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9度的呼号声

2014-01-18 03:28采访思源沈婷婷供图从晓君王兆强
海洋世界 2014年8期
关键词:船民长山长海

采访/思源 沈婷婷供图/从晓君 王兆强

北纬39度的呼号声

采访/思源 沈婷婷供图/从晓君 王兆强

命运让长山群岛成为岛屿而没有成为大陆的一部分,命运也让它饱尝了被遗弃的痛苦、被遗忘的孤独——长山群岛整个陆域面积仅119万平方千米,而海域面积则为广阔的12000平方千米。于是它咬紧牙关,寻找另一次生命的根基,那就是让自己升起大连人类的第一缕炊烟,出落奇异而秀美的自然风光。

“貔子窝前舟暂停,阳光璀璨海波平。汪洋万顷清于靛,小屿珊瑚列画屏。”这是郭沫若笔下的长海画卷。自古以来,每一个亲临长海的文人骚客无一不为这里的独特风景所折服,不惜笔墨,恣意挥洒对这蓝天碧海的无限倾慕。每一次日升日落留下的波光粼粼的脚步;每一波惊涛骇浪传达出的对海滩礁石的亲切拥抱,或热情如火,或温柔细腻;每一只海鸟与海鱼抒写的美好童话,这片海岛都带给人无限的灵感和启迪。

碧海泛舟,穿行于诸岛之间,看鸥鹭翔集,看岛屿青翠,看舟舸争流;在风雨交加之时,《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与大海作斗争时的画面浮现于眼前。渔歌唱晚,青山郭外斜,楼阁小榭,炊烟渺渺,在这里,时间似乎刻意放慢了脚步,温润的海风吹走了城市的喧嚣。就连华灯初上的街头,也带着几分《花样年华》里老式巷口的岁月痕迹。

2万多年前,这里曾是胶辽古陆的边缘。由于冰期结束,海水上涨,胶辽古陆下沉,所以就形成了今天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就像冰后期,猛犸象在顷刻间停止了吃草,长山群岛则在顷刻间与辽东半岛离散,只因为它们的手在海洋深处紧紧牵扯,彼此才没有相隔太远。造化即命运,命运让长山群岛成为岛屿而没有成为大陆的一部分,命运也让它饱尝了被遗弃的痛苦,被遗忘的孤独——长山群岛整个陆域面积仅119万平方千米,而海域面积则为广阔的12000平方千米。于是它咬紧牙关,寻找另一次生命的根基,那就是让自己升起大连人类的第一缕炊烟,出落奇异而秀美的自然风光。

长海县位于北纬39度,属于温润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海岸线狭长,滩涂、渔场、海湾众多,海洋生物资源极其丰富,被称为“天然鱼仓”。这些得天独厚的海洋条件,为长岛县渔业生产和开发高新技术的海洋产业汇聚了极大地优势。作为京津门户和东北地区的屏障,经过数亿年的海陆变迁,如今长山群岛变成由142个小岛、坨、礁组成,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浩瀚的碧波之上。

长海号子的雏形是人们嘴里下意识齐声发出的一种“呼号声”,开始只有简单的音节。久而久之,演变成了船工们整齐划一的劳动“号令”,由一个号子头领唱,众人和声的民间音乐形式。从一声声长海号子里,人们可以想象最初船只模样、船上分工和海洋情况。

茫茫大海,一叶小舟宛如浮萍随着风浪起伏漂泊,一声苍凉的号子在船头响起,十几条汉子拉帆扯网,一网鱼虾蹦跳着跃出海面。千百年来,长山群岛的先人们留下了厚重的海洋文化,其中传唱百年的长海号子是代表之一。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长海号子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根据长海县志记载,在东汉中叶,以渔民为主的义军转战长山列岛,开始出现了体量较大的船只。后至隋唐东征时,薛仁贵的水师部队曾以长山列岛为根据地,远征高句丽,使得海上运载量骤然上升。

有船便有了号子。“长海号子大约形成于东汉末年”。研究40余年长海号子的传承人宋承儒认为,大约到了清末民初,海上贸易量逐渐增大,大型木帆船开始出现,一艘船有十几个船工。船只吨位较大,操作程序复杂,需统一的号令才能积聚人心,完成重任,于是长海号子迅速流行。到了日伪占领时期,为支援胶东抗日队伍,将东北的钢材、粮食、药品运往山东抗日根据地,长海地区海上运输更加发达。20世纪40年代,长海号子的传唱达到了巅峰时期。

长海号子分为船民号子和渔民号子两类,分别用于船民和渔民的生产活动。虽然没有具体的文字,但是通过节奏变化、韵律长短,仍能体会到千百年海洋生活的原汁原味。随着曲调的复杂化,歌词内容也愈发丰富:最初只用“哎”、“呀”、“呦”、“啊”……这类语气词和感叹词表达“情绪”,后来发展到用叙述性的语言陈述现实:“乘上风呀,快下网呀;多捞鱼呀,好换粮呀;全家老少,饱肚肠呀……”

其中,掌大蓬号子是长海号子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掌大蓬是指把帆船上的大蓬从桅杆底部掌到顶部。大蓬刚刚升起的时候船民唱的是三起头号子,节奏明快,简洁;大蓬缓缓升起到桅杆一半以上时,大蓬重量逐渐加大,众人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大蓬即将掌到桅杆顶部的时候,更需要船民万众一心,这时号子头就带领大家改唱起了音色浑厚、节奏舒缓的老号子,凭着船民们坚韧的毅力和精诚团结的精神,大蓬最终掌起来了!

长海号子除了“一领众和”这种常见的演唱形式外,“领”与“和”还根据不同的劳动场景而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紧张的劳动常用“句接式”,即领一句和一句;轻缓的劳动常采用“段接式”,即领一段和一句。领唱与和唱的交替进行,促进了劳动者之间的情绪交流,增强了行动的统一性。同时,由此出现的间歇,也便于调节呼吸,以及领唱者即兴编词。

在采访途中,长海县文化馆的刘玉来书记更是热心地找来同事们即兴给记者唱了一段,颇具大气豪放的海岛精神。以大海和长空为背景的长海号子苍凉浑厚,深沉雄壮,令现场的听者热血沸腾,豪情万丈。刘玉来书记介绍到长海号子几乎涉及到海上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甚至细致到每个动作,撑大蓬、拔锚、勒锚、摇橹、拉纤、出舱、推船、抽滩、拉网、拔鱼包,都有相应的号子。

但是随着现代轮机船只替换了原始帆船,机械化代替人力,传唱千年的长海号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那些曾喊过长海号子的年轻人,已经到了古稀之年,长海号子也越来越被快节奏的生活淡忘。在长海号子传承谱系中,第一代传承人孙良朋生于1878年,1966年去世,同代传人几乎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去世。长海号子的第三代传承人以王德福、毕加顺及宋承儒为代表,主要集中在大长山、小长山、獐子岛、广鹿岛、海洋岛这五个大岛,人数约20~30人。

1979年,宋承儒收集整理的“长海船民号子”被收入辽宁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长海号子得以保存下来,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艺创作。宋承儒后来创作的组歌《碧海战歌》,歌曲《美丽富饶的长山岛》、《渔家姑娘的心》、《遥远的岛》、《黄海龙》等作品,都将长海号子的元素融入其中。多年来,多位艺术家以长海号子为素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获得国家首届“文华奖”的轻歌剧《海蓬花》就是其中一例。

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艺术,当地人开始将过去发掘的资料归档陈列,全面搜集、整理现有流传于民间的号子,对老渔民进行访谈、录音、录像,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成立长海号子研究学会,将大连市及周边地区的作曲家组织起来,开展研讨创作活动。此外,还采用成立业余渔家演唱队等方式深入挖掘长海号子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现今在长海各类旅游节、渔家风情节上,都可以听到他们原汁原味的号子声。

2005年,“长海号子”被列入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又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5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号子保护传承基地落户小长山乡,这是长海县抢救民俗文化,传承渔乡文化遗产的又一项新举措,长海县将在大小长山和獐子岛三个乡镇设立基地,使长海号子这一海岛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责编:沈婷婷)

长海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为记者现场展示长海号子的魅力

长海号子第一代传承人

猜你喜欢
船民长山长海
Plasma activation towards oxidized nanocarbons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hydrogen peroxide
连家船民的幸福生活
考眼力
漫画
长山列岛国家地质公园
组字画
人生交响曲
画谜
请你当副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