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苓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家庭农场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康保苓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发展家庭农场既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健康休闲的需要,也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需要。家庭农场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要在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等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将家庭农场的发展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进行经营模式和营销创新,打造示范型旅游休闲基地,提高农民的职业化程度,促进家庭农场和乡村旅游的共赢发展。
家庭农场;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浙江宁波、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等地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并作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的范本,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家庭农场发展的母体是物产丰饶、自然禀赋优美的乡村环境。家庭农场的兴盛是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家庭农场的有序经营、科学发展,将为国民旅游休闲提供更多健康、文明、环保的产品。在国家提倡发展家庭农场的大好形势下,家庭农场的发展必然会迎来全新的局面,同时,国民旅游休闲需求,也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家庭农场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学术界对家庭农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经验的研究、家庭农场的功能、培育机制研究等方面。
李尚红(2006)分析了美国家庭农场的发展与特点,指出要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即构建符合中国国情与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特点的现代民营农场制度。朱博文(2004) 概述了美法日三国三种不同类型家庭农场的发展特点及原因,并就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认为家庭农场是农地经营体制创新而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方康云(2002)对俄罗斯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刘玉满(2005)对荷兰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奶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家庭农场能够利用市场机制获得资源要素,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如高建斌(2006)认为,通过农场制的企业化经营形式,可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实现我国农业的第二次飞跃。黎东升等(2000)从家庭农场的内涵、优势和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发展家庭农场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实现农业微观组织创新的基本模式,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与创新的对策。
傅爱民、王国安(2007)认为,需要政府引导农户积极参与、促进中介机构的发育和成熟、增强农户对土地的支配能力等家庭农场的培育机制。任义涛(2005)提出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农场新村,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构建新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发展战略。
有的学者以苏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苏南地区发展家庭农场,推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徐海南(2005)针对苏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和人文条件,分析了在苏南地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苏南地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朱学新(2006)主要探讨了苏南地区的农业如何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问题。赵维清(2010)对浙江省慈溪、瑞安、建德三市家庭农场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结了三市家庭农场的发展状况、特点及政策导向,解析了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难点问题及政策期望,并提出了发展合作型家庭农场等建议。王东荣(2011)对上海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
综观已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国内外家庭农场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对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家庭农场发展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架构;实证研究方面,区域家庭农场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特别是从产业融合的视阈,对家庭农场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创新发展尚缺乏针对性的研究。本文旨在从产业融合的视阈出发,对家庭农场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模式、机制、路径等进行探讨,为家庭农场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许多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工作。仅占全国人口 1.8% 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世界各国粮食进口总量的一半来自美国。今天的中国,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用较少的人口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亦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农产品追根溯源,增强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品牌意识,有利于建立较为安全的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家庭农场的经营者、生产者对生产过程实施标准化、高智能化和控制化,对生产过程中环境资源数据监控,及时进行生产修正。生产者发挥专业优势和地域优势,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环境质量和生态质量的产品。有利于实行农产品产地环境地理标志管理,促进特色经济发展,带动当地的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的发展。
好山好水好空气,乡村旅游的发展适应了人们返归自然、放松身心、追求健康生活的需要。城市化的发展,使乡村旅游有更大的市场空间。目前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主要有农家乐型和农林园区型,多是属于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需求和深度体验得不到充分满足;核心吸引力和游客活动空间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环境卫生、配套设施、旅游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我国的乡村旅游亟需转型升级,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型。[1]
在促进乡村旅游从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化的过程中,家庭农场以其规模化、科技化、智慧化、生态化的特色,成为非常重要的载体。在家庭农场的发展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适时解决“三农”问题、建设规模化的绿色有机产品基地、构建富有特色的旅游休闲目的地有着重要意义。
政府有关部门出台家庭农场注册或认定的相关制度规定,明确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设立登记等相关内容,对农场主素质、规模、科技含量、经营模式、农民素质、市场行情、食品安全等指标进行审核考察,建立动态的准入制度、退出机制和激励机制。
土地流转机制的规范建立是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应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登记工作,规范土地流转制度,在坚持双方自愿和平等互惠的前提下,为农户流转土地提供明晰产权、规范合同、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等公共服务,用合同法等法律途径加强对土地流转的保障,稳定农民土地预期。同时,坚决避免非农户经营主体假借家庭农场之名大规模圈占土地,防止流转农田“非农化”现象,及时纠正违法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妥善解决产权问题,家庭农场经营者具备土地租赁权、入股权、抵押权和继承权等合理的产权和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提升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
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投向,推出联保贷款、粮食订单质押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评级贷款等金融产品。落实中央关于各类补贴向种养大户倾斜的要求,将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有机统一,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明确家庭农场可优先承担涉农建设项目。采取灵活政策,予以优先支持在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支持各类民营金融机构在农村基层建立农业信贷网点,完善小额信贷产品,建立灵活高效的农业融资保障体系,缓解有资质的家庭农场主融资难的问题。设立家庭农场发展支持基金,通过项目倾斜、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流转方的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保险创新,扩大家庭农场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和保费优惠额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2]
争取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为家庭农场提供更多的政策、技术、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为家庭农场之间的搭建合作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水利设施、机耕道、耕地整治、水利排灌设施及生产辅助设施,使家庭农场获得了好的发展环境。提高中央财政对农业大县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和完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作制度创新、农业标准化、土地流转、农机购置等方面给予奖补。建立组织、技术指导、技能和管理培训、市场拓展、产品流通、金融和信息服务一体化的家庭农场发展和支撑体系。
成立家庭农场协会,推进农资联购、专用农业机械的调剂、农产品培育、销售及融资等服务的开展。加强对从事农业设施、生态农业、特色种植、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等形式的家庭农场的帮助补贴,支持农信联社、邮政储蓄银行合作,提供小额优惠贷款,并安排农技人员定向对家庭农场提供技术帮扶。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可试点发展“农民市场”(Farmer market)、“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鼓励和支持小型家庭农场的发展,促进农户与社区的共生发展。
旅游休闲型家庭农场的发展应结合地区的具体情况,如资源、环境、劳动力状况、特色、产业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等,并纳入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进行道路交通、景观标识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满足消费者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的需求。德国《市民农园法》、日本《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通过立法的形式,推动传统农业向以农耕体验与休闲度假为特征的农业旅游转变,鼓励大面积体验型休闲农园的旅游化发展。可以发展几种类型:一是观光农场。规模化农场中,青山秀水、农业生产的繁花似锦的花期、硕果累累的采摘季,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绿色有机的农家餐饮……都具有无尽的吸引力。二是休闲度假农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农耕文化为特色的主度假型农业旅游产品,通过完善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构建农业观光、体验农耕乐趣、农业科普、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等一体的综合性的旅游休闲服务体系。三是创意休闲农场。以农场为空间,以农产为主要材料,融入智慧创意的元素,策划设计创意休闲体验项目,打造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度体验型的创意休闲乐园 。[3]
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规划,家庭农场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旅游和体验的特色和亮点。家庭农场规划师既要懂得种植业、养殖业技术,又要懂得农业产业导向、现代农业规划设计,能够根据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条件选择适合种养的作物或动物,根据市场需求预测产品的走势。
借鉴慈溪等地的做法,设立“中小农场发展基金”。[4]中国的家庭农场从经营方式分析,适合发展民营农场、社区型或农户间合作型家庭农场;从类型分析,适合发展旅游休闲型、绿色产品直供型等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超市、学校、社区等合作,建立稳定的原料供给基地,或采用会员制等形式,实施直接配送模式。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结合,发展农工商旅综合经营,延长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采取以农户为主体,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营销品牌宣传、政府引导支持相结合的模式。将农民的劳动力、土地、农产与公司的资金、技术、品牌、销售渠道、先进的管理有机结合,为传统农业升级为现代农业畅通道路。农户负责当地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就地销售、旅游活动的服务接待等。公司主要有农副产品经销企业、旅游企业、农产品深加工公司等,公司负责乡村旅游的外部市场营销。融农耕文化、避暑度假、休闲养生于一体,通过科技化、生态型、特色化的经营,发展集科普观光、畜禽养殖、蔬果种植、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家庭农场产业化经营模式,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在一定程度上,家庭农场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开发与传承、引领健康休闲的样板、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重任。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引导性投入,省市财政可设立家庭农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示范性家庭农场。通过家庭农场的实践示范,使得国家在发展农业经营政策方面发挥了导向示范作用。借鉴国际化的标准、现代化的装备、技术、管理理念,将家庭农场的种植业、养殖业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将家庭农场示范基地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直供基地、农耕生活的体验基地、田园生活的浪漫基地、清新空气的天然氧吧、休闲度假基地,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和展示本土文化、原生态特色的标杆。
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力求做到农业现代化、生态化、有机化,环境质量优化,实现经济、生态、环境、人文效益兼顾。建立农业环境保护的投入、激励机制,扩大生态环境补偿补贴,甚至可直接向农场提供环境保护的资金支持,引导农场经营者参与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改良、土地培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扩大、增强农业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主体,保证农业环境保护落到实处。[5]引导农户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结合。进行环境资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实施较长期的环境资源保护规划,提高资源利用的效能。积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与减排技术、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技术等,农场的经营者、生产者成为农业环境保护行动的自觉履行者。
家庭农场要在特色中形成专题产品,以专题组合线路,在线路的基础上建设精品,形成具有差异化的以家庭农产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打造有地域特色和风情的精品旅游目的地,并通过其示范和引领作用,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打造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针对不同的产品内容,实施多元营销的方式,既可以纳入农产品、农博会的营销体系,又可纳入旅游营销体系。家庭农场成为地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成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
随着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对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有着更高的要求。现代农业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家庭农场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需要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善营销的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加大对家庭农场从业者的培训力度,开展农业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信息技术、营销等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进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涉农科研机构与家庭农场建立对口的支持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与家庭农场之间的对接转化。同时,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学习农林等专业的学生到农村就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家庭农场工作。政府鼓励农林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从事农业生产。如宁波鼓励家庭农场引进人才,市县两级财政给予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每人每年 2万元的基本报酬补助,全市有107个家庭农场聘请199 名大学毕业生参与经营管理,其中44家农场58名大学生获得人才引进补助资金共116万元。[6]在农村就业创业环境方面,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农业创业就业环境,壮大家庭农场力量,引导和鼓励那些有能力、有思想、有经济头脑的农民及大学生参与到家庭农场中。
美、法等农业发达的国家,也是家庭农场发展非常好的国家,科技的广泛应用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法宝。[7]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广泛应用,饲料配方、动植物生长过程的全程动态跟踪、粮食干湿度、仓库温度、土壤的盐分、酸碱度、温度、成分等进行监测和调控、杂草和病毒识别、计算粮食种植量、杀虫农药的量、财务决策、农场天气动态等,都实行智慧化管理,实时获得全国各地的政府农业中心、大学、科研院(所)的信息和技术支持。[8-9]中国家庭农场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需要借鉴世界上先进的经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综上所述,家庭农场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对于拓展家庭农场的发展空间,促进乡村旅游的品质提升、打造健康新型的休闲旅游示范基地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乡村旅游产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家庭农场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无论对发展现代农业还是旅游产业,都是多方共赢之举。
[1] 陈元夫.乡村度假: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新方向(上)——婺源的实践[N].中国旅游报,2012-03-07(011).
[2] 傅宪华,冯 莉,王菊英.关于杭州市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调研[J].杭州农业与科技. 2013,(4):8-11.
[3] 王德刚.家庭农场建设有益于提升乡村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3-04-08(002)
[4] 胡伟宏,陈亚萍,祁伯灿.慈溪家庭农场走过十二年[J].农村经营管理,2013,122(4):12-13.
[5] 王 农,胡 梅,张壬午.发展家庭农场促进农业环境保护创新[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3):25-27.
[6] 温 燕,周国忠.法国小城市发展对我国中小城市休闲功能提升的启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52-55.
[7] 庄丽静.论生态理性[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1):116-119.
[8] 白木杨.美国家庭农场创造农业奇迹[J].农村工作通讯,2013, (7):22-23.
[9] 汤文华,段艳丰,梁志民.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186-190.
A Study of the Family Farm and the Rural Tourism Coordinate Development
KANG Bao-ling
(Tourism Planning Department, Zhejiang Tourism College, Hangzhou311231, Zhejiang, China)
Family farm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healthy leisure, but also the nee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land transfer mechanism and social service mechanism, plan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mode and marketing, create a model of tourism and leisure base, and so on, to push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 and rural tourism.
family farm; rural tourism;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F592
A
1673-9272(2014)03-0030-04
2014-03-12
浙江省旅游局重点调研课题:“旅游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编号:2010CYZD02)。
康保苓(1973-),女,山东潍坊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游规划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休闲管理、旅游管理。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