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周边关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

2014-01-16 07:16
人民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邻国争端共同体

中国与周边关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

张蕴岭

周边关系与丝绸之路

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说

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大战略,也是一个新战略。欧洲构建共同体是靠制度建设,而习近平提出的中国与周边邻国构建命运共同体则不同,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共生理念,一种共利的关系。它存在于各种复杂交错的关系之中,构建所依托的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共处。因此,这样的共同体既体现于现实之上,也存在于过程之中

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历史远久,因此,脱不开历史的积淀,但是,现实的关系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这需要用新的理念和手段来处理。长期以来,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战略思想。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中国周边外交方针的基础上,将中国周边外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习近平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审视我国的周边形势,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要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很难,而构建中国与邻国的新型关系更为不易。所以,习近平也指出,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这就为我们探索周边关系解决周边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逻辑。

周边关系的转变

新中国建立以后,周边的地区很不安宁,与邻国的关系非常复杂。冷战所导致的两个阵营对立是影响我国与周边邻国关系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属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阵营对立,当时西方势力相对强大,这样的对立迫使我国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必须围绕新中国的政权生存安全而斗争。例如1950年代出兵朝鲜抗美援朝,我国的定位是保家卫国,也就是为了生存安全,尽管付出的代价很大,只好背水一战。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和苏联的关系恶化,对抗苏联又成了维护生存安全的选择,与此相联系,与印度、越南打仗,都是被动之举。

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就是改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就是利用国际市场,吸引外来的资本实现快速发展。搞市场经济,利用国际市场,都需要改善对外的关系,创建好的国际环境。这就是为何邓小平先后访问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国家,要跟他们改善关系,拓展我们的发展空间。中国这样做是主动的,主动改善,主动开拓,这与过去被动应对大不一样。这样的主动之举改变了中国的对外关系格局,改善了外部的环境,它一方面有助于我国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利用外部市场发展加工制造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缓解中国面临的威胁。

冷战结束,我国周边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解体了,原来的对抗消失了。我国主动与俄罗斯和由苏联独立出来的中亚国家、东欧国家重建关系,与原来和苏联关系密切的越南、老挝等发展关系,与韩国、印度发展关系,与印尼恢复关系。通过这样的主动构建,到1990年代末,我们就全面实现了和邻国的关系正常化。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与周边邻国关系的一个大的转折。

利用这样一种转变,中国开始采取更主动的诸多措施,与邻国构建新的共生关系。第一个就是努力解决边界遗留问题。边界争端很敏感,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但是,中国与一些邻国的边界争端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原因。历史上,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地理边界只是一种相互的认可,以国家治理能力为基础。中国强大的时候,边界扩展,弱的时候,边界萎缩,新中国成立后,确定边界成为一个非常困难和棘手的事情。历史上遗留了很多问题。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只要有领土争端,就很难处理好,所以,解决边界争端既花时间,又费精力。现在,就剩下与印度、不丹的陆地边界尚未解决,与印度达成了稳定边界,继续谈判的协议。所以,到今天为止,中国才基本上有一个稳定的以法律为依据的陆地边界。

不过,新的矛盾又出现了,这就是海上争端加剧。海上争端涉及到与领土和专属经济区划界,涉及到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海上争端与陆地不同,陆地争端仅涉及到当事者双方,而海上则会涉及到多方的当事者,甚至是外部的势力(海上利益)。海上争端为中国增添了一些被动应对的因素。如何解决争端,如何在捍卫中国核心利益的前提下维护和平发展环境,如何构建基于利益和信赖的新型合作关系,这对中国是一个大考验。

创建伙伴关系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自认为取得了胜利,宣称共产主义“历史终结”。所谓终结,就是共产党执政体制失去生存基础,社会主义运动到此为止。中国作为一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大国怎么办?加上20世纪90年代末期西方对中国实行制裁,当时的确面临为争取政权生存而发生对抗的危险。

但是,面对复杂的局面,中国采取了新的创建性战略:避免对抗,寻求合作。从这个战略出发,中国与邻国和其他国家构建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什么是伙伴关系?第一个定位是不对抗,第二个定位是寻求合作。中国不与美国对抗,不与邻国对抗,尽管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有些火药味很浓,但是,中国都尽可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用智慧让它们减压熄火,为此,达成了构建伙伴关系的共识。有了非对抗的前提,有了寻求合作的意愿,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关系的气氛和特征也就不一样了。构建伙伴关系是中国的一个创造,是对当代国际关系的一个贡献。

当然,首先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意志不动摇,中国的发展取得成功。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确定了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中国就有了发展与邻国新关系的基础和优势,这就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推动全面关系的发展。现在回顾起来看,如果当时没有把握住大局和大方向,就难以看到今天这样的形势了。

当然,建立了伙伴关系并不是就可以完全消除威胁,就会没有矛盾。伙伴关系的发展需要经历复杂形势的锤炼。面对复杂的关系和形势,中国需要的是足够的战略耐心,着眼于的战略,毕竟时间在中国一边,力量权重向中国方向倾斜。历史经验和教训都表明,一个崛起的大国最忌冒险盲动,最怕政策被极端舆论绑架。实现中国的复兴梦是一个长进程,要确保这个进程不被打断。中国已有足够的力量抵御来自外部的进犯,能把握住大局,特别是把握住自己,才是真正的考验。

构建区域合作机制

与周边国家构建区域性合作机制,这是中国与邻国关系的一个新发展。过去,中国与周边邻国都是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关系,没有区域性的机制框架作为依托。通过推动区域性合作机制,就有了新的关系框架,比如与东盟10国的关系,与俄罗斯和中亚的关系,与日韩的关系,与南亚的关系等。这些区域性关系有的是以自贸区的形式构建的,如中国-东盟自贸区;有的是以区域合作组织构建的,如上海合作组织,还有的是以合作框架的形式构建的,如中日韩三国,还有的是作为观察员参与的,如中国与南亚联盟。在这样的区域性框架下,就可以协商集体性的综合问题,综合利益,这样就可以超脱双边关系问题的制约。

以与东盟的关系为例,有了区域框架关系还是大不一样。如果没有与东盟的关系,就只有与10个国家的双边关系,有了东盟,它能代表一定的区域共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双边的矛盾。中国与东盟这个整体构建了自贸区,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构建了战略伙伴关系,在南海争端上,与东盟整体的关系起到了平衡双边争端的作用。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本来很复杂,极端势力是对我国的一大威胁。2001年我们利用世界反恐大势,与俄罗斯、中亚国家一起创建了上海合作组织,以反对极端势力威胁为重点,推动综合关系的发展,使中亚成为一个稳定、合作与发展的地区。现在又提出构建新丝绸之路,通过发展这个中心议题,提升中国与这个地区的关系。南亚地区关系复杂,我国与印度的关系很特殊,有领土争端,也有战略竞争。南亚有南盟组织,我们想拉近与南盟的关系,加强合作,印度很警惕,现在只是南盟的观察员,也需要寻求新的办法加强区域框架建设。2013年,中国与印度共同推动中印缅孟经济走廊,通过发展这个议题,构建合作关系,这也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一个新的举措。

中国的发展为周边国家提供了发展利益,加上协商与合作的区域平台,这样,周边关系就与以前不一样了。在这样的发展中,中国作为重要的参与方,可以发挥主动性,逐步成为可以在周边发挥主导性能力的大国。这样的发展使得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仅出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而且形成了新的格局。

当然,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有这么多邻国、有这么多遗留争端的国家。这样一个特点就构成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非常复杂,关系变数也多。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又与一些国家存在争端,特别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实力提升触动一些国家的利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新关系构造会改变原有的关系和权力结构,因此,对中国关系往往有些“近而不亲”,对中国的未来有疑虑。邻国关系是最难处的,可以相安无事,也可以有利益碰撞,本质上是割不断的,现实中又是理还乱的关系。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既需要耐心,也需要智慧。

构建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一个有着众多邻国的国家,从地缘上看,邻国构成中国的一个环状带,因此,中国与邻国有着共生的地缘关系。从长期的历史看,中国与邻国的关系是一面镜子,关系好则兴,关系坏则衰。近百年来,中国与邻国的关系麻烦不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衰落,麻烦不断的邻国关系又成为加剧中国衰败的一个助推器。

如今不同了,中国走向复兴之路,综合实力大大提升,与邻国的关系也发生重要的转变,其中一个巨大的变化是构建起了相互依赖的紧密经济发展关系,中国成为大多数邻国的最大贸易和投资市场,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建立起了以共利为基点的对话与合作机制。

实现复兴之梦,中国需要与邻国构建新的关系,无论从发展上还是安全上,周边都是中国的战略依托带。既然是战略依托带,就要把关系搞好,要把关系搞好,就要实现双赢。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与邻国一起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提出了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指导原则;在发展上取得成功以后,又进一步提出安邻、睦邻、富邻的思想,如今,习近平明确提出要与邻国构建命运共同体。

新领导人提出要与周边邻国构建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大战略,也是一个新战略。欧洲构建共同体是靠制度建设,而中国与周边邻国构建命运共同体则不同,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共生理念,一种共利的关系。命运共同体存在于各种复杂交错的关系之中,构建所依托的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共处,因此,这样的共同体既体现于现实之上,也存在于过程之中。作为命运共同体,它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合作安全,人民和谐相处。构建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国加大投入,也需邻国的理解与合作,需要大家努力,共同经营。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

责编/严俊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邻国争端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留学情报站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解决中印领土争端要打“持久战”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争端解决机制是WTO对全球经济稳定的最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