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文 魏有梅
共和县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调查
陈有文 魏有梅
(青海省海南州畜牧兽医站 813000) (青海省共和县畜牧兽医站)
2008~2013年间,应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对共和县奶牛累计检测布鲁氏菌病的血清7004份,检出阳性血清15份,阳性率0.21%,结果表明共和地区奶牛布鲁氏病得到有效控制。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特征是妊娠母畜发生流产,公畜呈现睾丸炎。该病可造成奶牛不同程度流产,生产性能下降,不但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着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为全面掌握共和县奶牛布鲁氏菌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预测和分析发病特点及风险因素,制定科学防控措施,笔者于2008~1013年对共和县饲养的奶牛布病进行血清学检测调查,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1.1 诊断液 每年所用虎红平板抗原;标准阴性、阳性血清;试管凝集抗原均由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1.1.2 稀释液 0.5%石碳酸生理盐水。
1.1.3 被检血清 来源于全县养殖奶牛的4个乡镇,共7004份血清。
每年首先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对被检奶牛血清进行初筛,检出的阳性和可疑血清再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复检,以试管凝集试验做为检测的最终判定结果。操作及判定标准按照GB/18646-2002进行。
1.2.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步骤 在洁净的玻璃板上划分成数个4㎝2的方格,编号,用加样器滴加相应的血清0.03ml,在被检血清旁滴加抗原0.03ml,用牙签搅动血清和使之混合。每次设立阴、阳性血清对照。
1.2.2 试管凝集试验步骤 准备4支玻璃试管,将每份被检血清分别按1:50、1:100、1:200、1:400四个稀释度稀释,即第一管加2.4ml稀释液,第2-4管各加入0.5ml稀释液,然后用吸管吸取0.5ml被检血清加入第1管,反复吹打3次,吸取混合液1.5ml弃之,再吸取0.5ml混合液沿管壁加入到第2管中,用该吸管如前述方法混匀,再吸取第2管混合液0.5ml至第3管,如此倍比稀释至第4管,从第4管弃去混合液0.5ml。稀释完毕,将0.5ml20倍稀释的抗原加入已稀释好的各血清管中并振摇均匀。作阴性、阳性和抗原对照,并配置比浊管,将全部试管、对照管及比浊管充分振荡后置37℃温箱中培养20~22h,取出后置室温2h,然后以比浊管为标准判定结果。
1.3.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在阴、阳性血清对照成立的条件下,被检血清在4 min内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者判为阳性,无凝集现象,呈均匀粉红色者判为阴性。
1.3.2 试管凝集反应 在阴阳性对照成立的前提下,被检血清在1:100稀释度出现“﹢﹢”以上的凝集现象时,判为阳性;1:50稀释度出现“﹢﹢”以上的凝集现象时,可判为可疑,可疑反应的牛经过3~4周后重新采血检验,如果仍可疑,可判定为阳性。
见附表和附图。
附表 连续6年布病检测结果
年份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合计 检测数(头)50050015042500100010007004 阳性数(头)07620015 阳性率(%)01.40.40.08000.21
附图 历年布鲁氏菌病检测结果曲线图
(1)通过对共和县4个乡镇7004份奶牛血清连续6年进行布鲁氏菌病检测,共检出阳性血清15份,平均阳性率为0.21%,说明共和县奶牛布病感染率并不高,在有效控制范围内,但也在不同年份检出阳性差异显著,特别是2009年阳性率高达1.4%。这与2008年由于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从外境引进的奶牛数量大,检疫工作把关不严,甚至从布病感染率高的地区调运奶牛等有关。(2)共和县采取以监测、检疫、隔离、阳性畜扑杀、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措施,特别是加大了阳性畜扑杀和调运奶牛的检疫监督力度,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使奶牛阳性率从2009年的1.4%下降到2010年和2011年的0.4%和0.08%,且2012~2013年连续两年未检出阳性血清,这进一步说明布病防治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为了巩固布病防治效果,防治疫情回升,还要继续加强监测工作,随时掌握疫情动态,制定合理的综合防治规划。加强牲畜饲养和卫生管理,严格扑杀阳性畜及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加强检疫监督,严把检疫关,引进种畜和调运畜群时,严格按规范要求检疫。同时要加强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户对布病危害的认识,增强防治意识。
(2014–02–28)
S852.61+4
A
1007-1733(2014)05-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