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妇女诗对比分析

2014-01-17 09:01程朝晖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对比分析

摘 要:本文将李白与杜甫的妇女诗进行对比分析:一、同写杨贵妃。李白只是纯客观地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杜甫则站在历史高度,既对杨贵妃进行讽刺,又给她以较为公正的评价。二、同写王昭君。李白诗是以“君弃之怨”代“世弃之怨”。杜甫则理性地分析了昭君出塞的社会意义与历史地位。三、同写劳动妇女。李白与杜甫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关键词:妇女诗 对比 分析

一、引言

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是两位奇峰并峙的诗人,他们的诗被誉为是“盛唐之音”合奏交响的双重旋律,是诗国中的两朵奇葩。他们的风格一为浪漫,一为现实;一豪逸宕丽,一沉郁雄浑;一放声歌唱,一垂首低吟。那么,他们在妇女这个共同的题材上,又呈现出怎样不同的面貌,各自又有何独特的感受呢?

二、同写杨贵妃

杨贵妃与唐玄宗的一段是非恩怨的故事,唐及唐以后的文學家曾津津乐道,唏嘘感叹。李白、杜甫正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们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题材。

李白写杨贵妃的诗集中在《清平调》三首里。在诗中李白只是纯客观地对杨贵妃的衣着、服饰、容貌进行了一番描写,留给后人的是三章绝妙的“美人赞”。

这三首诗可以说是将人比喻成花,以花衬人,花人合一的典范之作。如果说第一个用花喻美人的人是天才的话,那么李白的这三首诗是这天才比喻的精妙注释。不过,从这三首诗的创造动机来看,李白完全是为了迎合上层统治者的口味、美化他们奢侈的帝王生活。艺术上虽无可挑剔,内容实无多大可取之处。叶嘉莹认为,李白这样一位天才而旷达的诗人,“以如此不为世羁之才,偏偏又不能免除其求为世用之一念,于是一误于玄宗朝之入为翰林,再误于永王幕之出为僚佐”,实在是儒家用世说的世俗的悲哀,也是“天才对其过人之禀赋的一份徒然摇落的不甘”,是诗人个性的悲哀。诚然,我们可以把李白对杨贵妃的赞美看成是因“误”而为之。尽管李白是“仙而人才者”,尽管李白是一个“真人”,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功名的追求,写这三首诗也是为了得到唐玄宗的重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但从客观上讲,我们对《清平调》三首的评价也只能止于艺术上的成就。

杜甫则不一样,他主要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既对杨贵妃荒淫奢侈的腐朽生活进行了揭露讽刺,同时又对李杨二人不幸的爱情悲剧和杨贵妃的悲惨遭遇给予了深刻的同情,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索。

杜甫写杨贵妃的诗较多,如《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诗中虽也有对杨贵妃的服饰容貌的描写,但却与李诗迥然不同。杜诗是通过服饰的豪华反衬出人物身份的高贵,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诗人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使用形象含蓄的文字,把以杨贵妃为代表的唐朝上层社会中的种种丑态和荒淫无耻的行径一展无余。浦起龙评论此诗说:“无一刺讽语,描摹处语语刺讽;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从历史角度上看,杜甫已看到了唐朝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的深刻的社会危机,预示着“安史之乱”爆发的必然。

在《哀江头》一诗中,诗人又一次写到了“昭明殿里第一人”——杨贵妃。

与《丽人行》的揭露和讽刺不同,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沉痛的笔调追忆了李隆基与杨玉环往昔的骄奢及其酿成的悲剧结局,在伤感中寓寄了一定的深刻的历史教训,同时在伤感、叹息中又冷静地对杨玉环这位历史上的是非之人予以公正的认识和评价。

诗开头两联,写出了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诗人以时间流逝一去不复返的直线性与历史“天道”的循环性的矛盾,唱出了亡国之悲。接下去诗人“忆昔”,描写了李杨游曲江时的繁华场景,寓示着正是由于统治者放纵骄奢,才导致了“安史之乱”。诗人以他难能可贵的清醒,明智指出,酿成这个历史悲剧的责任不只在杨贵妃,而更在于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明眸皓齿今何在?”是问天,问地,问历史,是诗人对一位美神无辜殒命的斥责。杨玉环的美丽不是她的错,而沉迷她的美色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千金买一笑”讽刺的岂是褒姒?“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这是诗人对历史悲剧的叹息,也是为杨玉环鸣不平:一位“明眸皓齿”的弱女子,一位悲剧中的被损者、无辜者,却缢死在马嵬坡,让“血污”的“游魂”流落他乡,任风雨无情地抽打。相反,一位历史的罪人、悲剧的制造者,却活了下来,驾车逃之夭夭,由剑阁深入蜀道。谁是谁非,谁该同情,谁该唾弃,自在不言之中。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一个曾被皇帝宠幸的贵妃尚且落得如此下场,更何况普通的村姑民女呢?在封建社会,妇女无论其地位多么显贵,终不过是社会的弃芥,权贵们手中的玩物罢了。

三、同写王昭君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久写不衰的题材,但写来写去总也脱不了以“君弃之怨”代“世弃之怨”的模式,翻出新意的作品很少。

李杜二人的咏王昭君的诗,乍看起来,好像也都是对王昭君的不幸表示惋惜,予以同情兼怀身世,但细究起来则不然。李诗更多的是历史感性的观照,同时,步前人之后尘,寄托自己的身世。杜诗则更多的是对事件理性的评判,关注的是昭君出塞的社会意义,在同情之余,对其在历史上所取的作用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同时通过写王昭君,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反战的思想,渴望和平安宁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李白素以浪漫著称,但他的《王昭君二首》诗却近乎现实。诗人以其工致之笔,将这位远嫁姑娘千古的凄凉孤独描绘得委实令人为之心酸嗟叹。在诗人感叹同情之余,也流露出个人的不为世所用而又不甘“徒然摇落”之情。只可惜诗人仅止于此,这就难免流于世人写昭君之俗。

杜甫则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中写到了王昭君。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人认为:“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疾,千古同感焉。”但我认为,除此意义外,还有更为积极的主题。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是对昭君不幸遭遇的概括,也是对昭君出塞历史意义的一个全新的评价。“连”就是联姻,正因为昭君出塞,正因为联姻,才使征战不休,“流血成海水”的边庭得以宁静,人们生活得以安定。和亲远比战争要更明智,更符合时代百姓的呼声。翦伯赞先生曾言,王昭君是一位和平的使者,“青冢”也成了和平的象征、汉族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历史见证。

有人认为,以“群山万壑”随着湍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景色来烘托小小的昭君村,是杜甫的失当。明代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这应该是大男子主义思想在作祟。王昭君“身行千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用‘群山万壑……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呢?”王昭君的英雄气概体现在她以一颗本已憔悴的心,远嫁匈奴,化干戈为玉帛,而自己最终是冢留塞外,惨对夕阳。这是少女的抑郁,也是英雄的悲壮,这一气势雄伟的诗句用在昭君身上并不过分。清吴瞻泰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起句,谓山水逶迤,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然而这毕竟是个人的不幸,“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独”字曲尽了昭君对汉元帝的不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远离故土、身处他乡的寂寞之情。诗人在绵绵的哀愁中又隐含着对封建统治者不顾他人利益、贪图个人安逸的怨恨。联系当时的现实,诗人在这里不免流露出强烈的反战情绪和对和平的渴望。王昭君对汉元帝的怨恨在“作胡语”的琵琶曲中,诗人的怨恨、诗人的感情通过昭君的琵琶语,传得更远,抒发得更深沉。

四、同写劳动妇女

李白人称“诗仙”,或许正由于他先“仙”而后“人”的缘故,他的诗总是在他理想的王国中驰骋翱翔,虽豪华俊逸,却高蹈上层,远离民间。又由于虽为“仙”,却“又不能免除其求为世用之一念”,在上层社会中苦苦挣扎,浮沉一世。诗中即使涉及到民间百姓疾苦,终不过是浮光掠影,远不如杜诗深刻。对劳动妇女的描写更显得苍白单薄,带有很浓的贵族味。而杜甫由于其人生经历坎坷,长年辗转漂泊,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广泛深入地接触广大的劳动人民,更能以自己的一颗善感仁慈的心去了解、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其中包括下层劳动妇女。因而他这类诗写得很扎实,有深度,许多诗至今仍闪耀着异彩。

李白写劳动妇女的诗,由于缺乏现实真实的观照,诗中的人物形象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或者说是临摹因素。如《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诗中把一对情人离别后,闺中织妇思念征夫的相思之苦写得如泣如诉,令人柔肠寸断。但《乌夜啼》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之苦,李白此诗的主题与前代毫无差别,只不过在情景的配合、意境的渲染上有些创新罢了。从这种意义上说,李白这首诗只算得上是填“诗”。类似这样的填“诗”,还有《子夜吴歌》中的《秋歌》(“长安一片月”)和《冬歌》(“明朝驿使发”)、《越女词》(“耶溪采莲女)、《采莲曲》(“若耶溪旁采莲女”)、《陌上桑》(“美人谓桥东”)等。像《采莲曲》(“若耶溪旁采莲女”),诗中描写若耶溪旁采莲女勤劳美丽,天真活泼的神态。对岸上游冶郎的“空断肠”体现了她们一颗躁动的春心,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若隐若现,若明若暗,称得上是一首成功的少女恋诗。这一类的诗宛如点缀在李白浪漫诗苑中玲珑剔透的小花,令人耳目一新。

杜甫因其漂泊不定,长期生活在民间,他总是站在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疾苦的角度上,通过对现实的观察、思索,洞察出现实中劳动妇女的悲惨的命运以及在此问题上所存在的种种弊端,表现出积极、健康、正确且不朽的妇女观。作为一个士大夫诗人,这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已穿过悠悠的历史隧道,至今仍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三别”之一的《新婚别》是一位新娘子沾着血和泪的控诉词。

唐王朝无限制地征兵打仗,拆散了天下几多恩爱的夫妻?破坏了天下几多幸福的人家?暮婚晨别,席不暖床,且一去生死未卜,这样的遭遇加在一般有情人身上已是够苦的了,更何况是新婚燕尔的新郎新娘呢?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千愁万恨,只这一句轻轻带过,却重重地碾过诗人、读者的心!新娘子没有喋喋不休的牢骚,而是劝慰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一个女人在此时此景之下,自己本来就需要得到别人的安慰,而她反以自己对爱情的忠贞来安慰丈夫,以她温柔的胸怀担当起本应是男儿承担的一切,这是何等的感人肺腑啊!新娘子有满腹的惆怅和凄苦的离恨,却又以大局为重,深明大义。国家的安宁才是爱情长久的保证,她渴望世间太平,好与心上人厮守终生,这是一位真正有血有肉了不起的劳动妇女形象。

此外,我们还应着重地提到杜甫的《负薪行》。这首诗以一种哀惋的笔调塑造了一群夔州劳动妇女的形象,表现了她们勤劳的品格,以及困苦的处境和战乱给她们带来的无尽的痛苦。无情的战火,耽误了夔州少女如花似玉的青春,撕破了她们对爱情的甜蜜的梦想。征兵拉夫,意中男儿又大多战死疆场,这一切使夔州少女们抱恨终生,夙夜嗟叹,以致“四十五十无夫家”。险恶的环境和动荡的时代已足以压垮这些孱弱的女子,而一些人又人为地把她们“嫁不售”归结为“粗丑”,莫须有地给她们又套上一道精神的枷锁。诗人不禁愤然而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这一问石破天开,为夔州女洗尽了不白之冤,从侧面证实了封建社会劳动妇女在物质和精神上受到的双重的压迫和摧残,是造成她们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负薪行》是杜甫的一首不朽的妇女诗,除了他对劳动妇女的命运表示同情、鸣不平之外,还涉及了男女平等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

诗人在夔州时,对其地的“异俗”颇有微词。在诗中他曾多次说到“异俗殊可怪,斯为难并居”(《戏作俳谐体遣闷》之二),“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偶题》)。虽然这些微词带有一些外乡人的偏见,但对“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的指责却是十分正确的。男坐女立,男居女出,诗人对这一些感到不可理解,对“负薪妇”悲惨的命运感到痛心和不安。诗人以一颗不朽的诗心,细致地绘出了夔州“负薪妇”至老也不放弃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不幸的人们在丑恶的现实中表现出对美的追求和喜爱,应该看成是她们对这个社会的不调和与抗争。《负薪行》是一首值得注意的妇女问题题材的诗篇,这里反映出来的妇女观是带民主色彩的,他的认识已经靠近妇女解放问题的边缘,这是他比同时代诗人更为高明的地方。

五、結语

我们无意要在李杜这两位同生活在盛唐,又同样杰出的诗人之间分出个高下。盛唐时代因这两位伟大的诗人,才奏响了震荡天宇的“盛唐之音”,这双重旋律的合奏交响,使新的壮美理想以丰富的感性形式达到真正的高潮。但单就妇女诗而言,李白与杜甫确有很大差别。我们做出这一番对比,也无非是认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罢了。

参考文献:

[1]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杜甫诗选[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

[2]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 苏仲翔注.李杜诗选[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4] 马自力.李白诗与妇女及酒[C].马锡鉴.杜甫的妇女观[C].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J].1989(10).

[5]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6] 高步瀛选注.唐诗举要(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7] 吐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 (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作 者:程朝晖,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编 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对比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