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教学研究室 刘春文
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学习语文知识的根本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语文实践。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积极、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听说读写),学生才能真正建构起语文知识结构。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之后,关于“语文知识”和“内容标准”的问题有不少争论。其实,关于“语文知识”和“内容标准”问题背后隐含的是语文知识观的问题,即什么是语文知识、为什么要学语文知识、怎么学和怎么教语文知识。如果表述得学术化一点,就是关于语文知识的本体观、价值观和教学观。但是新课标似乎没有专门的语文知识评价的章节,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手段。
2014年5月27日,越城区初中语文“‘语文知识’ 的评价观测及载体”主题教研活动暨150学时教师岗位培训在鉴湖镇中学举行。鉴湖镇中学的陈卫菊老师开设了一堂微课《汉字听写——领略汉字之美》。课后,笔者随即与上课学生进行了15分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到底喜欢用什么方式学习语文知识以及用什么评价方式等。“语文知识”该怎样观测,用什么载体合理评价,这些都是新课标亟待探究的难题。这里,笔者以这次研讨活动的微课为切入口,试着来探究“语文知识”的评价观测及载体。
陈卫菊老师的微课《汉字听写——领略汉字之美》,根据汉字的性质,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通过师生有效的互动,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其自身的言语经验,实现知识的内化。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陈老师如何借助微课这个载体,有效落实了语文知识并进行实时评价观测,应该如何结合主题作更进一步的改进。
课标建议:“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一个人的名字,往往寄托了家长对孩子的无限期望,或者寄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陈卫菊老师的第一个环节“你的姓名我会写”,里面包含了哪些深沉的内涵,落实了哪些语文知识呢?
环节一:你的姓名我会写
1.介绍自己的姓名。请学生写在白纸上,老师自己写在黑板上。
2.选两个学生上来报自己的姓名并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听写。
3.听写所学课文的作者的名字:①汪曾祺。“祺”为形声字。从示,其声。本义:幸福;吉祥。②冯骥才。“骥”:好马,喻贤能。
4.听写好后当堂反馈、总结。
(陈卫菊执教的《汉字听写——领略汉字之美》)
此环节呈现三个层次,执教老师从自己的名字入手,阐述名字中包含的意思。接着让学生阐释自己的名字并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根据意思听写。第三个环节则从刚学的课文的作者入手,解读汪曾祺的“祺”为形声,从示,其声。本义:幸福;吉祥。冯骥才的“骥”为好马,喻贤能。这里涉及到造字法的知识,教师巧妙地将造字法渗透在名字听写中,从而赋予小小名字以大知识。也可以研制一张名字观测表,请学生来完成则更好,更具有操作性。如:
课标规定:“第一、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听写名字,此教学环节内容来自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标建议:“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的评价,当以课标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依据。陈卫菊老师选取正在教学的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作为听写内容,这也是她微课的第二个环节:
环节二:课内词语我能行
1.内容:抽测听写课内第四单元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目的:所学的语文课文,里面有很多词语很重要,需要掌握并会读会写,通过听写,检测学生对这些词语掌握的情况。
3.要求:①分成三组,推荐一个组长。②请3组各派组长上来,组长的职责是对第四单元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任选3个让下面同学听写,课内词语如果比较简单,组长可以直接报词语,如果难,可以解释一下词语。每个词语报两遍。③组长有权叫一个学生上来听写,其他同学都在下面参与听写。④听写后,组长负责修改黑板上自己报的词语的听写情况,其他同学同桌间互改。
4.听写好后当堂反馈、总结。
(陈卫菊执教的《汉字听写——领略汉字之美》)
课标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环节二旨在检测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掌握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体的自主性。首先,分组推选组长。接着,组长任选3个词语并抽取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听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参与听写。最后,组长负责批改黑板上的词语,其他同学互改。此环节凸显了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但是少了评价观测的量表的细化,其实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示田字格或者方格纸,让学生根据要求听写在其中,然后让学生评定等级——
要求等级 正确端正 流利清楚 漂亮美观 我来评价初 级中 级高 级
课标要求“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因此,要求八年级的学生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这也是写字的等级评定,尤其是“漂亮、美观”的量化标准的具体依据。
新课标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读物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每人要阅读两至三部文学名著。”教育部在最近颁布的两个新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指定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课外文学阅读必读的30种名著,并具体规定初、高中学生的阅读总量。可见,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把中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放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初中生如何阅读名著?除了了解作者背景,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还要积累名言警句,记住名著中的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何积累呢?下面是陈卫菊老师的第三个教学环节——
环节三:名著积累我最棒
1.内容:翻阅课后名著《海底两万里》,积累精彩片段里的一些精彩词语:
分辨 辉煌 漫无边际
错综 消耗 形形色色
成千上万 无穷无尽 践踏
成群结队 媲美 绿草如茵
2.听写:①邀请两名学生,一个学生当听写官,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听写。其他学生在纸上听写。②听写结束后,教师出示幻灯片,请学生自我批改。③组长收上听写纸,帮老师进行统计。④同时,让全班同学检查黑板上的听写字的对错情况,叫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批改并订正。
3.反馈:老师对收上来的听写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
(陈卫菊执教的《汉字听写——领略汉字之美》)
这个环节,教师选择了课后名著《海底两万里》,帮助学生梳理并积累精彩片段里的一些精彩词语,然后当堂巩固听写。听写的具体操作环节值得提倡。安排自我批改,全班检查,同学批改,教师审阅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此环节内容选择方面细看似乎有作秀的嫌疑,听写的词语并不是学生内心真正需要的,选择的范围也只局限在课后附录的精彩片段。那么怎样可以更好地实践呢?建议分组实践,同时研制下面的阅读观测量表:
要求组别相关章节(章节名)我的累积(词语)具体语境(句子)我的理解(含义)多元评价自改互改师改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备 注
具体内容分组选定后,然后再分组到黑板上听写抽测,听写官可以提示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然后请人听写,这样就提供了科学的阅读方法,也保证了阅读效果。学生可以采用浏览法,也可以采用精读法,同时做好阅读观测量表。这样就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比较贴近生活。运用此法,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把书读深读透,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又能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并正确书写,力求识用结合,并倡导合理的评价方法。新课标强调:“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减少错别字。”
2011年版新课标将书写提到很高的位置:“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的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借助汉字听写这个载体,将“语文知识”的积累渗透与汉字书写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正是这堂微课实践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