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处见成败

2014-01-13 05:58刘峰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项羽刘邦语言

刘峰

摘 要:语言和说话方式中包含了一个人的阅历和智慧以及其行为和处事方式,是难以改变的。在鸿门宴这场政治斗争中,刘邦的语言呈现出谨慎、机智,有城府,对下属的信任和依赖等特点,项羽的语言却显得生硬、仓促、简单、自负、没有张力。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刘邦;项羽;语言;说话方式

[中图分类号]: 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第六课《鸿门宴》讲述了刘邦和项羽在一次宴会上的政治斗争。故事扣人心弦,跌宕起伏,最后以刘邦的化险为夷而结束,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关于刘邦、项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前人已经有很多论述,其中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刘邦善于运用人才,听取下属意见,胸有城府,而项羽则是刚愎自用,暴躁简单等。在刘邦已经取得天下之后,曾对自己帝业的成功作了一个总结:“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1]本文主要是从《鸿门宴》中刘邦项羽的语言和说话方式的角度切入,联系前人的观点来分析其与二人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因为一个人语言和说话方式中包含了他的阅历和智慧以及其行为和处事方式,是难以改变的。

在刘邦的语言中“为之奈何”出现了三次,都是向张良询问。第一次是张良告诉了项羽要攻打他的消息,“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2]第二次是知道敌我双方实力悬殊时,“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3]第三次是刘邦对自己的不辞而别感到不安,“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4]作为一支部队的统帅,刘邦遇到困难时的“为之奈何”并非完全是束手无策,而是另有深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在处理曹无伤告密的事件:“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5]迅速、果断、明了。“为之奈何”的询问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首先,“为之奈何”体现出了他对自己部下的充分信任和依赖,用人不疑。这样,部下就会感受到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和重视,同时也能更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所作为。对自己的领导就会更为忠诚,更加心甘情愿地为之出谋划策,这是很多士人一生的追求。几百年后同样为了汉家王朝而奔走的诸葛亮对既能“尽其才”又极度信任他的刘备的情感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

其次,“为之奈何”既是询问计策,同时也是君臣交流的一种姿态。是一种询问商量的语气,这就把被自己的下属摆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这句话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减少了隔膜,从而能听到更多有价值的见解。尤其是在打江山的过程中,这显得尤为重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自负,使之失去人心。在宴席上,他的重要谋士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6]武断地否定了范增的提议。并因此而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放虎归山,自掘坟墓。而从后来事情的发展状况来看,范增当时的决策时完全正确的。

从刘邦的其他话语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他作为一个统帅的胸有城府,谨慎、机智、甚至是油滑、无赖。他始终把握着话语的主动权,使自己在言说中能进能退,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这也是其能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回答张良“谁为大王此计者?”[7]的询问时,他说:“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8]用无知来掩盖自己的野心,而将所有的责任推给他人。在知道张良与项伯的关系后马上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9]可见其机智。

与之相比,项羽的语言则显得过于简单,生硬,仓促,而没有张力。并常常使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对自己极为不利。从下面的几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听到曹无伤的消息后,他没经任何思考地“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11]语言过于简单,急躁,没有城府。在刘邦一番虚情假意地道歉后,他竟然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将告密者推向前台,这也是非常不理智的,断了自己的后路,以后无人敢做他的内应。而在樊哙闯帐后的一番质问中,他只能疲于应付,显得十分仓促,最后“未有以应”自讨没趣。

四年之后,项羽兵败,被困于垓下。极度悲怆的项羽情不自禁地將自己的语言用“歌”的形式表述出来。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12]认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而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13]中,已经取得天下的刘邦想到巩固国家的仍然是自己的下属“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显得更为理智,其语言在得意之中,还有一定的谦逊的认识。

本文即是从刘邦与项羽的语言及说话方式入手,分析其与二人的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语言和说话方式中包含了他的阅历和智慧以及其行为和处事方式,是难以改变的。虽然鸿门宴只是楚汉之争的开始,但从他们在《鸿门宴》中的语言和说话方式我们可以知道,二人的成败结果已见端倪。

参考文献:

[1] [12] 《史记 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2][3][4][5][6][7][8][9][10][1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六课《鸿门宴》

[13]《史记 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猜你喜欢
项羽刘邦语言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我有我语言
梦遇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