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瑞堂
摘 要:胡风是20世纪文论史上的不可或缺的一位理论家,在过去那个时代,由于他的文艺思想不被主流理解和接受,而他又坚持自己的文艺主张,所以屡遭批判打击。本文试图从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出发,体察这一理论独特性,开始重新审视胡风的文艺思想。
关键词: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02
在整个二十世纪文论史上,胡风文论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的、不可或缺的存在。80年代以后,随着胡风冤案的陈雪,胡风文论的研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有人从胡风与五四的关系探讨胡风理论的渊源;有人通过分析胡风与鲁迅、周扬、毛泽东等人的文艺理论异同来探讨胡风悲剧的根源;也有人详细地研究了胡风冤案的细枝末节……笔者认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一案已是历史陈迹,再去探索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已于世无益。今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吸取胡风文论的精华,让其更好得指导今天的文学创作。同时能够从胡风冤案的成因中吸取教训,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胡风的文艺思想,他提倡作家高扬主观战斗精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借鉴五四文学革命和外国经验来关注民族形式问题等无疑都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尤其是高扬主观战斗精神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本文试图在具体阐释这个精髓的同时探索其对今天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主观战斗精神的提出
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就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得注意”。鲁迅对国民性的洞悉和批判是彻底的,不留情面的。胡风深受鲁迅影响,始终以鲁迅所开创的五四启蒙精神搏击历史和现实的黑暗, 感受人生和心灵的苦难。1945年1月,胡风在《希望》创刊号上发表题为《置身在民主的斗争里面》,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精神奴役的创伤”这一命题。他说:“人民……虽然体现着历史的要求,但却是取着千变万化的形态和复杂曲折的路径;他们底精神要求虽然伸向着解放,但随时随地地都潜伏着或扩展着几千年来的精神奴役底创伤。”
知识分子要如何医治他们的精神创伤呢?这就出现了他的理论精髓:“主观战斗精神”。1“主观战斗精神” 的理论最早见于胡风1935年5月26日发表的《什么是“典型”和“类型”——答文学社问》一文,在1940年的《今天,我们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一文中,对其进行了集中论述。后来在1945年的《置身在民主的斗争里面》又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应该说,在胡风的文艺理论中“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在胡风看来,“文艺并不是生活的复写,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东西须得是作家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和作家的主观活动起了化合作用的结果。文艺不是生活的奴隶,不是向眼前的生活屈服,它必须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能够有把生活向前推进的力量”。2即在再现现实的基础上融入作家的主体性精神感受,在文艺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基础上使文艺进一步高于生活。胡风反复强调,要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实现创造主体和创造对象的“相生相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历史,深入现实的人生内容,深人人的灵魂,达到思想力与艺术力的统一。这些观点继承了五四以来的个性解放传统,突出作家的独立人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强调文艺有其特性规律,突出作家在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着力探讨创作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复杂关系,坚决维护文艺创作的精神活动本质、自由精神特质。
二、“主观战斗精神”批判的对象
胡风对自然主义、机械主义、性灵主义持批判的态度。胡风认为文艺应该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作家要走一条进步的道路,要替人生服务,而现实创作中存在着很多达不到這种精神的情况。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品只是描写身边的琐事,像张三李四吵架吵得如何发怒,或者王五被狗咬了怎样疼得难堪;还有些作品冷静地描写了一段污秽或平庸的生活。“但这些不过是生活现象的留声机片,失掉和广大人生脉搏的关联;既没有作家地向着人生远景的热情,又不能涌出息息动人的生活真情。这是对于生活现象的屈服,不能够提炼生活也不能够推动生活,无从得到文艺作品应该得到的力量”。3公式主义是从一个固定的抽象的观念引申出来,不顾实际生活的千变万化的情形,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把这个固定的看法套将上去。“不从活生生的生活内容来抽出有色彩有血液的真实,只是演绎抽象的观念,那结果只能把生活凝成死板的模型,干燥的图案。不能把握活的人生,那就当然不能创作出活的文艺作品了”4 。还有一味表现作家个人情志和个人性灵的性灵主义,都是胡风批判的对象。胡风强调作家的创作主体性,强调作家要发挥主观精神,只是描写琐碎事件或是口号式的作品,消极保守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不成功的表现,都需要批评和改进。
但当时的抗战的时代背景又要求着作家描写民族战争中的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甚至越琐碎越能打动人,越能引起同情;要求作家写农民的反抗,就是要定规的写农村的衰落和地主的压迫,接着是农民的觉醒和反抗,并且这样的创作方法是得到当时意识形态领域认可的。所以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认为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有着一定的冲突,但胡风一方面坚持文学创作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也是坚持民族革命战争时期的文艺创作主题的基本方向的。
应该说,胡风的文艺思想是对当时文学的冷静、理智的思索,是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一种理想化文艺思想。一方面,他从当时的国情出发,针对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强调“突进”——作家对客观生活的突进,投身抗战洪流,为祖国而歌。另一方面,为使文学不至于失去“文学性”,他又强调“结合”——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与客观现实的拥抱、结合。他继承了鲁迅创作中的那种启蒙意识和战斗精神,在文艺为政治左右的急流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希望在救亡与启蒙、个性解放与民族解放、文学的“工具性”与“文学性”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不幸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征和战斗品格,文学从不曾获得独立的地位,从创造社开始,到30年代的左联,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5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直到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文艺始终都是政治的工具。一代代的政治界、文艺界领导人都在极力清除阻挡在“文艺政治化”道路上的绊脚石,先是左翼外部的文研会和自由主义,后又转到左联内部,王实味、丁玲、陈企霞、俞平伯……胡风的文艺理论也不可避免地被碾碎在“文艺政治化”的车轮之下。
三、“主观战斗精神”的特点
反复强调,要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实现创造主体和创造对象的“相生相克”。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上,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和发现需要主观精神的突击;在诗的创造过程上,客观事物只有通过主观精神的燃烧才能够使杂质成灰,使精英更亮,而凝成浑然的艺术生命。”5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历史,深入现实的人生内容,深人人的灵魂,达到思想力与艺术力的统一。这些观点继承了五四以来的个性解放传统,突出作家的独立人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强调文艺有其特性规律,突出作家在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着力探讨创作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复杂关系,坚决维护文艺创作的精神活动本质、自由精神特质。于是,胡风提倡的现实主义,不仅要描写现实生活,也要描写人的心理状态,人的精神世界;必须以人为本,以对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感受为起点,靠用脑,靠学识、才能和技巧,更靠感情、意志、人格乃至生命,这样才能完成作家和对象活的生命运动,真正创作出“为人生”的作品。
由于历史的失误,胡风身陷囹圄二十多年。可喜的是,历史是公正的,胡风终于沉冤得雪。胡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套几乎完美的文学理论,更是一种完美的人格。在二十多年的肉体折磨与精神煎熬中,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学术观点,不违心的低头“认罪”;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面对纷至沓来的外调人员,他始终实事求是的陈述历史,绝不出卖他人以求得一己私利,哪怕是害自己身陷囹圄的人。用胡风挚友贾植芳的话说:“在残酷的历史考验中,胡风得了满分。6”
注释:
[1]廖超慧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意义和价值[J].华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月“主观战斗精神”一词几乎成了胡风文艺理论的代名词,其实胡风从未在自己的论著中使用过“主观战斗精神”一词。他常用的是“主观精神”、“主观精神力量”、“作家的战斗意志”、“战斗要求”和“搏斗”等等,在三四十年代讨论胡风文艺思想时,使用的最多的也是“主观精神”、“主观论”等,而“主观战斗精神”一词的出现是在50年代对胡风文艺思想进行批判是使用的,后来胡风也沿用了此词。
[2]胡风:《胡风全集》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3]胡风:《胡风全集》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
[4]胡风:《胡风全集》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5]胡风:《胡风全集》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6]贾植芳 片断的回忆——悼念胡风同志[J] 新文学史料,1987,(04)
参考文献:
[1]胡风,《胡风全集》第二卷、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朱朝辉,《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交融化合——简论胡风文艺思想中的两种倾向》,《齐鲁学刊》,2008年第2期。
[3]陳晓明,《重论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斗争——革命文艺理论的发生学探讨》,《文艺争鸣》,2008年第11期。
[4]胡风,《胡风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5]张业松,《胡风问题的三个论域》,《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4期。
[6]童庆炳,《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东疆学刊》,2006年10月。
[7]徐文玉,胡风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胡风,胡风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胡风,胡风回忆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史云、李新,胡风错案始末[J]《文史月刊》,2003年06期
[11]廖超慧,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意义和价值[J].华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