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柯
我曾经带过十二届毕业班,深感由于不公平的语文考试评价对一些优秀孩子的伤害很大,考完语文往往先要做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安抚工作,因为成绩和一些学生的语文能力往往不符,就是“考不准”,也靠不住,尤其对有思想创造力和自由精神的孩子伤害往往更大。
叶开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现实存在。我也多次感叹:“语文有病,却让语文教师和学生吃药!”因为语文面对的是生命,生命最根本的东西是思想,人的思想是不能标准化的,它本身就是独一的存在,内在于生命个体,标准化恰恰是对思想的戕害。
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考病句本身就是病。主要带来的是语文功利病、过度训练病,长期训练把学生的语言美感破坏殆尽,因为病句设计中往往75%的句子都是问题句,这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良好语感?好比和臭棋篓子下象棋,越下越臭。训练语言也一样,关键是要多阅读富含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好文章,而不是多做题。
还有成语考查,有意挖设陷阱,编造一些怪异的题目。语言的连贯考查(俗称“排序题”)就更荒诞了,把人家好好一段文字强拆打碎,然后让学生拼接。学语言又不是积木游戏,怎么可以这样玩,几十年前这样考,现在还是这樣考,简直让我无法忍受。语言是思想流,通过文字把它由里而外传达出来,是自然而然的。用排序考查语言,是和有效的学习反着来,既不能训练思想,也不能长进精神,徒然消耗人的精气神。我二十年前就反对这种题型,到现在,我依然反对,我觉得这是语文的堕落。许多学生为什么在高考完后不再喜欢阅读,可能的原因就是,语文胃口被这种弱智题搞坏了。
再比如阅读鉴赏考查。诗歌鉴赏考查简直就是盲人摸象。其实真正优秀的诗歌我们根本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何以如此之美,如果用逻辑法分析美本身就是对美的戕害。其实,对于诗歌艺术而言,真正好的东西谁都讲不来,我们只有面对和接受,如果用逻辑理性推断,强行分析,无异于阅读的软暴力。还有散文阅读考试,它不仅不能培养反而大大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阅读是读者和文本的私密交流,而现在居然有一个“他者”要进行审查监控,这就是所谓“标准答案”。这样的阅读,导致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强迫的,不是自由的。可我们现在的语文考试就这么干,由此而来的语文教育也是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学校用数理逻辑定位语文,用线性思维整合语文,靠僵硬的分数评价语文,把语文强行拉上应试战车,危害学生,危害教师,严重影响生命的质量。
所以,语文命题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我觉得不仅仅是提高高考分值的问题,关键是改变语文考查方式,进而影响语文教育方式,提升孩子们的生命质量,不要仅仅为考试而活着。也拓展语文教师的人文境界和精神视野,不要为考试而教语文,要为生命而教语文,这样,语文的路子就宽了。
(摘自《东方教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