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四步教学初探

2014-01-14 10:07于振义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中学生文章作文

于振义

于振义,教师,现居山东章丘。

我在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不喜欢作文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无话可说,没什么可写。面对老师出的题目,学生往往无话可说,或者不知从何说起。面对一个个空洞的题目,挖空心思,没话找话,像挤牙膏一般硬“挤”出生硬的文章。有时候面对老师出示的题目,需仔细揣摩一番才能领悟到一二,“题旨”稍有不慎,还会跑题。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惨状。根据这一现象,我采用了“四步”作文法,收效较大,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这“四步”是:

一.观察。要写好作文,必须有真情实感,这个情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学生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观察到生活中不寻常的事就会有所感受,觉得有话可说,记录下来就是写作材料。刘勰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记得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秀才正在冥思苦想地作文,其妻在一旁看到他抓耳挠腮的样子说,这写文章比女人生孩子还要难嘛?他回答说,女人生孩子肚里总是有啊,可我肚子里什么也没有。虽是笑话,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须有真情实感,要有真情实感,就要做有心人,学会观察。俄国巨匠屠格涅夫笔下的俄罗斯自然风光,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托尔斯泰曾赞叹说,在他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去接触大自然了。屠格涅夫成功的秘诀就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记得罗丹说过:“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中学生写作文觉得无话可说,实际上就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据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首先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写生活日记。在内容上不提要求,在形式上不做限制,学生愿写什么就写什么,同时日记字数不限,家庭的,学校的,四季的……一切风土人情皆可入内。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对作文的要求是“真诚”,就是要说诚实的话,自己的话,不说那些空洞的浮游无着的话。无数事实证明,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备受推崇,千百年来仍然脍炙人口,就是因为他们在写真事、抒真情。

二.阅读。有了真情实感,想表达却找不到恰当的词语,这就是语言贫乏,需要广泛的阅读,甚至是背诵。“人非生而知之”,词汇量靠积累,那么阅读是基本途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文豪无不经过这一磨练而留下不朽之作。苏东坡立志读尽天下书,茅盾熟读成诵《红楼梦》,巴金称《古文观止》为启蒙老师,高尔基像饥饿的人铺在面包上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学生唯有广采博览,集腋成裘,方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三.模仿。感觉有了,语言也丰富了,但怎么安排文章内容呢?我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模仿。朱熹说:“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王波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效仿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实甫的《西厢记》 源于元稹的《鸳鸯传》。郭沫若模仿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师的诗歌;鲁迅擅长模仿东欧作家的小说创作风格,据考证,最初他的26篇文章中有16篇为模仿之作,最明显的是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与泰戈尔的一篇小说同名,可见模仿之功效。如果只是给学生讲“凤头,豹尾,猪肚”,“详略得当,深化主题”等这些抽象的理论,学生不易接受,倒不如拿出一篇典型的文章让学生模仿,就文作文,学会一个作文技巧。因此学生广泛阅读与作文训练文体同类的文章,注意揣摩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四.修改。模仿只是形似而不达神似,有局限性,要写出好的作品,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反复的揣摩,不断修改,勇于创新。“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绿”字、莫泊桑的《羊脂球》 都是修改出来的精品。莫泊桑被称为“从稿纸上站起来的人”。中学生无论是字词句,还是篇章结构都需要精心修改,力求完美。先进行交流,找出文章的长处与不足,可以小组评议,提出意见,让每一个同学明确自己写作的得失。在此基础上,自改或互改。每一次写作练习,让学生反复修改,然后正式誊抄自己的定稿,在教室内做一次展览或者择优推荐发表,让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以此来鼓舞士气,激发大家写作的乐趣。这样的写作环节真正练好“改”功,写作水平自然会不断提高。

“四步”教学法从理论和规律上讲都是有顺序的,但在实际学习中并不是逐一进行的,阅读时通过比较、探求规律,指导学生如何抓题眼,如何把握主旨,然后编写提纲,通过作文展示,让学生真切体验到困惑之所在。阅读时可以观察,也可以模仿。

猜你喜欢
中学生文章作文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