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的土豪梦石述思
一名六年级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富豪,以后可以开名车住豪宅。”引起不少学生的共鸣。
当下语文课本围绕理想展开的课文大多是“志士在刑场上视死如归、英雄在战场上冲鋒陷阵”等具有历史烙印和社会正能量的内容,老师希望学生们从中感知自己的理想,“土豪”显然与之相悖。
不要盲目责怪孩子。相比我小时候东拼西凑加合理想象写就的高大全作文,这样的真实是巨大的进步。而且,在一个多元价值年代,每个孩子都想成为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英雄也脱离实际。在全民创富的年代,只要勤劳致富、阳光致富、勇于肩负社会责任,富豪也一样值得肯定和尊重。
麻烦的是,孩子们神往的不是致富背后的奋斗和对社会就业税收的贡献,而是财富本身,甚至充满对不劳而获、奢侈浮华的向往。
孩子们的功利是大人们的镜子。中国当下教育的一个痼疾是重视言传,忽视身教。而现实社会,信仰缺失,成功学泛滥,大官大腕大款成为人们骨子里认同的奋斗目标,传统国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和现代文明推崇的公民意识、责任担当、公德传承都沦为空洞无力的口号。中国孩子的土豪梦只是大多中国家长未竟土豪梦的继续。
改变孩子、重塑理想的前提是:对中国教育理念和方式进行彻底变革。这需要每个大人从自身做起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更好的表率,为了给这个国家赢得更美丽的未来。
(《工人日报》)学而优者,勿扎堆仕途刘植荣
“学而优则仕”这一腐朽的封建意识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化的核心,毒害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2013年,中国有近700万年轻人参加公务员考试,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相当。
如果美国也给公务员以超国民待遇,把乔布斯和盖茨这样的人才也吸引到公务员队伍,那现在的世界该是什么样子?美国鼓励公民的创业精神,为把优秀人才留在社会上,法律规定:公务员工资标准参照私营部门制定,必须与同一地区私营部门同等工作性质的职工工资标准一致,毫无折扣地体现同工同酬,所以,美国大学生就业意愿是公务员的只有3%,而中国的这一比例是76.4%。
中国大型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像苹果、微软这样的科技创新企业并不多。中国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基本上还属于粗放型经济,靠大量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创造GDP,而不是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我们出台的鼓励创业的政策力度还不够大,没有把更多的人才吸引到科研创新领域中来。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实施人民代表机构通过的各项法律,依法行政。公务员作为公仆,就是要不打折扣地具体执行这些法律,为人民跑腿服务,对创造性要求不高,所以,我们得设法把人才留在社会上,让他们开公司,让他们搞科研,让他们发明创造。
年轻人争当公务员对国家和民族的危害极大。只有当我们把“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转变成“学而优则商”时,我们的民族才能强大起来。
(《中国周刊》)脱网人群另类文明冲突王传涛
在移动互联网全面渗透人们生活的今天,无论是购物、买车票还是打车、看病,网络以及移动终端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对于为数不少的“脱网人群”来说,他们或是无法享受这种便利,或是在进入主流网络生活时障碍重重。
网络社会之于传统社会,本没有原罪。但是,公共服务却在网络时代表现出了极强的选择性。因为年轻人是消费的主体,在利润的趋动下,许多公共服务选择了向年轻人靠拢。固守落后方式的中老年人,遗憾地被冷落一旁。社会的转型期,总有一些人被甩在了后面,网络知识少、不能及时赶时髦的“脱网人群”似乎注定成为失落者。
解救失落的“脱网人群”,既需要不抛弃也需要不放弃。所谓不抛弃,主要讲两个层面:一是整个社会要不抛弃。最主要的表现应该是,任何一项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都应该既提供传统的窗口服务,也应该及时创建新的APP软件,而不能戴上有色眼镜对待部分顾客和百姓。
二是年轻人不要放弃自己家的长辈。每一个年轻人都有义务去帮助父母利用最为便捷的方式去打理生活。周末也好,假期也罢,都应该为家里的老人提供一些网络帮助。如果有条件,完全可以帮助老人学习上网和使用智能手机。而且,这也是尽孝的一种表现。前段时间,网络上被热议、感动了无数网友的“手绘微信教程”与“手绘QQ教程”都是年轻人帮助老人学习网络软件的表现。
(《法制日报》)为何中产阶级总在流失?许一力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中产阶级这个数字相当重要。中国第一次提出中产阶级的问题,是在次贷危机前后,然而很快人们发现,中国的中产阶级并没有蓬勃发展,反而进入死角甚至是萎缩的状态。
从整个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现代社会第一批所谓的中产阶级产生于工业时代,当时的工程师、高级产业工人是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
进入后工业时代之后,社会的重心从生产效率向资源和精神溢价方向转移,第一批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开始降低,在最近几年甚至开始出现地域社会不可替代服务型劳动者的状态。
到了后现代社会,新的中产阶级产生于掌握自然资源、政治资源这些稀缺资源,以及新兴的能够掌握精神需求资源的人,或者是通过挑战传统创造新价值的人。这两类人恰巧迎接着经济效率的快速发展周期,以及前期社会资本的累积完成,这个双重背景带来的就是新的中产阶级能够快速通过手中的资源堆积财富,很快便会脱离中产阶级队伍进入更高层的状态。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无形中,就成为原本的中产阶级快速进行上下分化流失的状态。这种流失的过程,与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关系都不大,可以说,是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必然现象。
社会支出加大,福利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疯狂升值,加上高效资本配置下的财富两极分化,中国的中产阶级在2008年前后迎来了整个群体的流失周期。今年,福布斯白皮书所公布的数据显示以可支配资产计数的中国中产阶级数量虽然还少,但至少正在回升。对比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我们恰巧看到了地产产业的见顶周期临近,以及所谓民生政策实施两年后的初见成效。或许,这将成为中国式中产的一个转折元年。
(价值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