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瑞霞
天津已经形成了金融机构快速集聚的态势,各类金融机构也都呈现出综合经营的趋势,金融机构数量从2006年开展综合配套改革之初的95家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家。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走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而金融创新的落后与错配,似乎成了一切错综复杂的经济难题的症结。
这样一组数据体现着中国金融业的实际:截至2012年底,中国金融资产160万亿,而以国有为主体的银行业占了80%以上的份额。但占80%的中国银行业却只服务了20%的客户,中小企业创造了70%多的社会就业,从主流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比例却只有10%左右。在人均占有金融资产方面,中国和美、日等国的差距在30倍以上。
“金融业如何服务于经济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能够满足需求的服务就是最好的服务。”天津金融改革具体操作人之一的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宗胜表示。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确定了天津市滨海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基地”地位,天津市金融改革在开创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天津市经济大发展中,已经先行先试了七八年时间。
探索金融创新之路
“天津市金融领域的改革定位是综合配套和给全国提供示范,这就要求我们超越天津本市的探索,解决全国普遍存在的金融难题。既然要成为范例,就要避免错试,要成本最小化,所以只有从国际已有的金融改革经验中来汲取养料了。” 陈宗胜说。
经过反复论证和调研,天津市金融改革领导小组诊断出在天津市突出又在全国普遍存在的几大金融病症:首先是直接融资太少,各行各业都依赖于银行系统的间接融资,导致银行业不良资产率较高;其次是分业经营隔离了各金融业态的灵活发展空间,不同金融业态画地为牢,无法释放内在的能量和市场潜力;再次金融机构太少,金融市场太少;还有就是一般金融业务太多专项金融太少等问题,使得金融机构不能深入进实体开展切实贴身的服务,导致中小微企业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扶助。
陈宗胜介绍,天津市将金融业的改革方向定位在“建立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上,以加强服务的方式走“创新金融”之路,区别于在当时非常风行的各种“金融中心”的建设。
与股票交易市场相对应的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一直是中国金融业的短板,天津市率先垂范,主动弥补短板,走过一条艰辛而崎岖的道路,创建天津股权交易所。现在,该交易所经营得生机勃勃,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56家企业在挂牌交易,年成交额数百亿元。除股权交易所外,金融资产交易所、矿业权交易所、滨海柜台交易市场、天津产权交易中心等场外交易市场也蓬勃发展,交易产品涵盖产权、物权、股权、知识产权和不良金融资产等各品种。
“中国的期货市场同样是从国外直接嫁接过来的。2006年前后,发展了20多年的期货产品也只有十几个,原因就在于没有现货交易市场。”陈宗胜说,与交割率只有3%左右的期货市场比,交割率达到24%的现货交易市场让多层次的商品市场轮廓更加清晰。天津市渤海商品交易所、贵金属交易所和铁合金交易所等现货交易市场先后诞生,不仅大大简化了中间环节,而且提高了市场效率,为探索我国大宗商品话语权和定价权的实现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金融为实体经济“输血”
作为大型制造业的聚集之地,近年来天津市制造业实体的负债率下降很快,在陈宗胜看来,这是金融租赁业大发展的功劳所在。天津市的金融租赁业令人刮目相看,租赁金额占到全国25%的份额。为了发展金融租赁业,天津市首开了两个全国最先——最先对金融租赁行业提供系列优惠政策,最先对该行业的一系列法律空白和法律盲点给予司法解释。目前,天津市有大大小小的160 余家租赁公司,不仅使产业实体得以轻装上阵,增强了融资能力,而且为中国产业经济后续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后备军团。
“比如通过厂房租赁的形式,我们引进了法国空客公司在中国进行飞机组装的项目。中国技术人员从组装零部件开始,很快便掌握了整机的组装技术,为提升中国飞机制造业水平奠定了基础。”陈宗胜说。
天津市在金融业的捷足先登同时表现在基金业的快速发展中。2006年,在行政体系上下尚不清楚私募股权基金为何物时,天津市首开以政府组织形式召开“国际私募股权基金大会”的先河,但由于当时行政体系对私募的认识不清,后来只好改名为“国际投融资洽谈会”。一年一度的投融资洽谈会成为天津市的一张名片和一道风景,为全国金融信息交流和金融项目交易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除了渤海产业基金和船舶产业基金两只国家主推的大型基金外,天津市注册的私募基金及基金管理企业已经发展到2000多家,形成了系统的私募基金产业链和完整的协作体系。
陈宗胜介绍,在服务环境的打造上,天津市引进了各类中介组织,成立了国际经济仲裁中心,国际海事理算中心、国际保理公司等;在物理环境的建设上,则打造了一个在3.84平方公里土地上耸立的120栋大楼、建筑面积达9.5万平方米的世界级金融中心区——于家堡金融商务区。
保障金融稳定和安全
对于金融各要素的市场化推进,陈宗胜表达了审慎而主动的观点。为探索港股直通车之路,天津市曾试图从资本项下兑换打开个出口,以让内地居民能够通过天津的渠道购买到香港的股票。虽然港股直通车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但陈宗胜对社会意识形态中金融观念的错配却报有理解之心:“资本项下兑换直接放开,可能会有很大的风险。比如说人民币与外币兑换,人民币在国际上有用武之地人家才会换来使用,所以说资本项下的兑换必须要有贸易项下的人民币结算体系做支撑,才会对国家有利。”
对于培养壮大新型金融机构来服务实体经济,陈宗胜认为很适合天津金融业的实情:“在香港,你一拐弯就会看到一个储蓄所,社区银行遍地都是,天津需要借鉴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发展自己的金融事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天津已经形成了金融机构快速集聚的态势,各类金融机构也都呈现出综合经营的趋势,金融机构数量从2006年开展综合配套改革之初的95家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家。
在金融改革的各要素领域,利率市场化也是一个被热议的话题,贷款利率已经放开,那么存款利率是不是也该尽快放开?“利率市场化的推动进程需要结合整个经济环境的现实需要,国外的利率市场化之路大多走了几十年的时间。”陈宗胜认为,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完全市场化后,一开始总是伴随着利率迅速上升的情形,但是中国实体产业利润率能不能承受这样的高利率负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