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的思考**

2014-01-13 06:33何孟春
地理教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课题组校本教材

何孟春

(利辛高级中学, 安徽 亳州 236700)

地理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的思考**

何孟春

(利辛高级中学, 安徽 亳州 236700)

现阶段,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日趋重要。开发校本教材,需要学校、社会的支持,需要严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也需要善于学习、乐于奉献的团队。地理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要有规范的程序,教材表述方式要适应教育现状, 教学中要创新模式,注重教学实践。

地理校本教材;开发必要条件;教育现状;规范程序;教学实践

校本教材一般是指以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由学校组织,本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等广泛参与,为有效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的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校本课程日趋重要,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也就日趋重要。

2010年9月,利辛高级中学申报的省级科研课题“地理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被批准立项,笔者是课题负责人。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课题于2013年3月结题。

“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编写了地理校本教材《利辛地理》、《利辛旅游》(《利辛地理》已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研究出了切实可行的开发及应用地理校本教材的程序、方法,绘制出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流程图,并且在学校的支持下,从2010年起在高一年级开设了《利辛地理》选修课。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实践中,我们一直在进行思考。

校本教材《利辛地理》

一、地理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的必要条件

1.学校、社会的支持是前提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没有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单独某一学科实现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近年来,课题组所在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提出建设“绿色课堂”的先进理念,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还课堂的本质面目,让学生的学习从自我开始。这对我们的课题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校长亲自参与了校本教材的编写及推广;学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研究的进行保驾护航。研究有充足的经费保证,参与研究的老师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地理选修课有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等等。

地理学科有自身的特征,强调区域性和综合性,因此编写地理校本教材时,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成为关键,没有社会的支持,要获得准确详实的要素繁多、内容繁杂的地理素材也是不可能的。课题组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得到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及教育局、住建委、规划局、民族和宗教局、气象局等大量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县委书记亲自为校本教材题写了书名。如果缺少任何一个部门的支持,我们的工作结果都不会如此圆满和科学。

2.严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是保证

课题组根据研究任务,借鉴了校本教材研究的国内外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具体的研究目标:

(1)开发出既能体现乡土特色,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既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价值观,又适合本地教师教学的课程资源;

(2)研究校本教材开发的策略和程序;

(3)研究校本课程应用的策略和程序。

目标确定后,首先要有根据目标制定的符合实际,科学、完备的研究计划。课题组的计划分阶段实施。

2010年7月~2011年7月为第一阶段。主要的任务为理论学习、编写《利辛地理》,在学校把《利辛地理》作为选修教材推广使用。

2011年8月~2012年7月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有在总结选修课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与应用的一般策略;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利辛地理》;编写《利辛旅游》。

2012年8月~2012年9月为第三阶段。主要的任务有再修订《利辛地理》,争取出版;进一步总结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策略。

3.善于学习、乐于奉献的团队是基础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有严格规范的程序,需要较高的专业要求和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

课题组研究团队从年龄组成、学科专业和学历结构上看都是合理的。有高级教师,也有中级教师;有地理教师,也有语文教师;有本科学历,也有研究生学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善于学习、乐于奉献。依据自学教材编制理论,竭力将科学性、易读性、拓展性、趣味性融入教材;千方百计寻找资料,对从不同途径获得的数据进行精确比对和科学分析,力争保持教材的科学性;分析教材适用对象的心理,对教材内容进行易读性优化,使学生对这些教材充满兴趣。

二、地理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1.地理校本教材的表述方式要适应教育现状

《利辛地理》和《利辛旅游》仿照统编教材的编排顺序,按照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工业、城市发展方向的顺序把每个要素作为中心进行论述。这样的安排有利于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呈现,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照既有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虽然如此,编写灵活性还是略显不足,但考虑到本区域的地理教育基础薄弱,这种表述方式在某种意义上看,是有利于本区域地理课程改革实施的。

2.注重乡土情感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地理新课程关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地理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培养出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品质,树立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信念。

校本教材《利辛地理》和《利辛旅游》在编写内容和教学实践中突出体现了环境教育、乡土情感教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朴实优美的文章,亲切真实的照片使学生对“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和圣故里,仁义之源”的家乡文化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蓝天碧水与我们相伴”充分阐释了保护环境、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而“美好家园、携手共建”对城市发展方向的讨论更是完美结合了乡土情感教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

3.开发与应用要有规范的程序

课题组在编写校本教材及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开发及应用地理校本教材的程序、方法,绘制了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流程图,见下图。

地理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流程图

4.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实践

从2010年9月开始,按教导处的统筹安排,校本教材《利辛地理》被作为选修课在高一年级开始教学。

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采用的方式是分班教学、教学讲座与教学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教导处给高一年级各班每周排了三节地理课,其中一节课用于《利辛地理》的教学。分班教学的任务由高一年级地理教师完成(有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教学讲座采用的是上大课的形式,在阶梯教室,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利辛县情介绍”、“利辛环保”和“利辛旅游”等讲座效果良好。

各种教学方式中,效果最好的还是教学实践课。我们让学生走出学校,参观考察利辛县工业园区,参观考察利辛气象台……

这些活动,把学生带出去,关注家乡的发展,是学习有用地理的综合体现。学生会更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校本教材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增强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人际沟通交往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研讨了教学实践课的具体上课方式。一堂实践课怎么上?怎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要做到精心准备,有的放矢,放出去,还能收回来,我们认为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了解现实情况,精选教学内容

实践课不仅要有教学设计,更要精心设计,要依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要丰富有针对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

(2)依据教学需要,精心准备细节

①先期实地考察,确定考察的地点和路线。

②确定参加人员:对于学生,先宣传,再排查,有不能参加的不强求。

③找好交通工具:和出租公司联系,要车况好,更要司机好,不仅技术精,还要好说话。

④准备教学工具:话筒、展示题板、各种印刷材料(学案、答题纸)等。

(3)根据现场状况,灵活机动应对

计划赶不上变化,教学的过程就是变化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变化灵活应对。

(4)师生互动交流,注重教学总结

上课时注重活动,课后更要注重总结。实践的效果,既在课堂上,更在课堂后。师生都要总结。教学实践课,就是要“人在课外,心在课内”,追求最佳实效。

从课题组这两年的研究过程及取得的成效可以看出,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满足“个性化”学校的发展需求;能较大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还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意义巨大。可以说,研究的成效让我们增强了信心,也增强了责任感。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扩大视野,横纵连合,继续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上多做些思考,为新课程改革贡献力量。

[1] 陈澄,樊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 加涅,布里格斯,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4] 黄成林.地理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 本文系安徽省2010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理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序号:JG1011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题组校本教材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