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笑笑
摘 要 近年来有很多人去研究陈献章的思想体系,笔者通过阅读他的著作以及学者对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思想。本文通过论述陈献章的孝道与天道的统一与冲突进而对他的“自得”之学的意义与局限阐述笔者的看法。总结经验,为后来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帮助。本文通过研究陈献章的孝道思想,总结出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所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
关键词 定性 佛学 自得之学
陈献章( 1428-1500年),字公甫,广东新会人,居白沙村,故称“白沙先生”。在传统中国哲学史上,对他的学宗“自然”、倡言“自得”、“静出端倪”等哲学思想的认同,确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称:“毁誉参半”,但对其开创性、独特性和深刻性的认同却几成公论。王畿曾指出:“愚谓我朝理学,开端还是白沙,至先师而大明。”黄宗羲也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作圣之功,至先生而始明。”刘宗周说:“先生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自得故资深逢源,与鸢鱼同一活泼,而还以握造化之枢机,可谓独开门户,超然不凡。”这都是对陈献章哲学的学术价值的高度评价。
一、关于陈献章哲学定性、定位
关于陈献章哲学定性、定位是一个关键问题。自明代以来,一直颇有争议,至今尚无定论。
自20世纪50年代始,大陆学者就陈献章哲学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者展开论争。章沛先生在1984年,将其近30年的研究成果撰成《陈白沙哲学思想研究》一书出版,该书堪称大陆对陈献章哲学思想研究的奠基之作。章沛系统地研究了陈献章的“道”论,提出陈献章哲学“道-人-心”的本体论范畴结构,将其哲学定性为唯物主义。辛朝毅、刘焜炀、李锦全等学者在《广东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学术研究》、《五邑大学学报》等刊物均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章先生商榷,认为陈献章的“道”是超越于形气外的东西,实质上是“理生气”,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同时,陈献章又很重视“人”, 特别重视人的主观精神即“心”的作用,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学者主动突破在中国传统哲学研究领域中的意识形态框架,开始注重探求中国哲学的自主性、创新性,采取新方法、开拓新领域,陈献章哲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其视野更为开阔,内容更为丰富。在对陈献章哲学定性研究的探索中,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开始自觉地深入到哲学家主体和价值层面,对其进行整体把握,从而避免了“支离”之病并有助于揭示陈献章哲学的“本来面目”。如五邑大学刘兴邦教授的《陈白沙心学价值审视》,从价值观的角度,认为陈献章哲学以“自得之学”作为切入点,强调主体对天理的认同和统一,既突出了主体的个体性和个体价值,又强调天理的社会性和群体价值,从而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群体统一起来。
港台学者对陈献章哲学历来颇为重视,现代新儒家如熊十力、张君劢、钱穆、唐君毅、陈荣捷、吴康等均有评论和研究。学者们在对陈献章哲学的研究中,既继承传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又能够大胆创新,提出独见。比如,在对陈献章哲学定性研究中,简又文先生据其“学宗自然”之要义,大胆地用现代哲学名词,将其全部学说称为一种“自然主义”( naturalism)。
二、关于陈献章的主静说
陈献章哲学以自然、自得为契机,融合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并自觉地加以融会贯通, 从而形成其独有的体认和修养方法:静坐工夫。陈献章哲学的主静说是其“自得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出陈献章为学功夫层面的特殊路径和成就,黄宗羲曾言:“先生之学,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关于陈献章的主静说,传统看法将其看作涵养论,如黄桂兰认为,“静”指的是工夫,此一“静”字, 乃是理学中入门第一机,陈献章为明代践履极笃的理学家,故能把握此一传统,了解其重要性而谆谆教人。但是,今多数学者均着力于从本体论角度突破传统的“静养”方法或涵养论之说,强调“动静”一体,从而展现“主静说”新的境界。如简又文先生认为,传统以为先生之学为“主静”是误解, “主动”才是其真正工夫。因为先生体认自然之理,如“体认物理”、“鸢飞鱼跃”等均是主动的、积极的态度,其哲学的本体论,其所宗之“自然”,原是生生不已,化化无穷的。所以,他认为,陈献章哲学是“主动”,其强调静以养心,只是调剂或节制人心趋于妄动而危害心灵健康而已。
三、关于陈献章学说与佛教思想
陈献章哲学的“似禅”特征向来颇具争议。批评者往往抓住这一点,从而全盘否定其哲学;赞赏者则认为“此见先生变通处也”。由于历史原因,佛教往往被视做“异学”,所以,历代的研究者在对待白沙哲学与佛教思想的关系上,往往力辨白沙“非禅”或“所优于禅学者”,而不能从正面揭示白沙之学所蕴含的佛教思想。但这种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所改观。一些学者认为,陈献章哲学的本体建构与佛教禅宗有着相似的方法,包含着对佛教文化的融铸与改造。陈献章对禅宗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而是加以认真的分析,从异中去发现同,从同中去发现异,从而统合禅宗。中山大学教授邱世友认为,陈献章的心学法门“虚明静一”之论,天地人真心之议,与大乘佛教相合,与六祖惠能《坛经》相吻合。陈献章求真心真性于立诚行善,虽为儒者之学,本乎《中庸》,亦与禅家清净心、功德心相去不远。所以, 陈献章哲学的“致虚”与“致实”与《坛经》法身与色身统一的思想一样,看到道的深刻性和普遍性,即天道、真如本性无所不在,是弥漫于万物的一物,同时又具有生机勃勃、万物竞萌的具体的生动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陈献章.陈献章集(上、下卷)[M].中华书局,1987.
[2]王龙溪先生全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黄宗羲.明儒学案[M].中华书局, 1985.
[4]黄明同.陈献章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刘兴邦.陈白沙心学价值审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