壳网推出“舌尖”APP发布官方菜谱……《舌尖上的中国》毕竟只是个案,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道路还任重道远。相比而言,欧美的纪录片行业比较成熟,它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环节,而是完整的产业链:资金、人才、提案,再加上比较科学的市场化监理和畅通的营销渠道,为纪录片产业的丰厚回报提供了保障。除了传统的广告收入和版权出售以外,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营销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吸引民间资本。对于国内大多数电视台而言,投资纪录片更多的是为了打造品牌,是不计投入产出比的,而这种方式不可能长期持续。中国的纪录片市场要想真正繁荣,需要吸引民间资本的加入。随着纪录片成交价格的逐步攀升,纪录片的投资前景被看好,这将有利于民间资本向纪录片领域流动。

(2)发展新媒体销售渠道。随着纪录片市场的逐步复苏,国内有多家视频网站争相购买纪录片版权,其中有较早成立纪录片频道的爱奇艺、搜狐纪录片频道、腾讯视频等。与电视媒体相比,新媒体对纪录片的时长、题材等都没有限制,极大扩展了纪录片的传播空间。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播出平台的同时,正版纪录片也成为新媒体扩展平台的新渠道,两者在联姻中实现共赢。

(3)纪录片衍生产品的开发与经营。纪录片衍生产品市场,是指除纪录片版权收入以外,因纪录片而产生并与之密切相关的产业市场,包括随片广告、录像带、VCD、DVD等音像制品,以及在其他传播方式中的付费项目,如家庭影院、在线点播等,还包括玩具、服装、道具、电子游戏、特色旅游等,它涵盖了一切与纪录片内容相关的产品和收益。美国的Discovery频道出售纪录片的同时,还销售VCD、书籍等衍生产品,旗下拥有专卖店、直销及邮购业务,不仅提高了收入,还为纪录片受众创造了多样化的接触体验。

综上所述,在崭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之下,中国纪录片要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传达最真实的中国形象,才能实现中国纪录片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普遍接受。中国纪录片在进行国际化表达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自身文化内涵的国际化改造,使其呈现出来的不再是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相,而是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被更多的人理解、接受与喜爱。

[1]张同道,胡智锋.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张德华,董晓伟,郑娜.中国纪录片:艰难中行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07-27(8).

[3]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3.

[4]何洪池,张建平.纪录片“故事化”的定义[J].文艺争鸣,2011(8):30-31.

[5]张国涛,苟博,李艳.中国故事的跨文化表达与国际传播——解析纪录片《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J].现代传播,2013(3):101-104.

[6]杜志红.文化传播的国际化表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特色及价值蕴含[J].中国电视,2012(8):46-49.

[7]新浪娱乐.《2014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发布[EB/OL].[2014-03-02].http://ent.sina.com.cn/m/c/2014-03-02 /13054104771.shtml.

[8]《舌尖 2》收益或已达上亿 单片卖出 35 万美元[EB/OL].[2014-04-24].http://news.xinhuanet.com/yzydlent/20140424/c_1110399573.htm.

责任编辑 虞晓骏

试论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国际化表达

季 静

Discussion on Internationalized Expression of Chinese Documentary Creation

JI J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presented by A Bite of China,many Chinese documentary films open to glowing reviews all over the world,which makes a better wa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for Chinese cultural products a focus.With the world having become a whole,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documentary would certainly act on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t a greater depth.In addition to wide scope of subjects,Chinese documentary needs dramatized narrative strategies,stereotyped production ways as well as liberalized marketing patterns so as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ized expression much more effectively.

documentary;creation;internationalized expression

J904

A

2095-6576(2014)04-0083-04

2014-05-15

季静,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助教,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影视艺术研究。(jijing8613@126.com)

猜你喜欢
舌尖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