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忠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江苏 泰州 225599)
浅谈地理高考中区域分析与比较能力的考查――以2008~2013年地理高考江苏卷为例
游 忠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江苏 泰州 225599)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分析与比较在地理教与学中的重要性。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和高频点。仅就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而言,对于分析比较能力的考查非常普遍。如浙江文综卷第36题,对比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自然条件异同,以及与美国棉花带相比,制约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同时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天津卷第13题,比较南非和巴西均位于热带草原气候的a、b两城市降水特点的不同及其原因;大纲版全国卷地理部分第12题以浙江义乌瓜子商从新疆轮台收购盛产的小白杏杏核到浙江加工并出口为背景考查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在农业区际协作中各自的优势条件;上海卷第六题选择题,考查里斯本、雅典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测得的气温和降水量差异的原因,第十七大题考查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的变化差异及原因。江苏卷的考查更是重视有加,自2008年以来连续6年在试卷最后两题中必考一道比较分析类大题的固定形式,充分体现了考查学生作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能力之一的区域分析与比较能力的考点要求。笔者以近6年来江苏高考卷区域分析比较题为例,谈谈区域分析与比较这一能力考点的考查现状、意义、内容及应对策略。
?
从表格统计可知:近6年来江苏高考卷均以大分值大题的形式相对固定的位置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总体的考查方式基本保持以区域地图或统计表格,以及少量的文字叙述作为背景材料,从自然特征、社会经济特征的表象分析入手,逐层深入到对区域存在问题的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措施,引导学生领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观,充分显示了高考对于区域分析与比较这一地理能力考查的重视。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实际上就是找出区域间的异同与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区域分析与比较是通过对比区域间的异同,来揭示区域间的差异和要素间的关系,从而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区域特征,并预测区域发展趋势。区域分析与比较的要素是“分析与比较什么”“如何进行分析与比较”和“分析与比较的结果”。因此,认识区域分析与比较的主要内容和解题思路是高三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重视区域地理要素、地理特征及成因结构的复习,归纳建模将是突破区域分析与比较重点和难点的有效途径。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内容、方式、方法和解题思路一般建模如图1。
图1 区域差异分析比较模型
从结构图可知:区域差异比较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与比较的某区域的区位条件、地理要素和特征成因,而分析比较的方式既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要素的零星比较、某一要素为核心的联系比较,也可以是两个及两个以上区域的整体比较,无论何种方式或方法,对于学生来说的就是掌握区域分析和比较的三种能力,即获取与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三种能力,而且这三种能力之间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前一种能力是后一种能力的基础。而要形成这三种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其核心是据图索异,即通过读图表分析比较区域差异的具体内容,这不仅是地理学科的特色,更是探本求因的前提。笔者以2013高考江苏卷第28题为例谈谈具体的解题策略。
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7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18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图17
图18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 _______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 ;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 。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__,主要体现在
。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___苏中地区_________苏北地区
。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解题思路】
第一步,准确定位。根据区域图及文字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本题直接给出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因此江苏地处长江入海口,与上海相邻的位置特征比较容易准确定位,同时境内的苏南、苏中、苏北的划分据图也易确定。
第二步,提取信息。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阅读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可知苏南城镇化水平为71%,苏中城镇化水平为57%,苏北城镇化水平为53%,区间具有明显的差异;阅读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可知从1998至2010年城镇化水平苏南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同时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化水平都在上升,但苏南进程速度最快。
第三步,调动储备。城市化的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而本题考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应该走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进而提升宜居水平的道路,因此今后江苏城镇化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质量,即强调协调和城乡统筹。
第四步,展开联想。据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可知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位置差异成就了苏锡常都市圈的有利区位条件即距离上海近,因此受上海大城市辐射作用大;而在淮安地处苏北腹地,规划淮安增长极的可以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第五步,明确异同。根据图中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化水平数据可知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基本特点是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形成南高北低的态势;而据“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不同线型的分布状况可知苏南地区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城镇化进程呈现特点是起点高、速度快、水平高。
第六步,分析成因。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的自然区域差异决定了江苏必须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苏南地区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苏中地区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苏北地区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众所周知,区域分析与比较法有助于认识区域的特征及其成因,有助于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有助于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同时区域分析与比较是地理学传统的、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最常见的地理学习方法之一,对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必须在高中地理教与学中加强学生分析与比较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所学区域的认识,使学生从单纯学知识向探求和把握知识的规律性转化,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当然,区域分析与比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激励学生,及时评价反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区域分析与比较能力的形成。
[1] 田宏文,付娟.“区域差异比较”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8):45-52.
[2] 赫兴无.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区域比较法[J].教学与管理.2012,(21):146-147.
[3]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2年高考(江苏卷)试题分析[R].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4] 周慧,郁华,杨向阳.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比较与分析能力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