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者可以休矣

2014-01-20 16:34王萃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盲从一节课新课程

王萃

丰子恺在《静观人生》里有一段关于羊的描写:“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前头牵了一只羊走,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无论走向屠场,没有一只羊肯离群众而另觅生路的。”这段话使我联想起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跟风。犹如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其中小组合作探究是值得推广的学习方式。如果作为评优质课的重要依据,学校评课就拿这条说事,试问,所有的课文、所有的题目全适用合作探究吗?时机需不需要选择,时间需不需要控制?都值得思考。活动多,学习少,追求表面的“动”,就有实际成果吗?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惟一的演员,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而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在实践中却走了样,他们认为上课时尽可能少说话,能不说更好。有些“专家”甚至把少说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认为一节课学生控制的时间占30分钟为及格,35分钟是良好,40分钟是优秀。

如果否认教师讲课的作用,那显然是不对的。教师在课上需要讲多少,要看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情境来定,而不能硬性规定“死”时间,更不能以教师课堂上所说话的多少,作为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其实,语文课上教师抑扬顿挫的示范朗读,数理化课上教师条理分明的娓娓解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每门学科,课堂上教师精彩的教学点评,那就是送给学生的一个美丽的“礼花炮”。

好的课堂要基于丰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过程,基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基于丰富认识和产生新认识的学习过程。一节课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在现有起点上是否实现了有差别的共同提高;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学生已知基础上开展教学,或者说,教学内容有没有进行恰当的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是否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在某一阶段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学生对学习对象通过自主学习达到一定的程度,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课堂上,我们会经常听到教师这样安排:“下面请同学们讨论5分钟,然后进行交流。”试想,这么短的时间,要探讨清楚一个问题,对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来说尚有一定难度,而处在学习中的学生又能探讨出什么结果呢?显然这是很荒唐的。即使学生能说出一些个人见解,其深度和广度也是极为有限的。这样的探讨又有什么必要呢?其实,知识的认知需要时间,道德情感的内化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能以表面的毫无实际意义的学生探讨,就说这节课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得给足学生发言的空间、展示的空间。如果一节课安排了很多活动,活动中每个小组还要选出代表来交流发言。其实,这样的课好像唱戏一样,表面很热闹,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却几乎没有。这样的课堂效果如何呢?很多时候,人们明知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可是,有人做了“头羊”,跟随的“后羊”就络绎不绝了。这样不假思索、盲从的行为,有时候的确能减少探路的时间,或者少走弯路,但正是由于这习惯性的依赖,使生活中的人们懒得思考,即使在一瞬间曾产生过怀疑,也会被多数人的言行所蒙蔽,而放弃自己的判断。

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想想我们的新课程不也这样吗?很多人对新课程的困惑源于对人对己对环境的盲从。我们真正可以做到的是对好东西进行选择性的接纳,择善而从。不要一听说新课程,就反感拒斥或生搬硬套全盘接受。让我们通过选择提高效益,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完美、更有效、更幸福。

智者善用他人之智,贤者善取他人之贤,能者善用他人之能。 欣赏且不盲从,学习别人的长处,从选择开始,依据文本实际选择,依据学生实际选择。这要求新课程的追随者深思慎行。

[作者通联:湖北随县淮河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盲从一节课新课程
唱出她的新“声”
新新人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哲理思辨
哲理思辨
托马斯的一节课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