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天津300451)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刘鹏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天津300451)
高等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工学结合,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努力,以服务地区经济建设为目标,从行业企业的需求出发[1],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逐渐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是基于该专业的改革成效,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和实效进行总结与介绍。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塘沽。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地域环境为学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也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学院设置最早的专业之一,作为学院改革试点专业“十二五”期间被确定为天津市特色骨干专业,十几年来,该专业以面向机电行业,服务滨海新区建设为己任,努力深化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彰显了骨干示范作用。
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项目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模式[2]。
十几年来,机电一体化专业坚持教学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深层次的教学改革为抓手,从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体系建设、学生能力培养等几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探索与实践,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是人才培养“双主体”模式(学校+企业),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3],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就有效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生、学生与企业的高度契合,追求一种应需而动、多元变化、协调发展的机制与环境。
2.1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记入国家战略后已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装备制造企业云集,机电一体化领域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根据对2011届、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大型国企占26%左右,民营企业占50%左右,三资企业占24%左右。主要从事的岗位有机电设备的调试与维护,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企业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产品营销等工作。
正是这些大的产业环境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机电一体化专业特别适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他们的做法是学生入学前三学期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公共学习领域进行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进行适度生产性实训用以体验“真实生产环境”;从第四学期开始实施“订单式”培养,企业进校园宣传,并通过笔试、面试、实践考核等方式进行双向选择组建“订单班”,然后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由企业专家和本院教师共同参与学生岗位技能培训。在第五、六学期结合订单企业根据制定岗位的计划,安排学生在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从而实现校企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2.2 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改革也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内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资格标准融入化、专业技能递进化”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置以工作岗位的任务为导向,将各岗位中共性的、基础的、相关的知识技能提炼出来,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领域和学习内容[4];以职业资格证为目标,将职业资格标准引入相关课程中;以递进式培养为手段,按照各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衔接关系由浅及深逐级培训。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5],确保实训学时占总学时比例60%以上,生产性实训占实训学时比例50%以上。
图1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到现在已经经历十几年,期间不断进行调研、分析、开发、实施、反馈、修订这一循环过程。例如,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种复合型高技术专业,专业知识涉及机械与电子两大学科领域,支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许多技术如自动控制技术(微控制器技术、PLC技术)、伺服传动技术(液压、气动、伺服电机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在日益涌现和不断更新。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需要在课程中体现出来,所以在这几年中我们先后增添或调整了相关课程,《PLC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Soildworks》《模具设计与快速成型》《CADCAM实训》等课程。再如对于机类课程,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金工实习、机械制造、机床道具夹具等知识综合为《机械制造工艺及实训》一门课,培养学生对典型零件加工及机床传动机构的识别、分析能力。对于电类课程,将《电工与电子技术》设为一门配合有习作实践的综合课,突出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和电力电子等知识点的掌握,并通过实践课的形式,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电工工具、常用仪表的使用、焊接工艺训练等。
2.3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学主要包含实验、实习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它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要重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扩大实践教学的领域,凡是涉及到实践教学都要有明确目标、训练方法、训练场所、考核办法等。该专业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实践与理论教学相配合,强调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创造条件建立教学工厂或教学车间,走产学结合之路,以现场教学为基础,以顶岗实习为特征,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设备性能,熟悉真实的工程环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另外该专业实践性非常强,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专业培养过程中,技能培训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的能力要求分阶段组织实施,并注意培养学生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实训教学的技能培养与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结合起来,成绩考核与技能等级鉴定结合起来。对于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依托行业和企业,在校外实训基地实施,这样就可以使毕业顶岗实习与预就业结合起来
改革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改革了“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广泛运用了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把主要真实产品、模型、视频动画等引进课堂,注重全方位教导学生。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在教学中我们还实行了实行分层次教学,相关课程开课顺序以及学生分配更加合理,更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愈加显得重要和迫切,故启动了“优秀教学团队”工程,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同时,广大教师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与危机感。通过认真地学习、研究和实践,提高了教学水平,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老师们积极参加教材建设和网上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出来一系列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有关项目教学的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推动了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十二”五期间该专业被评审为市级特色骨干专业,市财政、地方财政和学院共投资200余万元,增加了该专业的软、硬件建设,这样就便于他们更好的实现课程建设目标,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形成就业、招生两旺的局面,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学生一到企业实习,就被企业录用聘为正式职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尖子和技能高手,成长为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从2009年开始,该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95%以上。在近几年招生中,该专业连年完成或超额完成招生指标,每年新生人数在150人—200人。在全国职业教育招生处于滑坡的环境下,该专业的招生出现了“风景这边独好”局面。
总之,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实现与产业对接,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推动了我院类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可以为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1]翟明戈,郝爱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管理开发.2012(10).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汪睿,吴涛.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4]张洪涛.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化.2012(3).
[5]汤晓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2).
(责任编辑 孙胜文)
G712
A
1673-5382(2014)01-0039-03
2013-11-10
刘鹏(1972-),男,辽宁本溪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