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磊+赵佳颖
摘要:
基于低碳循环经济,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切实解决其发展动力问题。基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低碳循环经济内涵的再分析,对当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动力问题相关研究展开述评,并进一步从动力源和动力机制的角度建立动力分析结构,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低碳循环经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源;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1-0005-04
1 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低碳循环经济作为全新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各行各业乃至社会各界的积极回应。基于低碳循环经济,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一方面要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空间格局与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要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能、降耗、减排,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低碳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由经济、社会、技术、文化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演进有赖于动力的持续获取和稳定支撑,因此,就有必要从经济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出发,对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动力问题予以研究。实施、推广低碳循环经济,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无论从企业层面、区域角度,还是从全社会范围,都必须切实解决其发展动力问题。
现有文献资料检索结果和部分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践的分析结论显示,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人们大都对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技术给予了充分甚至过分的肯定,众多学者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内涵、实践模式、评价体系等角度作了大量的研究和考证,而对其发展的支撑点——动力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这也成为低碳循环经济轰轰烈烈发展表象背后的隐忧。
2 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与低碳循环经济的内涵
2.1 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相对概念,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从概念上讲,实体经济指的是社会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体及其活动,其内涵是以非资本化定价方式形成的价值系统及其行为方式。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涵盖第一、二、三次产业,包括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的绝大部分产业,不能简单地把实体经济理解为制造业,因为现代服务业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经济的转型时期,作为社会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实体经济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压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为中国实体经济未来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所谓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指的是对应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根据新的经济增长目标要求,对经济体中的实体经济部分所作出的必要性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形式转变与升级、内容扩充与更新,目的在于解决实体经济长期发展面临的方式粗放、产能过剩、创新不足等问题,促成实体经济的理性回归与发展,推动企业新一轮变革,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和水平,促进经济进一步繁荣。
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根基,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要统筹兼顾,既要做优农业,也要做强工业,更要做实服务业,实现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实体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中作为创新驱动器和就业容纳器的中坚作用。
2.2 低碳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见诸英国能源白皮书《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其后这个提法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简单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多种渠道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利用效率,建立一种限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经济,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于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通过不断循环和重复,合理、高效、持久利用物质和能量,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上,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低碳循环经济是将低碳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结合起来考虑,其理论基础源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内涵,兼具二者之义。虽然目前就低碳循环经济的提法尚有争论,其概念也还没有统一、权威的界定,但在学术界其涵义却已不言自明,归于一致,即低碳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能源利用的减量化、高效率、再循环,同时注重替代能源、新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减少碳排放。在本文中,将沿用低碳循环经济这一提法展开相关分析。
3 基于低碳循环经济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分析
3.1 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仔细查询,当前基于低碳循环经济展开的研究相对有限,如王宁(2010)从低碳循环经济的角度论述了新疆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途径;郑少露(2010)构建了融合低碳循环经济理念的规划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杨晓青(2011)着重分析了德国低碳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对我国的启示等。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为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问题提供支撑:一是低碳经济研究。包括: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评价体系及区域低碳经济建设等内容。二是循环经济动力问题研究。包括:循环经济发展动力来源、动力机制构建等内容。上述研究进展述评如下:
在低碳经济研究领域,从国内研究进展看,邢继俊(2007)最早对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内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若干可能途径。此后,众多学者如冯之浚(2009)、方德巍(2010)、范远江(2010)、周宏春(2012)等就围绕国家、区域或是行业层面展开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随着对策分析系统化形成“模式”,付允(2008)开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方向、方式和方法;侯军岐(2010)则具体给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可采取的技术带动型、资本推动型等八种模式;张玓(2011)基于碳基金视角、罗友花(2011)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做了创新研究。王海霞(2010)、刘鸿渊(2011)、黄林秀(2012)等也或从区域,或从行业层面做了类似的发展模式分析。在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领域,胡大立(2011)从低碳经济内涵及产业链路径出发,构建了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何跃(2012)运用自组织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进行了效率分析;阳玉香(2012)将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综合评价了30个省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马军(2010)、冯碧梅(2011)、杨颖(2012)等构建了基于城市或是区域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在区域低碳经济建设领域,相关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从区域整体入手“演绎”,由一般到特殊,实现区域整体低碳化,如胡剑锋(2012)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给出了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及实施方案;一是从区域重要结构如建筑、交通、社区等入手“归纳”,由特殊到一般,通过局部低碳化带动整体低碳化,如王家庭(2010)从城市规划、生活消费等方面提出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应对措施。endprint
在循环经济动力问题研究领域,早期的研究如邓如辛(2005)、Donald.Huisingh(2006)从循环经济战略选择的动因角度推演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近些年的研究可归纳为两个主要方向:一是侧重对循环经济动力源进行分析。如从政府、企业、公众的角度或从政府、市场的角度出发论述循环经济发展动力。左铁镛(2006)认为,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需要政府推动、企业配合和公众参与,三者各司其职。Strebel.Heinz,Posch.Alfred(2004)、耿永志(2006)、陈自芳(2007)、李冬(2008)、艾良友(2010)、周宏春(2012)等也分别从各自角度做了类似的阐述。二是从整个循环经济系统的角度构建动力机制。如王朝全(2006、2008)将循环经济动力机制具体归纳为经济利益驱动、社会需求拉动、技术进步推动、政府支持促进机制四个方面;肖华茂(2008)从内在驱动力和外部约束力的角度分析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王洪军(2009)基于利益驱动、政令推动和社会心理推动的动力机制,提出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段学慧(2012)论述了围绕产权激励、价格激励、财政政策激励、行政激励的经济利益驱动机制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学者选择特定的切入点展开分析,如向宏桥(2007)认为产权缺失造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设计一个企业能够因循环经济而盈利的产权制度体系是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核心动力机制的关键;姜国刚(2009)论证了循环经济演进的动力机制系统结构及其驱动力机理,提出了循环经济内生演进的系统结构。
研究发展动态表明,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问题上,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将研究视角放在了该基本理论框架之上的经济活动主体及其有意识的经济行为上,分析如何从特定的经济主体出发,识别、激发、获取有效的经济行为并使之作用于特定的经济系统,从而推动低碳循环经济的有序发展,促成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质上,这一方面必然会涉及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动力来源问题的分析,同时也应该包括关于动力源主体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形成并传递动力等问题的研究。从目前来看,上述问题的研究虽初具雏形,但尚未形成一个严谨、完整的体系。下一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即是基于此,在进一步深化低碳循环经济动力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强调付诸应用、实践检验。
3.2 动力分析结构
动力泛指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推动力量。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基于上述研究进展,关于低碳循环经济视角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系统的动力问题分析,可从动力源和动力机制两方面予以展开。
3.2.1 动力源
动力源是推动系统发展演进的动力要素的来源,它能够产生并传递促进系统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低碳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自然无法脱离“市场”游戏规则,会受到市场作用的影响与制约。一般来讲,在市场这一交易平台上,供给和需求双方共同构成市场主体。其中,企业是供给一方,公众是需求一方,外加政府在平等参与市场活动的同时负有监管与调控职责。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是能够通过价格、成本、利润等经济指标向市场上的供、需双方传递信息、提供激励,从而影响并决定其最优经济行为的选择与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的偶然失灵与无效也决定了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的不可或缺性。如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在环境、生态等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就要求政府干预成为解决关键。所以说,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市场和政府是主要推动力量,市场上的供、需双方——企业、公众,加上政府部门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动力源(图1)。
(1)企业。
微观上,企业是转型与升级的主要实施载体,是低碳循环经济动力产生的直接、有效来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的提升,企业固有责任开始从经济范畴更多地延伸到社会、环境范畴,这就需要企业从道德、能力层面,对上述责任做出承诺。那么,到底是选择粗放式经营还是低碳、循环式生产,形式上虽然依附于企业的经营理念,而根本上则还是取决于哪种方式能够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最优化。基于最大化利润的企业目标的理性设计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
(2)公众。
公众是市场中的需求方,公众消费模式对于市场供给导向、政府政策取向乃至经济发展走向有着深刻的影响。推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在公众认知及实践方面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支持,吸引公众的广泛参与,帮助其逐步树立可持续绿色消费观。绿色消费模式的转变,既能有效引导绿色生产、推进企业绿色化转型,又能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拉动需求,它不仅是构筑低碳循环经济系统的重要环节,也是带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
(3)政府。
事实上,实体经济不会自动地转型升级,低碳循环经济也不会自发地发展起来,而必须要有政府的推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最主要职责是“规范”和“引导”。也就是说,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度安排规范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同时也能通过激励性、惩治性措施引导其发展方向。为此,政府必须主动承担责任,充分发挥其法律规范与约束、政策指导与支持、舆论倡导与监督职能,以积极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推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3.2.2 动力机制
低碳循环经济的动力源是整个经济系统获取动力并得以运行的必要前提。为了达到低碳循环型经济系统有效运转的目标,企业、公众、政府这三维动力源必须建立起彼此合作互利的关系,形成一个互为条件的整体,这即为动力发挥作用的方式、路径即动力机制问题。举例来讲,在这三者的相互作用中,企业和公众首先要通过市场纽带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形成共同推动低碳、循环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而政府与企业、公众之间也要通过制度约束与政策促进,环保经营和绿色消费等方式形成相互制约,影响并决定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市场行为选择,从而实现既定目标。endprint
动力机制分析基于上述动力源分析,从动力源主体政府、企业、公众以各自利益为导向、以互利关系相联结的角度出发,建立包括需求、效益、技术、制度四维动力要素的,兼具内部和外部效应的政府推动、企业配合、公众参与的动力机制体系。
(1)需求拉动。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追求自身生存质量时,开始逐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生态环境的改善上,“环境友好型”偏好越发演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消费者这种内发的需求在市场上行使“投票权”,能够引导供给的方向,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当然,作为政府来讲,为了树立正面形象,增加执政收益,也会有动力按照民众的需求导向倡导低碳循环经济,促成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总之,公众和政府的强大社会需求会通过需求拉动机制作用于经济系统,形成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根原动力。
(2)效益驱动。
企业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被定位于实现最大化利润,这就要求企业尽可能削减成本、提高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所带来的“低能耗、高效率、少污染”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绿色消费理念下良好的生态环境日趋成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也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收益。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目标,低碳循环经济提供了企业做出抉择的利益基础。效益驱动机制给企业提供了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多种利益选择,是企业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内在驱动力。
(3)技术推动。
技术进步本身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早已被实践广泛证明,实践低碳循环经济,最不可或缺的恰恰也是技术上的支撑。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推动低碳循环型发展,要实现的是低投入、高利用、少排放目标,在技术上就要有保障,技术水平达不到,一切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效;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才能实现工艺改进、流程再造、合理布局,达成既定发展目标。成熟、先进的低碳循环型技术联结的是经济系统演进的核心要素,发挥的是第一生产力的示范作用,技术推动机制注定能对低碳循环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4)制度促进。
低碳循环经济涉及面广,从观念到习惯、行为,从生产到流通、消费,从个人到企业、社会,影响巨大而深远,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激励与约束、监督和保障,这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推动力。制度促进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公众也包括政府自身的经济行为,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功能、政策支持的激励功能以及公众参与的监督功能,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有效推动低碳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有赖于动力的获取和动力机制的形成,企业、公众、政府是三维动力源,需求拉动、效益驱动、技术推动、制度促进形成了四维动力机制体系。从本质上看,低碳循环经济的促进机制实际上是采用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关系的一种机制。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动力的产生、动力机制的形成不是自生、自发的,需要一个不断培育和优化的过程,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技术支撑、市场运作的良性运行机制是推动低碳循环经济有序发展,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张平.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N].人民日报,2012-01-30:7.
[3]王宁.低碳循环经济是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2):21-26.
[4]郑少露,吴仁海,阮文刚.基于低碳循环经济的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06):199-204.
[5]杨晓青,巩曰龙.德国低碳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与交流,2011,(05):84-88.
[6]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87-92.
[7]左铁镛.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6,(01):10-14.
[8]王朝全.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与制度设计[J].生态经济,2006,(08):56-59.
[9]王朝全.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德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03):116-120.
[10]孙磊,赵佳颖.论循环经济发展动力的来源[J].价值工程,2011,(02):131.
[11]杨晓龙.我国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2,(05):55-59.endprint
动力机制分析基于上述动力源分析,从动力源主体政府、企业、公众以各自利益为导向、以互利关系相联结的角度出发,建立包括需求、效益、技术、制度四维动力要素的,兼具内部和外部效应的政府推动、企业配合、公众参与的动力机制体系。
(1)需求拉动。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追求自身生存质量时,开始逐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生态环境的改善上,“环境友好型”偏好越发演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消费者这种内发的需求在市场上行使“投票权”,能够引导供给的方向,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当然,作为政府来讲,为了树立正面形象,增加执政收益,也会有动力按照民众的需求导向倡导低碳循环经济,促成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总之,公众和政府的强大社会需求会通过需求拉动机制作用于经济系统,形成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根原动力。
(2)效益驱动。
企业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被定位于实现最大化利润,这就要求企业尽可能削减成本、提高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所带来的“低能耗、高效率、少污染”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绿色消费理念下良好的生态环境日趋成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也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收益。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目标,低碳循环经济提供了企业做出抉择的利益基础。效益驱动机制给企业提供了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多种利益选择,是企业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内在驱动力。
(3)技术推动。
技术进步本身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早已被实践广泛证明,实践低碳循环经济,最不可或缺的恰恰也是技术上的支撑。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推动低碳循环型发展,要实现的是低投入、高利用、少排放目标,在技术上就要有保障,技术水平达不到,一切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效;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才能实现工艺改进、流程再造、合理布局,达成既定发展目标。成熟、先进的低碳循环型技术联结的是经济系统演进的核心要素,发挥的是第一生产力的示范作用,技术推动机制注定能对低碳循环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4)制度促进。
低碳循环经济涉及面广,从观念到习惯、行为,从生产到流通、消费,从个人到企业、社会,影响巨大而深远,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激励与约束、监督和保障,这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推动力。制度促进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公众也包括政府自身的经济行为,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功能、政策支持的激励功能以及公众参与的监督功能,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有效推动低碳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有赖于动力的获取和动力机制的形成,企业、公众、政府是三维动力源,需求拉动、效益驱动、技术推动、制度促进形成了四维动力机制体系。从本质上看,低碳循环经济的促进机制实际上是采用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关系的一种机制。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动力的产生、动力机制的形成不是自生、自发的,需要一个不断培育和优化的过程,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技术支撑、市场运作的良性运行机制是推动低碳循环经济有序发展,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张平.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N].人民日报,2012-01-30:7.
[3]王宁.低碳循环经济是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2):21-26.
[4]郑少露,吴仁海,阮文刚.基于低碳循环经济的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06):199-204.
[5]杨晓青,巩曰龙.德国低碳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与交流,2011,(05):84-88.
[6]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87-92.
[7]左铁镛.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6,(01):10-14.
[8]王朝全.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与制度设计[J].生态经济,2006,(08):56-59.
[9]王朝全.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德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03):116-120.
[10]孙磊,赵佳颖.论循环经济发展动力的来源[J].价值工程,2011,(02):131.
[11]杨晓龙.我国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2,(05):55-59.endprint
动力机制分析基于上述动力源分析,从动力源主体政府、企业、公众以各自利益为导向、以互利关系相联结的角度出发,建立包括需求、效益、技术、制度四维动力要素的,兼具内部和外部效应的政府推动、企业配合、公众参与的动力机制体系。
(1)需求拉动。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追求自身生存质量时,开始逐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生态环境的改善上,“环境友好型”偏好越发演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消费者这种内发的需求在市场上行使“投票权”,能够引导供给的方向,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当然,作为政府来讲,为了树立正面形象,增加执政收益,也会有动力按照民众的需求导向倡导低碳循环经济,促成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总之,公众和政府的强大社会需求会通过需求拉动机制作用于经济系统,形成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根原动力。
(2)效益驱动。
企业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被定位于实现最大化利润,这就要求企业尽可能削减成本、提高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所带来的“低能耗、高效率、少污染”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绿色消费理念下良好的生态环境日趋成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也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收益。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目标,低碳循环经济提供了企业做出抉择的利益基础。效益驱动机制给企业提供了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多种利益选择,是企业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内在驱动力。
(3)技术推动。
技术进步本身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早已被实践广泛证明,实践低碳循环经济,最不可或缺的恰恰也是技术上的支撑。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推动低碳循环型发展,要实现的是低投入、高利用、少排放目标,在技术上就要有保障,技术水平达不到,一切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效;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才能实现工艺改进、流程再造、合理布局,达成既定发展目标。成熟、先进的低碳循环型技术联结的是经济系统演进的核心要素,发挥的是第一生产力的示范作用,技术推动机制注定能对低碳循环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4)制度促进。
低碳循环经济涉及面广,从观念到习惯、行为,从生产到流通、消费,从个人到企业、社会,影响巨大而深远,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激励与约束、监督和保障,这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推动力。制度促进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公众也包括政府自身的经济行为,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功能、政策支持的激励功能以及公众参与的监督功能,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有效推动低碳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有赖于动力的获取和动力机制的形成,企业、公众、政府是三维动力源,需求拉动、效益驱动、技术推动、制度促进形成了四维动力机制体系。从本质上看,低碳循环经济的促进机制实际上是采用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关系的一种机制。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动力的产生、动力机制的形成不是自生、自发的,需要一个不断培育和优化的过程,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技术支撑、市场运作的良性运行机制是推动低碳循环经济有序发展,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张平.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N].人民日报,2012-01-30:7.
[3]王宁.低碳循环经济是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2):21-26.
[4]郑少露,吴仁海,阮文刚.基于低碳循环经济的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06):199-204.
[5]杨晓青,巩曰龙.德国低碳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与交流,2011,(05):84-88.
[6]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87-92.
[7]左铁镛.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6,(01):10-14.
[8]王朝全.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与制度设计[J].生态经济,2006,(08):56-59.
[9]王朝全.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德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03):116-120.
[10]孙磊,赵佳颖.论循环经济发展动力的来源[J].价值工程,2011,(02):131.
[11]杨晓龙.我国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2,(05):55-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