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青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灵魂提升的引擎。因为她,我们脱离了粗俗,走向了文明;因为她,我们不再愚昧,而逐渐聪颖;因为她,心灵不再枯竭,处处盛开美丽的花朵;因为她,灵魂不再彷徨,逢事镇定自若坦然相对。
书让你成熟,让你厚重,也为自己的人生撑起了一片天空。面对这么好的一本书,你能不拿起端详?怎能弃之不览?人生天地间,其一快乐事乃读书也!读书更是语文学习的必要,它能极大促进我们的学习,对学好语文来说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博览群书,融汇古今中外,你将变得底蕴深厚;博采众长,丰其自修,你会发现思路是如此广阔。书中的知识融进内心,将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轻而易举地接受知识,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那我们该指导学生读什么呢?课堂上的必修教材要精心品味,耐心琢磨,那都是作品的精华,我们要读出其味。而课外补充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实,只靠教材上的文字很难满足我们灵魂的需求,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类逐渐趋向充实自己的内心,想获取更多的精神食粮来慰藉我们早已干枯的心灵之田。我们渴望读到好的东西,渴望让我们精神一振,尽管不能达到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但有时那一句话便点醒了沉迷的灵魂,救赎了一颗死寂的心。这样的文字怎能不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方向引导: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优秀读物
目前出版的读物浩如烟海,如果放任学生见到什么就读什么,收效是很小的。另外,出版物良莠不齐,青少年学生辨识能力不够强,容易受低劣读物的影响,养成低下的阅读趣味和不良的阅读习惯。因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
1.引导学生阅读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读物
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读物,如《中学生》《青年文摘》《演讲与智慧》等等。由于它们所写的事情、人物和所抒发的感情都是青少年学生十分熟悉的,他们阅读这些文章容易引起共鸣。现在的中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会引发心理疾病。中学生阅读反映自己生活的文章,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使内心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所以引导学生多读这类文章,可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2.引导学生阅读时文、美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感情丰富了,求知的欲望也大大增强,他们不仅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更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向学生推荐一些反映国内、国际热点问题的时文、美文,如《读者》《时代杂文》《散文》等。这些文章紧贴生活,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具有健康、高尚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平,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学生经常阅读时文、美文,就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他们会热爱生活,胸怀世界,充满青春活力。
3.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
中外名著是人类文化思想的结晶,经过了时间和空间的筛选,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先生认为:“只有读名篇,读上乘之作,我们才有可能接触最高的精神境界,也才有可能抵达最佳的审美境界。”他还说:“一个人长久地在二流三流的作品中滚来滚去,就会受其熏染,受其规范,并将它们误以为是写作标准,从而永远失去了写出好文章的可能。”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阅读中外名著。阅读经典名著不像阅读休闲书那样轻松,语文教师应反复向学生宣传阅读中外名著的意义。其实,泱泱五千年文学自不必说,光几部童蒙读物就已经是字字珠玑,满目琳琅了。《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龙文鞭影》,我就不信,学生能不两眼放光,沉醉其中!更何况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言二拍”……
我们怎样读呢?要深入其中,读出味来。因为读书的主旨就是排除俗气,只有深入,只有钻研,才能品其味,得其神,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精神得以提升。读书不要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滋长出来的,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树木的南枝背阴,自会向北生长,否则只有坐以待毙;河流遇到了矶石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而是顺势流下,总有流入东海之日。当我们不想读的时候便放下,抬头望望蓝天或奔向操场运动一番,让自己注意力转变一下,神经就会轻松许多。当精神好了,有读点东西的冲动时,不妨再拿出来,这时的你也许会思接千载,神游万里,一下子通了,如草木繁荣,河流奔涌而下,这就是灵感、这就是深悟,读出了其味,慰藉了心灵,更提升了灵魂,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以更具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二、以“读”带读,以“记”带读,以“写”带读
1.以“读”带读
坚持每节课用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朗读他们自己最喜欢的诗文。这样做能有效地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上得了台,并有出色的表现,“工夫在台下”。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还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给老师和同学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上台之前,都会自觉地浏览报刊,寻找佳作,然后认真阅读,细细品味,为上台作好准备。每节课十分钟的朗读活动,难度较小,操作性强,能有效地促使阅读活动长期进行下去。
2.以“记”带读
要求学生阅读的同时,一定要指导他们做好读书笔记,并随时检查,定期评比。看谁记得多,记得好。要记得多,记得好,就必须不断扩大阅读量。实践证明,以“记”带读,能避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帮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一旦养成了坚持阅读的习惯,学生就会让自己每天读一点东西,否则就好像缺少什么。
3.以“写”带读
随意的、无目的性的阅读收效甚微。为了增强阅读兴趣,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例如,要求学生阅读某些报纸杂志,然后开展征文竞赛;或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名篇让学生揣摩,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仿写可以是一篇,可以是一段,甚至可以是一句话。对成功的仿写要给以肯定,最好让作者上台朗读精彩片段。学生在练习写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到多读的好处,于是他们便会利用一切可能进行阅读,长期坚持,乐此不疲,得益匪浅。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帮我们实现人生的追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有利于写作,让人下笔千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提升一个人的品格,成就蕴藉的风度。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告诫青年早早进行阅读:“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是啊,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是一种生命感悟,是一种历史巡礼,是一种智慧交流,是一种人格提升。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根据新教材、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