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连(江苏省泰州市高港中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是检阅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也可以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还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同时掌握一些读书方法,阅读能力也随之加强。朗读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方式。可见朗读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事语文教学这几年,我发现学生在朗读方面出现的共性——朗读不到位。大家都知道朗读的最好效果就是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有些教师直接要求学生通过抑扬顿挫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结果出现了拖长音、重音不准、尾音上扬等现象。其实朗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先读好字音,而后才是有感情。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中华汉字不仅字形优美,还有着特殊的音律美,这使我们的语言说起来琅琅上口。可是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不把汉字读错,发音就是正确的。其实汉字的音准和音律美还受到调值的约束,每个声调调值各不相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所以我在教给学生朗读的时候,总是先从字音抓起,要求读得准确,读到位,做到字正腔圆,而后才是读出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还让学生努力做到“五不”,即不添字,不落字,不读错,不回读,不读破。当然学生起初不能一下子做到不回读,不读错,我告诉他们读书的另一个要领就是“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这样才能读好。经过几个星期的训练,学生就初具朗读能力,丢字落字现象逐渐减少,朗读能力有所提高。在我们班,学生很少出现哼读、唱读、读破等现象,甚至在齐读时,也有了异口同声的效果。
学生对比较有浓厚的兴趣,我抓住这一特点,在朗读训练时,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采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如教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时,朗读“望长城内外”,将“望”换成“看”,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理解到“望”能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词人站得高看得远,表现词人居高临下的气势;而“看”是没有这种内涵的。通过比较朗读,学生们能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练,他们的语言领悟能力也提高了。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本人指导朗读《春》《荷塘月色》《济南的冬天》《绿》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时,边朗读边播放一些典雅优美的乐曲,像班得瑞的《清晨》《月光水岸》等,不仅能使人随音乐一起置身于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而且给人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这样做不但提高学生们的朗读水平,而且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也油然而生。
分角色朗读,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朗读兴趣。同时,学生们扮演各种不同角色,能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地体会文本中人物的内心感受,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本人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在课堂上表演,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又做评论家。学生们接到任务后对课文作了认真的研究,对人物的语言、性格进行仔细的揣摩,通过一番思考和练习,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小孩等人物形象在学生们的朗读声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整场表演赢得了一阵阵喝彩。在轻松的环境中,同学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加深了,效果也出奇地好!
朗读,不仅练习了普通话的发音,更重要的是习惯了普通话的语言组合规律,形成正确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说,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而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重视词句的理解和朗读,是培养学生读好课文的一块基石,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本人在教《变色龙》时,就设计了第一个教学环节: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过程中,态度一共有几次变化?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在学生们看到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来回六次“变化”后,进一步分析他“不变”的一面,使学生们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从而准确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二个环节:找出对军大衣的描写的句子。学生一边读句子,一边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变化,读出奥楚蔑洛夫是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具有统治者奴才的嘴脸。其实学生们能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跟他们的多次朗读密不可分。因为通过多次朗读,学生们的语感就能够自然形成。
在常态课中,我也坚持了这种做法,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融入到朗读中,词语读得有声有色,渐渐地学生就将读词时获得的语感用到了句子中,读句子也就有滋有味了。读得好了,学生就爱读,学生越爱读,读得就越好,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学生也就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讲究发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对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悉心揣摩,悟出美妙之外,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蕴含的意思,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本人在《沁园春·雪》一文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揣摩上阕所用的手法来感受祖国晴日江山的分外妖娆,从而体会作者对那片土地深沉的爱。在朗读下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学生们的情感达到高潮。“回首往夕,风流人物出生入死,换得中国新生;放眼今朝,风流人物无私奉献,迎来巨龙腾飞;展望未来,十年后、二十年后,风流人物应该是谁呢?”这个问题刚抛出,学生们立即大声地喊着是他们自己,那种“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气概得到很好的阐释。学生们因为把握了这首词的情感,再齐读课文时,他们吟唱出了词的大气磅礴,唱出了伟人的抱负,更唱出了他们对未来的无比自信。能有这样的效果,都要归功于学生们在朗读时对这首词情感的把握,自然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朗读有益于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学生们通过朗读能够捕捉信息,摄取知识。当学生在朗读中获得的大量知识在心中积淀后,他们的理解力、感悟力自然会越来越好,阅读能力也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