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虹 陈艳丽
摘要:目前,各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文化产业门类之一的旅游业出现了与现代农业融合的态势,乡村旅游业正是这种融合的产物。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一次战略性调整,它给农村、农业、农民带来的是深层次的影响。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业;文化产业
一、农村产业结构状况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农村产业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农村工业、第三产业农村服务业组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三者之间及其各自内部不协调的地方进行调整,以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总的来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1)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大,而农业中种植业比重偏大,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比重偏小。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过大,经济作物比重小。(2)农业生产中,地区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特色经济不突出,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农产品品种、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农产品大路货多,专用品种少,名优产品、特色产品比例低,农产品销售不畅。(3)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即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比较低。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商业、运输业、餐饮业等服务业,开拓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目前,各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农村文化产业成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
2004年国家统计局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其实,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文学艺术、广播影视业、文化教育业、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体育竞技业等在内的广大的产业系统,是公认的21世纪最有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的过程。河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且区域分布广泛。历史文化资源有:人文三祖文化、燕赵文化、西柏坡文化等。在河北这块古老的大地上,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魏县剪纸、易水古砚及衡水内画鼻烟壶等中外闻名。民俗文化有:安新高跷、昌黎地秧歌、皮影、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据统计,河北省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4个,新兴艺术品种76余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76处。这些文化资源涉及区域广泛,内涵深厚,大部分沉淀于河北农村,它既是河北延续至今的血脉,也是河北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肥沃土壤。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和农村发达的文化产业。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一些大城市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目前,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即文化产业与农业出现了融合的态势。文化产业的门类之一旅游业与现代农业间的融合正在成为时尚。乡村旅游就是这种融合的产物。
乡村旅游也被称作休闲旅游农业,它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业生产和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体验、娱乐等多项需求的农业经营形态。
我国的乡村游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首先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市场空间。2005年底,我国城市人口达到了5.6亿,也就是说13亿人有43%生活在城市。面对城市的喧嚣,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人们向往农村幽静的生活,清新的空气,希望回归大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乡村游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城里人回归自然的心愿。快速发展的经济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不断提高,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休闲时间的增加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时间保证。据统计,我国公众普遍享有国家的法定假日全年114天(含周六、日),加上国家正在倡导推行带薪休假制度,我们将有更多的时间休闲。休闲时间的增加,为乡村游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保证。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几乎村村通公路。目前,城市私人轿车的保有量迅速增加,很多人习惯自驾车出游。便捷的交通为城里人到附近农村观光休闲提供了条件。正因为如此,我国的乡村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河北省已有252个乡镇、1400多个村开发了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65亿元,分别占全省旅游收入和收入总量的36%和11.7%,带动就业26万人次。
乡村旅游是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产物。它融农业生产、观光、参与、体验、品尝、购物、娱乐、度假为一体,连接了城市和农村,激活了农村和农业。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不长,也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必须看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一次战略性调整,它给农村、农业、农民带来的是深层次的影响。
三、乡村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突破了原来纯农业的、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关联性的综合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要满足消费者观赏、购物、参与、娱乐、住宿、餐饮、交通等方方面面的需要,要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往往被赋予文化内涵。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农民会提供具有独特民俗民风的文化旅游产品;会把当地的初级农产品转变为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乡村旅游的开发必然要求农村道路和交通工具等农村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因此,乡村旅游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商业贸易、通讯、餐饮、娱乐、产品加工、工艺品制造、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即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村工业、运输业的发展,也因此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更加协调发展。乡村旅游业为当地农民与外界游客提供了交流平台,农民可直接了解游客的消费偏好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避免了农作物种植的盲目性,增加了农产品的特色化。长沙市千龙湖生态休闲度假村是湖南省著名的休闲农业企业,它与周边农民实行订单种植,发展无公害蔬菜、西瓜、果木基地2000多亩。在它的带动下,周边开了8家农家饭庄,新增客货运输车辆80多台,还出现了菜油加工等企业,2007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多元。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原来比较薄弱的农村服务业、加工业的发展。
2.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发展乡村旅游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国有近5亿农村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走出农村到城市打工,但到目前为止,农村还有1.5亿就业很不充分的劳动力。让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了餐饮、住宿、商业、娱乐、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提高了非农收入。据统计,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为1000个农民家庭增收。乡村旅游使单一传统的农业模式向集生产、加工、旅游、观赏、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比如,田园农业休闲模式,它增加了一般农产品不能实现的观赏、娱乐附加值,因而获得了以前没有的高额的经营收入。一般来说,乡村游项目可以利用已有的果园、林地、牧场等改建成各种农业观光项目,建设成本较低,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资源开发难度小,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3.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长沙大明山庄通过引导周边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的种养基地,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乡村旅游建立在花卉和蔬菜等特色农业基础上,带来了区域农产品的特色化。在经营过程中,采用了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的方式,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饮水、道路、卫生条件等比较差,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之一。乡村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原生的乡村生活和环境,包括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乡村风貌、农业生产、文化风俗、乡村土特产等,还需要宾馆、旅行社、交通、通讯、电力、商业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初期的乡村旅游可突出原生态,少投入,逐渐积累资金。乡村旅游的高回报率可在不长的时间内缓解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然后在客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进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提高农民收入,还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些地方政府为借乡村旅游,加大新农村建设,还制定财政支持政策。如“长沙市黄兴镇近年累计投放资金100多万元,整修入户道路,修建高标准厕所、垃圾站、停车场,极大推动了当地农家乐示范区的发展”。长沙市大明生态休闲山庄积极参与当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出资建立了村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工程和自来水管道工程,显著改善了村基础设施条件。因此,乡村旅游对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
5.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现代农民。一些省市成立了休闲农业协会。行业协会一般开展信息交流、管理咨询、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乡村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人员,素质比较低,缺乏管理经验、服务意识。通过协会、政府相关部门的培训,可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懂市场、有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通过乡村旅游,村民和城市居民接触、交流,有利于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了解市场需求。所以,乡村游提高的不仅是农民的收入,还有农民的素质。
总之,文化产业门类之一的旅游业正在与现代农业走向融合。乡村旅游业正是这种融合的产物。乡村旅游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和潜力,最有深远影响的产业。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完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同时提高了农民素质。乡村旅游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汪虹、王丽玲,《循环农业理念下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J],《农业经济》,2012.4
2.郭玉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7.9
3.柳敏河,《河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及模式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0
4.王帅帅、刘晓东,《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4
5.吴冬霞,《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乡镇经济》,2007.3
6.农业部乡镇企业局,湖南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基金项目:
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速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变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HB13JJ051)相关成果。基金项目来自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公室。
作者简介:
汪虹:女,1964年3月出生,籍贯:河北省乐亭县,学位: 历史学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陈艳丽:女,1963年9月出生,籍贯:河北省乐亭县,学位 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文学。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