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萍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倾听可以说是表达与交流的前提,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居首位,这也说明了“听”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把倾听落到实处呢?
一、排除干扰,奠倾听之基
培养低段学生的听课习惯,首先要“净化环境”,消除影响学生听课的不良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大,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多种功能的文具盒,琳琅满目的文具等都有可能成为干扰他们倾听的不良因素。好奇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摸一摸这些心爱的文具,爱玩的学生会把它当玩具不停地摆弄,女孩子可能会偷偷地闻一闻那些有香味的橡皮……还有衣服上的小饰物,课桌里的水杯,甚至连我们插图繁多的课本,这些物品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听课习惯。针对这些因素,下课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课前准备的方法:摆放好桌椅;文具要放在文具盒里;语文书、课堂作业本摆在指定位置;与学习无关的物件都必须放入抽屉,如果楼层较低的班级,还可在窗户上贴上半透明塑胶纸,用来隔绝操场等活动场地的干扰。通过这些手段,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二、巧设情境,入倾听之态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倾听的感觉、倾听的状态。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策略可以使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从而触动学生有所思、有所想,让学生人人有话可说,也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留下更大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身边有哪些植物?然后创设情境,播放植物传播种子的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植物。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除了录像里介绍的植物以外,还了解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一种植物,向组里的同学介绍它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再进一步提出要求:同学讲的时候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因为动机来自生活需要,内容是学生们想介绍和了解的自己喜爱的资料,录像呈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倾吐的冲动与交流的欲望,他们自然也就能用心倾听。
三、谈笑释疑,明倾听之理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听说能力显然更为重视,在每册教材中都会安排“口语交际”板块,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对倾听习惯的实践有所成绩的时候,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教材中没有安排过的口语交际课——“你会听吗?”围绕“为什么要仔细倾听?”“怎样仔细倾听?”这两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总结出倾听的标准和具体的要求(见下表),贴在教室显眼的位置,让学生可以经常地去参照。
四、套餐巧搭,促倾听之质
倾听是需要精心培养的一种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心志活动。影响和决定倾听质量的因素和条件有:指向性是否明确;内容的关注程度如何;能否正确有效倾听。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我们要给学生具体的思维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必会认真倾听,并根据要求学会有目的倾听的方法。不然,仅凭一张表格,提几个要求是远远无法达到目的的。下面推荐几种与倾听相适应的搭配形式,供大家参考。
套餐一:听+记
“听”和“记”的组合像是一份“开胃小菜”,要常规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举个例子,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行了三分钟的短时听练。
师:同学们,马上就要上课了,我们先来做个快速记忆的游戏,准备好了吗?老师有一组词语,听我说两遍,请同学们仔细倾听,有序记忆,看看你能记住几个!(内容略)
生1:我全记住了。
师:你呢?
生2:我记住了三个。
师:好,记住三个的同学先说,全记住的同学之后说。其余同学仔细倾听。
师:你听得真认真,而且按顺序全说了出来,你用什么办法记住的呢?
生3:我觉得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一个人的外貌、衣着的,我边听边联系一个人,就能全记住了。
师:他的办法还真不错!同学们,倾听、记忆也有一定的方法哦!
这位教师采用了一种费时少、效果好的倾听识记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养成了在听的同时有意识地识记重要的内容的习惯。这样的训练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听的能力必然得到增长,记忆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同时听的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套餐二:听+思
“听”和“思”的组合在语文教学中是“家常便饭”,几乎没有一节课不在使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与教师、同伴进行思维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让倾听的内容有了生成性。例如,我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就有这样的互动活动。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段话,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象,我们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触到了春姑娘的什么?
生1:我看到了小草已经发芽了、花儿开了、柳枝绿了、溪水解冻了、鸟儿们飞回来了。
生2:我还看到了桃花、杏花开了,小朋友们在春天里放起了风筝,他们可开心啦!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锐利!
生3:我听到的是春风轻轻的呼吸声。(你说得太棒了)
生4:我闻到了花儿、草儿、树儿们散发出来的春天的香味儿。
生5:我触到了春天的柳枝、溪水、花草们,还有春天蒙蒙的细雨。(说得真不错)
生6:老师,春风轻轻吹到我的脸上,让我触到了她。
师:(欣喜不已,不自觉地笑开了颜)你说得棒极了,比老师聪明、厉害多了,真佩服你!同学们,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吧!
套餐三:听+说
“听”和“说”的组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豪宴大餐”。学生听得认真、想得深入、说得精彩,都在这里可以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这么说,“思”是“说”的前奏,“说”是“思”延续。学生只有真正懂得了认真去听,仔细去思,才会有精彩的言论。
套餐四:听+评
“听”和“评”的组合,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像一块“甜点”一样,越来越受大家青睐。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总是被默认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呢,只能稳稳占据着客体的地位。殊不知,让学生也来参与评价,也是提高倾听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环节都可以融入生生互评的内容。例如,在通读课文的设计中,教师在指名学生朗读的同时,就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倾听,边听边做记号,听完了以后来评评发言者读得怎么样。这既给了学生之间一个相互沟通的机会,又让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倾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作为一种习惯的养成,仅仅靠语文一门学科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责任田”,要做好、做细,我们更应承担起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编 刘宇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倾听可以说是表达与交流的前提,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居首位,这也说明了“听”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把倾听落到实处呢?
一、排除干扰,奠倾听之基
培养低段学生的听课习惯,首先要“净化环境”,消除影响学生听课的不良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大,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多种功能的文具盒,琳琅满目的文具等都有可能成为干扰他们倾听的不良因素。好奇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摸一摸这些心爱的文具,爱玩的学生会把它当玩具不停地摆弄,女孩子可能会偷偷地闻一闻那些有香味的橡皮……还有衣服上的小饰物,课桌里的水杯,甚至连我们插图繁多的课本,这些物品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听课习惯。针对这些因素,下课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课前准备的方法:摆放好桌椅;文具要放在文具盒里;语文书、课堂作业本摆在指定位置;与学习无关的物件都必须放入抽屉,如果楼层较低的班级,还可在窗户上贴上半透明塑胶纸,用来隔绝操场等活动场地的干扰。通过这些手段,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二、巧设情境,入倾听之态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倾听的感觉、倾听的状态。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策略可以使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从而触动学生有所思、有所想,让学生人人有话可说,也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留下更大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身边有哪些植物?然后创设情境,播放植物传播种子的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植物。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除了录像里介绍的植物以外,还了解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一种植物,向组里的同学介绍它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再进一步提出要求:同学讲的时候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因为动机来自生活需要,内容是学生们想介绍和了解的自己喜爱的资料,录像呈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倾吐的冲动与交流的欲望,他们自然也就能用心倾听。
三、谈笑释疑,明倾听之理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听说能力显然更为重视,在每册教材中都会安排“口语交际”板块,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对倾听习惯的实践有所成绩的时候,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教材中没有安排过的口语交际课——“你会听吗?”围绕“为什么要仔细倾听?”“怎样仔细倾听?”这两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总结出倾听的标准和具体的要求(见下表),贴在教室显眼的位置,让学生可以经常地去参照。
四、套餐巧搭,促倾听之质
倾听是需要精心培养的一种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心志活动。影响和决定倾听质量的因素和条件有:指向性是否明确;内容的关注程度如何;能否正确有效倾听。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我们要给学生具体的思维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必会认真倾听,并根据要求学会有目的倾听的方法。不然,仅凭一张表格,提几个要求是远远无法达到目的的。下面推荐几种与倾听相适应的搭配形式,供大家参考。
套餐一:听+记
“听”和“记”的组合像是一份“开胃小菜”,要常规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举个例子,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行了三分钟的短时听练。
师:同学们,马上就要上课了,我们先来做个快速记忆的游戏,准备好了吗?老师有一组词语,听我说两遍,请同学们仔细倾听,有序记忆,看看你能记住几个!(内容略)
生1:我全记住了。
师:你呢?
生2:我记住了三个。
师:好,记住三个的同学先说,全记住的同学之后说。其余同学仔细倾听。
师:你听得真认真,而且按顺序全说了出来,你用什么办法记住的呢?
生3:我觉得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一个人的外貌、衣着的,我边听边联系一个人,就能全记住了。
师:他的办法还真不错!同学们,倾听、记忆也有一定的方法哦!
这位教师采用了一种费时少、效果好的倾听识记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养成了在听的同时有意识地识记重要的内容的习惯。这样的训练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听的能力必然得到增长,记忆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同时听的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套餐二:听+思
“听”和“思”的组合在语文教学中是“家常便饭”,几乎没有一节课不在使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与教师、同伴进行思维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让倾听的内容有了生成性。例如,我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就有这样的互动活动。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段话,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象,我们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触到了春姑娘的什么?
生1:我看到了小草已经发芽了、花儿开了、柳枝绿了、溪水解冻了、鸟儿们飞回来了。
生2:我还看到了桃花、杏花开了,小朋友们在春天里放起了风筝,他们可开心啦!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锐利!
生3:我听到的是春风轻轻的呼吸声。(你说得太棒了)
生4:我闻到了花儿、草儿、树儿们散发出来的春天的香味儿。
生5:我触到了春天的柳枝、溪水、花草们,还有春天蒙蒙的细雨。(说得真不错)
生6:老师,春风轻轻吹到我的脸上,让我触到了她。
师:(欣喜不已,不自觉地笑开了颜)你说得棒极了,比老师聪明、厉害多了,真佩服你!同学们,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吧!
套餐三:听+说
“听”和“说”的组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豪宴大餐”。学生听得认真、想得深入、说得精彩,都在这里可以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这么说,“思”是“说”的前奏,“说”是“思”延续。学生只有真正懂得了认真去听,仔细去思,才会有精彩的言论。
套餐四:听+评
“听”和“评”的组合,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像一块“甜点”一样,越来越受大家青睐。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总是被默认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呢,只能稳稳占据着客体的地位。殊不知,让学生也来参与评价,也是提高倾听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环节都可以融入生生互评的内容。例如,在通读课文的设计中,教师在指名学生朗读的同时,就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倾听,边听边做记号,听完了以后来评评发言者读得怎么样。这既给了学生之间一个相互沟通的机会,又让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倾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作为一种习惯的养成,仅仅靠语文一门学科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责任田”,要做好、做细,我们更应承担起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编 刘宇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倾听可以说是表达与交流的前提,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居首位,这也说明了“听”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把倾听落到实处呢?
一、排除干扰,奠倾听之基
培养低段学生的听课习惯,首先要“净化环境”,消除影响学生听课的不良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大,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多种功能的文具盒,琳琅满目的文具等都有可能成为干扰他们倾听的不良因素。好奇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摸一摸这些心爱的文具,爱玩的学生会把它当玩具不停地摆弄,女孩子可能会偷偷地闻一闻那些有香味的橡皮……还有衣服上的小饰物,课桌里的水杯,甚至连我们插图繁多的课本,这些物品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听课习惯。针对这些因素,下课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课前准备的方法:摆放好桌椅;文具要放在文具盒里;语文书、课堂作业本摆在指定位置;与学习无关的物件都必须放入抽屉,如果楼层较低的班级,还可在窗户上贴上半透明塑胶纸,用来隔绝操场等活动场地的干扰。通过这些手段,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二、巧设情境,入倾听之态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倾听的感觉、倾听的状态。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策略可以使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从而触动学生有所思、有所想,让学生人人有话可说,也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留下更大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身边有哪些植物?然后创设情境,播放植物传播种子的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植物。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除了录像里介绍的植物以外,还了解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一种植物,向组里的同学介绍它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再进一步提出要求:同学讲的时候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因为动机来自生活需要,内容是学生们想介绍和了解的自己喜爱的资料,录像呈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倾吐的冲动与交流的欲望,他们自然也就能用心倾听。
三、谈笑释疑,明倾听之理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听说能力显然更为重视,在每册教材中都会安排“口语交际”板块,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对倾听习惯的实践有所成绩的时候,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教材中没有安排过的口语交际课——“你会听吗?”围绕“为什么要仔细倾听?”“怎样仔细倾听?”这两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总结出倾听的标准和具体的要求(见下表),贴在教室显眼的位置,让学生可以经常地去参照。
四、套餐巧搭,促倾听之质
倾听是需要精心培养的一种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心志活动。影响和决定倾听质量的因素和条件有:指向性是否明确;内容的关注程度如何;能否正确有效倾听。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我们要给学生具体的思维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必会认真倾听,并根据要求学会有目的倾听的方法。不然,仅凭一张表格,提几个要求是远远无法达到目的的。下面推荐几种与倾听相适应的搭配形式,供大家参考。
套餐一:听+记
“听”和“记”的组合像是一份“开胃小菜”,要常规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举个例子,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行了三分钟的短时听练。
师:同学们,马上就要上课了,我们先来做个快速记忆的游戏,准备好了吗?老师有一组词语,听我说两遍,请同学们仔细倾听,有序记忆,看看你能记住几个!(内容略)
生1:我全记住了。
师:你呢?
生2:我记住了三个。
师:好,记住三个的同学先说,全记住的同学之后说。其余同学仔细倾听。
师:你听得真认真,而且按顺序全说了出来,你用什么办法记住的呢?
生3:我觉得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一个人的外貌、衣着的,我边听边联系一个人,就能全记住了。
师:他的办法还真不错!同学们,倾听、记忆也有一定的方法哦!
这位教师采用了一种费时少、效果好的倾听识记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养成了在听的同时有意识地识记重要的内容的习惯。这样的训练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听的能力必然得到增长,记忆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同时听的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套餐二:听+思
“听”和“思”的组合在语文教学中是“家常便饭”,几乎没有一节课不在使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与教师、同伴进行思维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让倾听的内容有了生成性。例如,我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就有这样的互动活动。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段话,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象,我们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触到了春姑娘的什么?
生1:我看到了小草已经发芽了、花儿开了、柳枝绿了、溪水解冻了、鸟儿们飞回来了。
生2:我还看到了桃花、杏花开了,小朋友们在春天里放起了风筝,他们可开心啦!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锐利!
生3:我听到的是春风轻轻的呼吸声。(你说得太棒了)
生4:我闻到了花儿、草儿、树儿们散发出来的春天的香味儿。
生5:我触到了春天的柳枝、溪水、花草们,还有春天蒙蒙的细雨。(说得真不错)
生6:老师,春风轻轻吹到我的脸上,让我触到了她。
师:(欣喜不已,不自觉地笑开了颜)你说得棒极了,比老师聪明、厉害多了,真佩服你!同学们,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吧!
套餐三:听+说
“听”和“说”的组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豪宴大餐”。学生听得认真、想得深入、说得精彩,都在这里可以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这么说,“思”是“说”的前奏,“说”是“思”延续。学生只有真正懂得了认真去听,仔细去思,才会有精彩的言论。
套餐四:听+评
“听”和“评”的组合,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像一块“甜点”一样,越来越受大家青睐。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总是被默认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呢,只能稳稳占据着客体的地位。殊不知,让学生也来参与评价,也是提高倾听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环节都可以融入生生互评的内容。例如,在通读课文的设计中,教师在指名学生朗读的同时,就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倾听,边听边做记号,听完了以后来评评发言者读得怎么样。这既给了学生之间一个相互沟通的机会,又让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倾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作为一种习惯的养成,仅仅靠语文一门学科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责任田”,要做好、做细,我们更应承担起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