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雯
文言文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当代青少年学生承载着弘扬中华文化的神圣使命。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不少学生提到文言文就两个字:一是“难”,二是“怕”。越怕越难,越难越怕,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早已消失殆尽,甚至看到文言文就头疼。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急功近利,在讲授文言文之初就要学生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弄懂弄通意义、用法、句读、句式。学生背不了、说不出,时间久了,学习文言文兴趣全无。二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毕竟区别较大,初学者由于文言知识积累较少,学习方法欠缺,半懂不懂,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学生正式接触文言文之初, 教师要戒除急功近利的心态,小心谨慎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降低难度,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主,尤其要上好初中文言第一课。
笔者在讲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篇文言文——《郑人买履》时,降低难度,化难为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欲望。
一、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借助已有体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应激发并保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郑人买履》是一则简短的寓言故事,学生很熟悉寓言这种体裁,而且也爱读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掩耳盗铃这些寓言故事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耳熟能详。所以我就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入手,在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准备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同学听。学生感到很容易,也很有趣。
2.设置趣味情境激发兴趣
“履”是一个文言实词,意思简单,就是“鞋”,对照书下注释学生都能知道,但是我还是在导入新课时故意卖了个关子,设计了一个谜语让学生猜:
稀奇古怪两只船, 没有桨来没有帆。
白天载人四处走, 晚上横卧在床前。
(打一日常生活用品)
学生联系所学课文很容易猜到是“鞋”,我顺势把“履”这个词介绍给学生,这样既让他们感到新奇,又强化了记忆。
3.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好处不言而喻,在教师范读后,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如学生跟读、齐声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正确的语气。如郑人“吾忘持度”的自言自语和懊恼,他人“何不试之以足”的疑惑和不解,郑人“宁信度无自信也”的无知和固执。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思,读出郑人的性格特点,读出文章的深刻寓意。
二、降低要求,化难为易
在首次备课时,我设计的学习目标之一是积累文言词汇,我把自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一股脑儿地罗列了下来:“履”“度”“操”“反”“遂”“宁”“其”“而”“之”“乃”等。为了让学生多积累,在学习第一遍时就要求学生掌握这么多实词、虚词的意思,学生感到困难,易造成学习时的挫败感。反复思考后,我降低了难度,结合书后的练习,重新设计了字词学习的目标,淡化实词、虚词等概念,努力让所学所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容易掌握 ,取而代之的是学习的成就感,成功的喜悦感。
在理解文章大意时,我也改变了原先要求学生逐句翻译的方式,而是改由教师来讲这个故事。我特意设计了几个错误之处,由学生指出。如:将“郑国人”译为“姓郑的人”,将“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译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自信”。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一读一译的模式,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来给教师纠错,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愉快。
文中“何不试之以足”是一个倒装句,但在讲解时为了降低难度,我翻译成“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和“为什么不试一试鞋的大小用脚?”两句,让学生说说哪句更好。学生很容易指出正确的翻译,教师顺势告诉学生翻译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而至于“倒装”这一概念性术语并不向学生强化,类似的句子出现多了,再慢慢渗透给学生也不迟。
三、必要的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遇到不懂的词怎么办?当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说出词语意思时,教师应予以肯定和表扬,表扬学生善于利用已有资源来学习,参照书下注释理解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若注释中没有还可以查《古汉语词典》帮助理解词意,或者根据语境大胆猜测词意,再根据课堂的讲解来印证自己的猜测,让学生在积极动脑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为日后的文言学习作好铺垫。教师万不可急功近利,致使学生产生畏难、畏学情绪。毕竟,教学本是一门“慢”的艺术,“等”的艺术。初中文言第一课——《郑人买履》,语文教师真的很有必要小心谨慎地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