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学斌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山东济南 250013
由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肿瘤疾病,病因仍未确定和前期临床表现具有缓慢性,因此治疗难度较大[1]。目前较为有效的药物是分子靶向药物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第一代的伊马替尼,第二代的尼洛替尼及达沙替尼等,但因该类药物价格昂贵,限制了其临床的广泛应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为慢性期和加速以及急变期。如果患者的病情进入急变期死亡率较高,因此如何将患者的病情控制在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关键。为了探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的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以来4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糖胞苷联合干扰素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本次4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0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37~62岁,平均年龄42岁。观察组20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46.5岁。两组患者采用国内CML诊断标准,并行细胞遗传学检查,全部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别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每天分次口服羟基脲50 mg/kg,并进行定期血液检查,一旦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小于25×109/L时,根据患者病情适当的减少用量,并逐步使用干扰素和小剂量阿糖胞苷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干扰素治疗。治疗前期的150 d每天皮下注射一次3×106U,后期每周3次,服用布洛芬治疗发热,疗程为12个月。观察组应用小剂量阿糖胞苷联合干扰素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30 d,20 mg/m2,q12 h的小剂量阿糖胞苷缓慢静脉滴注,当患者的周血白细胞计数小于2.5×109/L时停药。30 d后剂量为10 mg/m2,q12 h,皮下注射,15~20 d为一个疗程,总疗程为6个月。总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等方面的改变进行比较,从而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血液学缓解。完全缓解:外周血BPC<450×109/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同时白血病体征消失,血液内不成熟白细胞消失;部分缓解:与治疗前相比,外周血BPC、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各项计数下降1/2,外周血不成熟白细胞消失。
细胞遗传学缓解。完全缓解:中期分裂相Ph染色体消失;部分缓解:中期分裂细胞中只有33%以下的细胞见Ph染色体。
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 14.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使用百分比作为数据表示方法,组间差异使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R)和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R)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的以及部分细胞学遗传学缓解(PCR)和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R)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6±1.4)和(8.3±1.6)个月,对照组患者所使用的平均时间为(10.9±1.2)和(15.6±2.3)个月,观察组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缓解情况对比[n(%)]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白血病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因为患者血液内产生大量不成熟的白细胞,导致骨髓造血功能的下降,使得患者容易出现贫血、感染等症状[2]。该种疾病的发病率较低,占成人白血病的1/5左右[3]。有学者研究发现,该种疾病的发生人群不受限制,但是以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群最广泛,同时女性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可能性大于男性[4]。患者患有该疾病后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贫血、易反复感染、易出血并难以止血、消瘦和盗汗等[5]。当前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羟基脲和格列卫以及阿糖胞苷等[6]。
医疗水平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主要是采取各种治疗手段和方法延长患者的生命,虽然异基因骨髓移植能够治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但是这种治疗手段对患者的年龄、用于移植的干细胞来源等具有较大的限制作用,同时该种治疗手段费用较高,难以被普通患者接受[7]。因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加速期死亡发生率较高,这就是对医务人员在慢性期患者的治疗中提出了控制不成熟包细胞繁殖延长患者生命的要求。临床上主要是使用各种药物控制患者体内Ph染色体阳性细胞,使患者的血液检测达到血液学缓解和细胞遗传学缓解,从而阻止患者的病情由慢性期进入急变期达到延长患者生命的目的[8]。我国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目前所使用的药物主要包括各种干扰素、阿糖胞苷、络氨酸激酶抑制剂等。但是络氨酸激酶抑制剂价格较高,对经济收入较低的患者来说是一种昂贵的药物,对患者的家庭会造成巨大的负担,因此难以推广使用[9]。
干扰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剂,它通过让细胞产生一种可以对抗病毒的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10]。因此干扰素被应用于肿瘤细胞的治疗中,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杀死肿瘤细胞,同时该种药物能与其他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共用,是一种疗效较好白血病治疗药物[11]。
阿糖胞苷又称为胞嘧啶阿拉伯糖苷,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的合成和增殖对患者进行治疗[12]。该种药物能够作用S其细胞周期的活动,与感染素并用可以增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13]。这是因为阿糖胞苷与干扰素并用能够引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提高骨髓的造血功能,促进患者得到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缓解,从而阻止患者病情的恶化,延长患者的生命。张丽清教授曾在将阿糖胞苷和干扰素联合使用对2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得出患者血液缓解率为82.3%、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为19.6%的结果,这与本次研究结果较为接近。
我院本次研究,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仅适用干扰素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小剂量阿糖胞苷联合干扰素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的差异较为显著,观察组两项缓解率分别为85.0%和20.0%,对照组只有15.0%和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照组患者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和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由此可见本次研究证明了小剂量阿糖胞苷联合干扰素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进行治疗效果更好的论断。小剂量阿糖胞苷联合干扰素治疗初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以抑制患者血液内不成熟白细胞的繁殖,相对提高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从而提高控制病情向急变期转化,达到延长患者生命的目的。
综上所述,小计量阿糖胞苷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以充分发挥两种药物对不成熟白细胞的抑制,从而提高患者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延长患者的生命,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医学上推广和应用,同时两种药物价格相对较低,尤其适用于那些因经济条件差,不能应用络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患者。
[1]王英曼,张海霞,陈乃耀.小剂量阿糖胞苷联合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8例[J].临床荟萃,2012(17):102-103.
[2]贺永春,冯雅青,章红涛.小剂量阿糖胞苷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3(2):63-65.
[3]林凤茹,郭晓楠.难治性慢性白血病的治疗策略[J].临床荟萃,2011(6):203-204.
[4]杨如玉,刘红钊,李超.小剂量阿糖胞苷联合α干扰素治疗2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J].河南肿瘤学杂志,2013(5):325-326.
[5]赵恒,颜文顺,邬国和.干扰素与小剂量阿糖胞苷联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J].江西医学院学报,2012(3):412-413.
[6]万岁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干扰素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9):163-165.
[7]肖侃艳,刘文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干扰素治疗[J].中国医刊,2013(9):623-624.
[8]王慧歌.羟基脲联合高三尖杉酯碱α-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J].医药论坛杂志,2012(15):235-236.
[9]郎晓霞,郜玉太.小剂量HA方案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6):606-607.
[10]虞咏知,张万胜,张利铭.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前后骨髓血管生成的临床观察[J].微循环学杂志,2012(2):586-587.
[11]郎晓霞,郜玉太.小剂量HA方案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6):112.
[12]王伟.干扰素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3(10):603-605.
[13]郭长升,李玉萍,李天枢.阿糖胞苷治疗加速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例[J].人民军医,2012(8):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