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一龙
十多年前,我刚在报社实习时,接触最多的体裁是消息写作。
一次,跟着一个颇有才情的记者老师外出采访,回到报社,老师坐在电脑前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一篇以短句为主的800多字的消息,写就推案而立,顾盼自得。那确实是篇很棒的消息,我看得多少也有点目驰神摇。
他最喜欢写800到1000字的消息。理由是,这样的篇幅不长不短,太长未免劳累读者(也有不愿劳累作者之念吧),太短则信息量有限,且难以使用白描等写作技巧。这是一个可以追求精致的篇幅,有点、有面、有细节。就像一桌款待三四好友的精致小菜,荤素搭配,有汤有干,恰好值得主人一试身手。
现在看来,这个理论完全适用于现在的新媒体写作要求——不要太长,读者是用手机看的,就是用6寸的苹果6,也没几个人愿意翻四五页;要快速做到吸引人,得会设置悬念,或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要不干脆提出一个语能惊人的论点;多用短句,就像越现代的电影越少用长镜头,更多的镜头才够炫。
不过,对新媒体文风的探讨,我觉得,这是一个有限度的真问题。
说它是真问题,因为微博(包括其实没那么长的长微博)、微信公共号、以移动端为主要阵地的自媒体,它们的文风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老派的文字风格搬运到新媒体上,一眼就能被识出。前一段,教育部改革高考制度,消息放出不到一个小时,教育部就发出了“一张图看懂考试改革”的图解式新媒体产品。能有这个意识,当然值得一赞,可当你仔细看着这个图解时,大bug赫然在目。这个图解最先告诉受众的,不是改革了什么,而是大段改革的意义和宗旨。新瓶装旧酒,这算不上是新媒体应有的“文风”。
文风、文本这么重要,为何探讨它的价值又是有限度的呢?
新媒体的文本,并非是一个完全崭新的文本。
我刚刚跳槽到网络媒体时,参加过一次新闻客户端的“PUSH”(推送)文本讨论会。各大新闻客户端比拼的一个重点是PUSH新闻,新闻发生后,将简要信息发送到手机界面上。这个领域,要比快,也要比文字简洁、大信息量、创意和美感。这些对新闻业者的要求,不是回到过去了吗?六七十年前,美联社和合众社的记者们,通过电报抢发最重要新闻,遵循的正是同样的标准。这简直是一个轮回,现在客户端的新闻编辑绞尽脑汁地提炼文字,是因为手机屏幕就那么大,二十多个字要说清楚问题;以前,通讯社的记者们雕琢文字,是因为发送电报复杂且昂贵,要想超过竞争对手,必须言简意赅。
这标准的轮回,不只在新闻PUSH上。
有段时间,微信上流传着一个公号的内容,“讲故事应该成为企业品牌新闻战略的一部分”,我转发这个公号后,收到了几个转做公关的前同行的点赞。事实上,有一家大型的电器企业的微信公共号,已经公然开始讲故事了。可是,大概在1990年代的央视新闻改革中后期,讲故事的理论已经一轮轮传播了。它已经先进了一二十年,现在被企业公关奉为至宝。
这标准的轮回,还在新闻篇幅和文字精致度上。
欧美国家有很多现代作家出身记者,海明威、马尔克斯等等。海明威简洁有力的文风,就是在报社时被老板训练出来的。那时候,报纸篇幅有限,记者们压根没废话的空间,又短又好,才是最高标准。篇幅有限,甚至成了“倒金字塔”结构不可忽视的物质前提。
为什么是新闻报道而不是小说,催生了“倒金字塔”结构?因为,有限的不只是篇幅,还有人们的耐心。人们不会愿意为阅读大量新闻而付出类似阅读小说和看电影的时间和精力,简洁、明了而有充满趣味的文本,是绝大部分新闻作品成功的基本元素。
如果说,新媒体文本的成功,只是遵循了新闻报道黄金时代基本规律,那么为什么,它们的文本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
我经常阅读一个主打评论的微信公共号,这个原本定位于财经领域的公共号,也常常评论时政问题。我喜欢这个公共号,不是因为作者是我的朋友,更不是因为它的文本简洁有力,而是因为犀利。犀利不是文本标准,它是一种风格或者一种尺度,可风格和尺度最终会影响到文本。你想表达一个什么东西,可要绕七八圈才能或明或暗地点到(这可不是设置悬念哦),无论你是什么级别的文字大师,你都会为每句话的遣词造句而苦恼。
所以,当你去总结新媒体文本为何成功时,你会发现,在文本之上而又严重影响文本的一个因素:新媒体的文字更加直接和真实。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就像宋词的豪放派与婉约派,它们都既是风格,也是内容。
再回到教育部关于高考改革的图解产品,让这个产品显得过时的,绝非表达的方式,而是表达的内容,当注定考试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是主人公时,考试改革本身就会在设计和文本中处于次等重要的位置。
我们永远都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是的,昔日的微博和今日的公共号,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超出传统媒体的表达空间。不利用这种空间进行文本的探索着实是浪费。
但如上所言,这种文本的探索和独特性,是有局限的。《纽约客》的长文,在公号上仍然好看。而短小的垃圾文章,仍然是垃圾。
1959年,作家卡波特受雇于纽约客到美国中部堪萨斯州霍康姆小镇采访一个灭门血案。当他深入地接触了这个案件之后,他给杂志社打电话,他没法为杂志社撰写报道了,这个内容值得写成一本书。6年后,非虚构写作的经典著作《冷血》问世。
一本书和一篇杂志的长文,会差很多,差得多的,绝非文本。新闻的文本发生过许多变化,但所有变化,真正遵循的标准是如何更充分、真实地表现这个世界。
新媒体确实改变了这个世界,但刊发在新媒体上的文章,却从来没有改写过写作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