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平 王世锋 周海鹰
创新驱动“3+1”揭秘
——“德清模式”专家论述、媒体报道研读
关于“德清模式”30周年研讨会,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一句话概括里的关键词:科技资源有效配置;还有就是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的文章《“德清模式”:一个现代寓言式的“创新故事”》。在主流媒体相关报道里,解放日报的《“德清模式”30年:人才和企业更近了》被转载最多,科技日报的《科体改革——“星期天工程师”再出发》、文汇报的《30年前“德清模式”影响中国》立意较深。
秘诀就是这“3+1”。研读之后,我们对“德清模式”、“德清故事”和“科技体改”有了新的认识。无论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还是“创新驱动发展”,核心问题只有1个——科技资源如何实现最有效配置。而关键点有3个——人才如何发挥最大作用?政策如何释放最大红利?成果如何最好最快转化?“德清模式”能够创新驱动30年,其秘诀就是这“3+1”。也就是说,解决了3个关键点,核心问题也迎刃而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驱动发展”就水到渠成。
人才如何发挥最大作用?30年前,德清一家乡镇钢琴厂破天荒甚至是“大逆不道”地从上海钢琴厂高薪请来4名技术骨干。《解放日报》头版为此刊登了时任上海钢琴厂厂长的一封来信,信里指责乡镇企业对国营企业“挖墙角”。一个月后的1985年4月,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滕藤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称:“人才流动利大于弊,应该坚持。”中科院负责同志到德清考察,也认为这种全国首创的以人才为纽带的“产、学、研”相结合方式,实现了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的最有效合作。因此,“让人才发挥最大作用”也是“德清模式”的第一个突破点、爆发点和关键点。从此开启了全国企业、科研院校、人才“零距离互通”大幕,科技人才越来越成为“香饽饽”,作用也越来越巨大。
政策如何释放最大红利?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在全省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指出,政府要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释放“技术创新红利”的法宝来抓。包括德清,整个浙江省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周国辉厅长对此如数家珍。1998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行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政策,明确规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可领办或参与创办科技型企业。在政策激励下,产生了一批教授级董事长、博导型总经理,涌现了像贝达药业、聚光科技、浙大网新等科技人员领头创办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典范。
成果如何最好最快转化?德清政府部门以“一次握手、二次突破、三次创新”来概括“德清模式”30年。其实“三次创新”的突破点和爆发点,都是“成果如何最好最快转化”这个关键点。由此“政、产、学、研、金、介、用”的“新德清模式”应运而生。11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这是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二次专题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人员积极性问题。浙江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进一步办好技术成果拍卖交易暨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办好科技大市场,真正做到省委书记夏宝龙在德清调研时指出的,“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到工程中、成果转化到企业里、效益体现在市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