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神秘化的纪委更利于反腐

2014-01-20 14:36曹林
廉政瞭望 2014年1期
关键词:权威办案腐败

曹林

一系列“大老虎”的落马见证着反腐力度的加大,纪委这个过去在中国政治场中比较低调的机关越来越引人瞩目。不过在公众心中,一直以来纪委充满了神秘感。这种神秘,从官员落马后舆论对纪委办案的各种猜测可以看出。

比如前铁道部高官刘志军落马后,关于刘是如何被纪委“两规”的,坊间就有各种版本。一个最流行的版本就是:2011年2月,六朝古都南京的一家老牌五星级酒店,来了一群执行特别任务的警务人员,带走了下榻此地的一名半秃中年男子。人们并不知晓其身份,事后看新闻才得知:他是刘志军。

前国资委主任蒋洁敏被调查时,传说其早在中石油的位置上就被中央纪委“盯”上了,调其到国资委是为了调虎离山且不引起怀疑,好进行调查。

当然,这些都是以“小道消息”的方式传播的,很难有准确的信源和权威的回应。

有人说,中国最神秘的一个单位就是“相关部门”,而最多被以“相关部门”称呼的,就是纪委。另外,公众也不了解纪委的工作方式和办案流程,只能从一些官员落马后的公开报道中窥见纪委办案的一斑。

纪委的神秘性,从另一种现象也可以看出。常有骗子冒充纪委干部到地方诈骗,这种身份之所以“管用”,一来因为一些地方官屁股上不干净,做贼心虚,很容易被“纪委干部”的身份所唬住;另一方面就源于纪委的神秘性,工作方式并不那么公开透明,越神秘的身份越容易被人借用,也越难被查证。

纪委过于神秘,并不利于反腐败。反腐工作的特殊性,使纪委工作需要一定的保密性,否则会打草惊蛇。但很多神秘都是没必要的,过于神秘的纪委,既无法让反腐败以公众看得见的方式进行,还可能使这种反腐败的权力陷入腐败的怪圈。

舆论和公众曾经一度有一种抱怨,称感受不到纪委在反腐败上的作为,不少腐败案的曝光,似乎充满了偶然性,从车祸现场微笑的“表哥”杨达才,到一个个落马的“房叔”、“房嫂”。其实这些只是错觉,纪委在反腐败上做了很多工作,很多大案要案都是纪委在日常监管或巡视中发现的。据统计,百分之八十以上腐败案都是纪检监察机关查办的,网络反腐只占了很少一部分。但因为网络反腐的公开性和影响力,让公众错以为纪委是摆设。面对网络反腐的高度公开,纪委反腐也应該走上前台,在不影响调查保密性的情况下使反腐败以公众看得见的方式进行,让公众参与反腐并看到官方的反腐决心。权威不是通过神秘建立的,公开透明更能建立权威。

一些官员好像只有落马时才会怕纪委,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感觉到纪委的存在,也就是感觉不到“监督”的存在,感觉不到权力被约束。纪委的去神秘化,甚至就是让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变成一种看得见的、让官员时刻感受到的权力,官员才会有所忌惮。

当然,少数纪委官员腐败,也着实让人头疼。监督权变成了腐败的权力,陷入了“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腐败怪圈。国家审计署前署长李金华很明智,审计风暴提升了审计署的权威与公信力后,他一直忧虑于“审计监督别人,谁来监督审计者”。于是,他通过加大审计工作的透明性来解决这个问题。

近来纪委改革了巡视制度,向社会公开巡视组的人员组成、行踪及联系方式,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巡视结果;中央纪委和地方纪委纷纷开设了网站,及时公开纪委的工作尤其是腐败官员被查处情况;还有纪委举办开放日活动等,这些都是让纪委去神秘化的努力。这种公开不仅没有影响纪委的工作,恰恰提升了其权威性,至少举报腐败的线索增多了。

猜你喜欢
权威办案腐败
茶文化的“办案经”
女法官“马虎”办案,怎么办?
疫情防控与检察办案“两不误”——河北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无接触”办案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抢钱的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