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浮现理论用竞争和防守机制解释了二语学习关键期的概念,并阐述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相互制约并竞争的关系。与关键期的先天论相比,浮现理论从另一角度解释了年龄对二语习得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对外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浮现理论;关键期;外语学习
作者简介:蒋丹敏(1981.11-),女,祖籍:浙江绍兴,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1
1 、引言
个体成长会面对很多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在习得过程中一直存在着 “关键期”理论。“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能起到最大作用的那段时期。语言作为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技能,语言的习得也存在“关键期”的概念,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指在关键期内由于生理因素作用使得语言习得最为容易,而超过该时期后语言习得的能力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后来Johnson等人把关键期理论扩展到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中。人们一般认为学习语言甚至是外语学习应越早越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关键期理论的。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外语水平熟练程度很高的学习者未必一定是从小就开始学习外语的,甚至是成年后才开始学习外语,这似乎与关键期理论相悖,继而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2、浮现理论与外语学习关键期
Elizabeth Bates等人于上世纪80时年代提出的浮现理论(emergentist theory)认为,语言获得是一种基于对大量输入语料的统计学习,规则不是事先确定而是自然浮现出来的,大脑中不存在一个先天存在的语言获得模块(Bates, 1984),这与关键期的先天论有所不同。浮现理论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两种语言在大脑中相互作用,并用防守和竞争两种机制来解释关键期的概念(Hernandez, Li, & MacWhinney, 2005)。从浮现理论来看,对于学习者尤其是较大年龄的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之所以比较困难,不是因为错过了语言获得关键期,而是因為相对于儿童来说,年龄较大学习者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母语语料,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母语的防守相对较强,第二语言的竞争力较弱。即成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受到更强的来自母语的制约,导致了成人比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更加困难。
浮现理论认为,两种语言并存于大脑是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为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制约和第二语言同第一语言的竞争。Pallier(2003)等人研究了韩国成年被试,这些人从韩国移民法国后不再接触母语(韩语)。实验通过fMRI观察他们听韩语和法语句子时的脑区激活。实验发现被试听韩语句子时,激活的脑区和听其它不懂的外语时脑区激活相同,而听法语句子时的脑区激活和法语母语者没有区别(Pallier et al., 2003)。该研究结果说明,如果终止与第一语言接触,第二语言受到第一语言的制约作用会减小,第二语言的学习阻力降低,有助于提高第二语言学习的效果。同时,第二语言不是被动的接受着来自母语的制约,它会同第一语言进行竞争,其竞争力受到各种线索的影响,如语法的相似性。如果两种语言的语法相似,第二语言受到母语的阻碍较小,其竞争力会增强,促进外语的学习。
综上,外语学习的水平高低不完全受习得年龄所影响,两种语言相似度和练习熟练度也影响外语习得水平,对外语的学习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 对外语学习启示
浮现理论认为学习外语的水平高低并不由学习年龄完全限制,成年学习者之所以学习困难是由于母语产生了更多的制约。如果由外语学习完全受到关键期的年龄所限,那么成年人学习外语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另外,正确认识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语言的相似性来讲,学习者可以发现并总结两种语言的相似点,根据相似之处来促进外语习得。在两种语言差异较大之处,学习者应弱化母语的呈现,避免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和阻碍。学习者可以加大练习量,提高外语熟练程度,增强外语与母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Bates, E. (1984). Bioprograms and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7(02), 188-190
[2]Hernandez, A., Li, P., & MacWhinney, B. (2005). The emergence of competing modules in bilingualism.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5), 220-225
[3]Pallier, C., Dehaene, S., Poline, J., LeBihan, D., Argenti, A., Dupoux, E.,... Mehler, J. (2003). Brain imaging of language plasticity in adopted adults: Can a second language replace the first? Cerebral cortex, 13(2), 15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