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冬
2013年11月19日,重庆几周来难得的冬日暖阳,渝中区嘉陵新路的史迪威博物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澳大利亚客人。他们扛着摄像机和各种“长枪短炮”,一边仔细聆听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勇的讲解,一边对准馆内珍藏的图片和实物进行拍摄。
他们是当天上午刚到重庆的澳大利亚新闻代表团,一行6人。团长澳大利亚亚太新闻中心理事会主席杰克·沃特福德说,之所以将抗战遗址作为到访重庆的第一站,是希望能深入地了解重庆这座英雄之城,在二战中有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作出了什么突出贡献。
澳大利亚新闻代表团为何对重庆抗战历史“情有独钟”?这还得从最近热卖的一本书说起。
到访重庆抗战遗址
只为探寻“被遗忘的盟国”
3个月前,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拉纳·米德教授出版了《被遗忘的盟国》一书,在西方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二战经历重要而令人信服的历史书,非常值得中国读者,尤其是重庆读者阅读。”周勇如是评价。
《被遗忘的盟国》通过详细的史实,指出中国是第一个面临轴心国侵略的国家,二战时期中国就是“负责任大国”,与其他世界大国并肩战斗,共同抗击法西斯主义。作者米德在书中认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极其巨大的民族牺牲,也对战争的胜利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历史事实。
然而多年来,西方学术界对中国为二战所作的贡献视而不见。中国被遗忘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被遗忘了。那么,中国在战争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重庆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在《被遗忘的盟国》出版之前,澳大利亚普通民众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新闻团此次实地探访重庆抗战遗址的目的,就是想看个究竟。
回顾血与火的历史
“我们再次认识了重庆!”
“这里是抗战期间史迪威将军在重庆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大家在博物馆内看到的200多幅珍贵照片和多件历史实物,都记录了史迪威将军协助中国政府和人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光辉事迹。”在冬日和煦的阳光下,周勇向澳大利亚客人热情地讲解了抗战年代史迪威将军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二战期间,盟军东方战场的统帅部就设在重庆,陪都重庆也成为二战东方战场最核心的地方。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史迪威1942年来华,任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美国援华租借物资监督等职。史迪威将军在开拓驼峰航线、建设史迪威公路、提供军事物资、协调盟军关系、支持中国共产党作战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史迪威博物馆是重庆重要的抗战历史遗迹。
周勇介绍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的卓越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盟军远东反法西斯司令部所在地,那段悲壮的抗战历史给城市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照片、实物和抗战遗迹,这些都是对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
“我们再次认识了重庆!”澳大利亚新闻代表团团长杰克·沃特福德听完周勇的介绍后说:“抗日战争是二战的一部分,重庆在二战中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应得到西方的重视。中国不应该被遗忘,重庆不应该被遗忘!”
当得知重庆将在明年举办二战胜利70周年纪念展览时,澳大利亚新闻团团长杰克·沃特福德介绍说,他的一位先辈抗战时期曾从上海千里迢迢来到重庆,拍摄了很多重庆的照片,也写了一些书,“我很乐意将这些照片和书籍捐赠给重庆,它们也见证了重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是二战时期的历史遗物。”
所有同盟国的贡献都应受肯定
要与重庆发出共同声音
参观完博物馆,坐在史迪威将军当年的指挥室会议桌前,澳大利亚新闻代表团与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学者以及重庆媒体记者,围绕“二战与重庆”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重庆学校对这段历史有多重视?”“日本政府是否对重庆有过道歉?”“重庆在发展中,如何保护抗战遗址?”“重庆有哪些关于二战的纪念活动?”……在交流中,澳大利亚新闻团各位成员向重庆方面提出了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周勇与现场学者都一一作出了详尽解答。
而事实上,同样作为同盟国的澳大利亚,在二战中也经历了与重庆一样的痛苦,许多年轻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但在西方的著作中,澳大利亚的贡献也被遗忘了,大部分作品只讲述了美国、英国、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澳大利亚常常以“某同盟国”这个词一笔带过,这对战争中的死难者及其亲属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二战中,不仅是澳大利亚和中国,还有许多国家都是受害者。”杰克·沃特福德说:“日本政府不愿意面对这段历史,这是一种新的伤害,他们的罪行至今伤害着那些无辜的人们。”
周勇表示,研究二战时期日军的暴行,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维护二战后形成的世界秩序,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对二战的贡献不能被遗忘,澳大利亚和其他同盟国的贡献也不能被遗忘。而作为新闻记者,更是要忠实地记录历史,正确地传播历史。
“我们会把在重庆了解到的一切记录下来,让更多的澳大利亚人和更多的西方人看到这段历史。”杰克·沃特福德坚定地说:“我们不能忘记二战所有同盟国所作出的贡献,要与重庆发出共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