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杰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2011版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有写话教学了,从让学生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到三年级开始就有整篇文章的写作任务。可见,写作教学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是何等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学生作文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内容空洞。这不仅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利,而且使作文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为了改变现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让学生观察、感知生活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作文是学生对自己周围事物或自己亲身感受的一种记录。要想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教师就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积累材料的过程,感受社会的过程。小学生缺乏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正确认识,写作文生搬硬套,没有真情实感。如一次写《我的妈妈》一文,大部分学生都是围绕自己生病了,妈妈如何无微不至的关心来表现妈妈的爱。我看后,对他们说:“难道只有你们生病了妈妈才爱你们吗?”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妈妈。最后,有的学生写道:“妈妈为了让我吃好吃的,穿漂亮衣服,她自己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她的棉袄已经穿了三年了。”有的学位生写到:“由于我的胃不好,所以无论严寒酷暑,在我上学之前,总能吃上妈妈一大早为我准备的早饭。”这些真情实感地流露,是学生亲眼所见,才会有活生生的形象,这样写出来才会感人。
因此,上学路上和放学以后就成为学生观察体验生活重要途径之一,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路上的人和事物,把所见的有特色的或触动心灵的情景记下来。然后,我让学生利用晨读时间或者下午活动课时间讲讲“当天见闻”。这样学生就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也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有时,我就带学生一起去参加义务劳动,到敬老院打扫卫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劳动的兴趣,利用这样的机会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劳动的过程,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等。我还会带学生去参观信安镇龙泉古寺听老人们讲以前的故事,让学生观察体验老人们讲故事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并学习从故事中感悟道理。我也会带学生到田园里去观察农作物,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抓住农作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特点……学生通过取材、思考、表达,把对家乡的爱表现在习作的字里行间,获取了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
二、从阅读中吸取、积累材料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中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积累。读书可以丰富学生书本以外的知识,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不断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储备知识,然后做到厚积薄发。新授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与形式,采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学习写人、写事的写作方法;教学《长城》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写作顺序及联想的写作方法。
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不仅仅只局限于教科书,还可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博览群书。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
三、从聆听中感悟,激发表达意愿
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学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写的作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就很自然地把一些不通顺的语句不由自主地改正过来,并且在表情达意方面也会有改进。而聆听者也会从中有着自己的想法,如换做自己应该怎样表达文中意愿,最后他们会交换意见,把文章做得精益求精。
一次,一个学生因为和家里人闹矛盾离家出走住到亲戚家,晚上睡不着时,看到外面的路灯想起自己妈妈,有感而发写下一篇作文,把自己感动得流下眼泪,第二天就回家了。他作文中写道:“外面感觉寒冷极了。那两排放着寒冷光芒的路灯,不觉得孤单吗?你们不觉得累吗?你们是不是也想家了吗?妈妈是不是也没睡,她那么辛苦地养育我,可是我却不懂得珍惜。妈妈,我错了!”当他读到这里时学生们都被感动了,纷纷拿起笔来抒发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和改正的理由和决心。
还有一次,我教学生作文《我最喜欢的水果……》时,一个学生口头作文说道:“我喜欢的水果是苹果,因为它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另一个学生马上想到自己爱吃柚子,理由很简单因为它不但营养丰富,还有药用……此外,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作文,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感受生活、阅读生活、记录生活,抒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描绘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学生写出的作文才会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