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贵周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的,写作是这四种能力的最高层次。目前许多学生写作能力较差,因此,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便成为语文教学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谈三方面意见。
一、积累素材
1.语言积累。语言积累越丰富,语言文字应用的范围就越广,运用条件就越好。相反,如果一个人语言贫乏,语言感受能力很差,语文知识薄弱,那就谈不上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无法指望语言文字运用范围能有多广。比如说:某人所掌握的词语只能局限于家庭生活,或在某一狭小区域所用,那么他进入社交场合就找不到准确得体的词语来应对,难免出现搭配不当,辞不达意的状况。有了丰富的语言,才能准确地表达情意。语言积累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如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名言警句等。只有到生活中去积累语言,才能在写作中文思如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词汇积累。学生常常在写作时把工具名称、人名、地域名称、中药材、果实名称等写错。学习阶段要把每一个字、词,记准,记牢。对古代成语和典故在记住的同时,还要正确理解,对文言文中实词、虚词、名言要灵活运用,字词认识理解多了便不会出现错别字和成语运用不当笑话。对一个词要举一反三,精析细讲,做到准确无误。做到这些并非一日之功,在于长期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动笔、勤动脑。
二、通过阅读,培养写作兴趣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获得知识和写作技巧的主要方式。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打好坚实的基础,在阅读中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积淀知识,开拓思路,提高素养。初学者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内、课外相结合。尤其是讲到名篇精段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分析中心、条理、语言特色。学生领会了文章妙处便能学以致用,在阅读过程中不要只看故事,而要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读到妙处要做笔记,阅读后写出心得。还可以和同学们交流,发表各自观点进行讨论。
怎样才能把阅读和培养写作兴趣有机结合起来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影响求知动机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最好的老师,又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因此,教师要先培养学生兴趣,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引导他们先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要保持写日记好习惯,保持一周写一篇文章,一月写一篇评论。对阅读过的文章加以剖析,在班级里演讲、辩论,并编成故事表演,逐步培养兴趣,充分调动读书积极性。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情境,留下悬念,让学生去探索,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争着读。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课件更加强感性认识,刺激学生求知欲望。并且还要使学生带着问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时教师及时引导。由兴趣变成自发,使他们乐学、会学、能学会。教师设计一种策略,让学生感到有自豪感和荣誉感,只有这样才能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三、创新与审题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从命题到文体都有诸多条框束缚,加之教师的程序化引导,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积极性,使学生的文章老气横秋,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差异,更无创新之言。作为主体的学生被客体的教师设计着,他们信息库中大量原材料被禁锢,笔下却写着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的八股文。
学生写文章时先审题,要明白题目所表达含义是什么?要求写成什么体裁、字数多少?用哪些素材和修辞手法去表达主题,特别注意抓题眼、理要点。尤其是给材料或图片作文,要读懂提供的文字材料或图片内容,仔细辨析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分析材料中的图像哲理,并把这些材料辨析,找出精髓和关键语句,做到有的放矢。还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仔细辨析区分异同,找出共同点和异样处,注意材料的倾向性,找出写作切入点。这些定了以后,就可以放开思想去做。文章是社会的反映,是时代音符,选题应紧跟时代步伐,摸准脉搏,唱响时代主旋律,文章写出来起到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下笔时要选好角度,找好切入点,小材料反映大问题,要选社会热点、难点、焦点之类材料,这会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做到论点鲜明,论证有力。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教师已不是知识垄断者,而是学生走进知识殿堂的引路人。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时间和空间,要发挥自己长处和观点,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以激趣为基础,以自主为核心,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教师要让学生能想、敢想、善于想,给他们创造想的条件,启发、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敢于质疑,以激发其创新意识。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体现自主创新意义,写作要创新,在创新中写作。
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之功,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循序渐进。要先练基本功,使学生认识并能写对每一个汉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尊重个性发展,多鼓励、勤检查,逐步使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格素养。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