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网 女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快速扩张,高职学生的校园消费成为学生家庭消费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高职学生的消费模式与其它群体不同:一方面,学生作为消费主体,消费观念不稳定,自控能力不强,冲动型消费容易产生,但经济不能独立,没有自己的固定收入;另一方面,随着信用卡、互联网、ipad 等现代消费平台的普及,校园里、网络中的消费诱惑逐渐增多,学生的消费结构日益多元化[1]。高职学生能否根据自身需要,从健康成长的角度进行理性消费,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研究高职院校学生校园消费的影响因素,2013 年11 月至12月对扬州职业大学在校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当时,该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4780 人,分布在76个专业,对这些学生,抽样发放了1500 份问卷,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各发放500 份,最终回收1356份,回收率90.4%,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并采用Eviews7.0 软件行统计和分析。
经过对1356 个样本的分析,从生源地来看,女生中,来自大城市的占11%,来自农村的占46%,来自中小城市的占43%;男生中,有24%来自大城市,43%来自农村,33%来自中小城市。被调查者大多是江苏本地人,这是由于同全国其他高职院校一样,扬州职业大学也主要限于江苏省内招生,尤其是作为公办院校,学费低廉,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生源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极少数学生来自河南、四川、内蒙古等中西部地区,女生90%来自东部地区,男生87%来自东部地区。
另一方面,从家庭给予学生的月生活费来看,月生活费为600 元以下的,女生为5%左右,男生在10%左右;每月为600 -799 元的,女生21%,男生为18%;800 -999 元的,女生28%,男生为29.6%;1000 - 1199 元的,女生33%,男生为28%;1200 ~1499 元的,女生8%,男生为11%;超过1500 元的,女生为5%左右,男生为3.4%左右。男女学生的生活费差异不是很大,月生活费800 - 1199 元的男女学生比重分别是57.6%、61%(见表1)。
表1 学生家庭给予的月生活费分布
校园消费的内容一般包括日常饮食消费、日常生活品、学习用品费、考证进修费、上网通讯费、旅游休闲费、交通费、交际费、服饰化妆费、其它等10 个项目[2]。根据调查,汇总出学生月平均消费情况(见表2),可见,学生消费中比重最高的是饮食消费,占44.01%,其次是服饰化妆费,占10.24%,最低的是学习用品费,占3.98%。旅游休闲费、交通费、交际费占的比重比较接近,分别为5.88%、5.72%、5.49%。对数据进行简单求和,取平均数,可以知道2013 年学生月平均消费1189.16 元。同时,学生的月均消费总额和在某些项目上消费分布极不均衡,调查发现,消费最低的仅307 元,最高则有3509 元,可见目前大学中生活费的高低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计算方差,发现学生在饮食消费、旅游休闲费和服饰化妆品费方面的支出差异较大,而在学习用品费、考证进修费、上网通讯费、交通费方面的差异不是很大。
表2 学生月平均消费结构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消费的因素众多,价格、质量、商品实惠与否等传统因素仍然主导着学生消费的动因,而网络消费、信用卡等正成为学生过度消费的重要推手,高职院校学习氛围不浓,跟风攀比、超前消费、追逐时尚、情绪化消费等消费观念与消费心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从表3 可以看出,与商品有关的价格、质量、实惠与否等传统因素对学生的购买意愿影响最大。其中价格影响最大,有32%的女生购买时首先考虑的是价格,男生则占30%;其次是商品质量,有29%的女生消费时受到质量影响,男生则相对不关心,只占24%;在注重商品的实惠性方面,男生高于女生,女生为25%,男生则27%;品牌方面,27% 的女生受品牌影响,而男生却有24%。女生消费对商品外观的注重程度高于男生,有22% 的女生受商品外观影响,男生只有15%。新型因素如商品的节能环保、生态健康等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大,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消费时,不会考虑这一因素,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收入水平不高,还停留在温饱阶段的消费层次。总体上说,高职院校女生消费更多的是注重商品的感性、品牌、外观,男生消费更多的是注重商品的实惠性,学生消费倾向总体比较务实、健康,受价格、质量影响较大,但很少考虑商品的节能环保。
表3 传统因素对学生消费的影响
网络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消费的便利化,助推了高职学生消费方式的多样化。高职学生用于网络消费的支出比例比较稳定,如2013 年扬州职大学生上网通讯费(包括网络游戏)平均每月85.36元。此外,网上购物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消费的重要方式,调查显示,女生网购的比例高于男生,经常网购、偶尔网购、从来不网购的女生分别为31%、61%、8%,男生则分别为25%、54%、21%。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使得信用卡业务也向高职学生群体延伸,目前本科院校,尤其是名牌院校,持有信用卡的学生比例一般在45%左右,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低一些,调查显示,2013 年扬州职业大学学生持有信用卡的比例达37.4%,超过44%的女生有信用卡,52%的女生有1 张,37%的有多张;男生有信用卡的占32%的,34%的有1 张,25%的有多张;女生没有信用卡的明显少于男生,女生约为56%,而男生超过68%。网上购物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购买欲望,大大方便了高职学生的消费,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由于网购不能看到实物,也产生退、换货等二次消费行为;信用卡为学生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网购与信用卡带来的大量消费信息、消费广告,诱惑学生超出自己的经济条件而过度消费、盲目消费。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消费总体上还是理性的,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的不多,在消费观念上赞成不浪费,但也不赞成艰苦朴素。调查中发现,赞成省吃俭用的,女生只有4%,男生有16%;赞成适当节约的,女生有88%,男生有78%;觉得节约已过时的,女生有8%,男生有6%,这是因为目前的在校高职学生均是90 后,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在生活费使用方面,多数学生吃光用光,调查中发现,月生活费基本有余的,女生为22%,男生为18%;偶尔有余的,女生为48%,男生为45%;不够用的,女生为30%,男生为37%。超过30%的学生都觉得生活费不够用,也许这是扬州这样的中型城市,消费水平并不很低的原因所致。在消费心理方面,多数学生轻学习、重生活,追逐时尚,情绪化消费,没钱找父母。如表1 所示,学生月服饰化妆费118.56 元,占总支出的10.24%,同时,月旅游休闲费69.43 元,占5.88%,这些时尚性消费超过了学习用品(占3.98%)、考证进修(4.48%),高职学生接受时尚性事物快,对商品品牌的追求日益提高。同时,受周围富裕同学的影响,往往会互相攀比消费,购物经验不足,往往会情绪化消费;高职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独立意识没有真正树立,觉得没钱找父母理所当然,当入不敷出时,只有少数学生会想办法“自己赚钱”,剩余的是向父母要或向别人借。
各种因素除对高职学生的消费产生影响,也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应该正确分析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角度对高职学生的消费给予正确引导,推动高职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要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文化,合理控制消费欲望,倡导简单纯朴的生活方式,反对铺张浪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拼搏毅力,增强高职学生步入社会所必需的抗挫折能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公民消费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反对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加强学生的消费荣辱观教育,使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建立消费与社会责任感的联系,确立俭而有度的消费意识。运用网络文化影响学生消费心理,网络文化对消费者具有重大影响,高职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最容易受传媒影响,因此,要运用媒体力量,宣传健康文明的消费信息,向学生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在引导学生消费方面,除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外,还要加强校园消费环境建设。首先,要利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进行高职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消费道德[3],学生树立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其次,加强校园心理咨询,高职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对社会变化较为敏感,易受舆论影响[4],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方面并不成熟,因此,学校必须从内因加强引导,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关注。最后,开展勤工俭学实践,通过勤工俭学,使学生切身珍惜劳动成果,体会到勤俭节约的作用,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疾苦,锻炼坚毅品格,提高忧患意识,通过这种有偿的助学岗位代替困难补助,避免学生滋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减少贫困生因补助可能产生的自卑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父母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应该让子女明确家庭经济条件和消费水平,关爱子女,不溺爱子女,正面引导学生的消费行为。对子女进行知足、报恩、尊重、博爱等感恩教育,让子女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的恩惠由衷认可。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子女的消费技能、消费习惯,使他们具备日常消费品的选择、使用、维修与保养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向学生渗透科学理财的观念,加强理财、预算等生存技能的培养和消费道德的引导,让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理财观念和消费习惯[5]。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要加强自我消费引导,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以学习为重,以提高知识技能和素质修养为重的大学生活观念,杜绝重物质、轻精神的不合理的消费结构[6];其次,要根据自身需要,量力而行进行消费,树立健康正确的交友观,不要误把请客、聚餐等作为社会交往、维系感情的唯一手段,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友方式;最后,学生要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兼职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在体验中感悟人生,反思自身思想,完善人格修养,抵制不良消费。
[1] 刘美平.高职学生消费观调查与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3(11):181.
[2] 刘喜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及市场开发[J].学术交流,2013(3):216 -219.
[3] 周中之. 消费伦理[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 刘峰,潘妤.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视域下高校理财教育探微[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1):72 -73.
[5] 于静.大学生消费调查及绿色消费观念引导对策研[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14):251.
[6] 梁前德.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消费的研究[J].江汉论坛,2009(8):131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